《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 大分裂 中古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至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5141278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本书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的历史。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当于公元196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 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是相当清楚的。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第一讲 中国史学走向发展时期 3

1.时代的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 3

2.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 5

3.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6

4.家史、谱牒和别传 9

5.通史撰述 11

第二讲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12

1.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12

2.陈寿和《三国志》 14

3.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 18

4.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 22

第三讲 再说范晔与袁宏 28

1.《后汉书》范晔所著 28

2.《后汉书》对史事的“整理” 29

3.《后汉书》中的论赞 31

4.无神论者范晔 33

5.袁宏撰集《后汉纪》 35

6.袁宏的“名教”观点 37

第四讲 史学史的诸多论述 40

1.司马迁的论述 40

2.班彪的论述 42

3.《文心雕龙》的《史传》篇 43

4.《晋书》卷82和《经籍志》的史部叙录 44

第五讲 《三国志》点说 48

1.“良史之才” 48

2.“品藻典雅” 51

第六讲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 54

1.曹操灭袁占中原 54

2.初步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62

3.三政权鼎足而立确立 68

4.魏皇帝己成傀儡 73

第七讲 西晋的短暂统一 77

1.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77

2.矛盾重重和西晋灭亡 79

第八讲 东晋十六国的混乱 82

1.东晋十六国 82

2.淝水之战役 84

3.东晋之衰亡 86

第九讲 南北朝的对峙与改变 89

1.武帝刘裕建立的宋 89

2.拓跋珪建立北魏 93

3.南北的对峙与纷争 101

4.结束对立又现统一 124

第十讲 不叫“世家”叫“门阀” 129

1.新兴的门阀地主 129

2.世家地主的延续 135

3.寒门素族的渐强 137

4.纯粹的社会制度 139

第十一讲 佛教的流行与无神论者 146

1.佛教大为流行 146

2.范缜与神灭论 151

3.寺院经济扩张 156

4.周武帝的灭佛 159

第十二讲 玄学的兴盛与“清谈误国” 161

1.玄学的开始兴起 161

2.奠基人何晏、王弼 163

3.玄学思想的东渡 166

第十三讲 法律最为完善的刑法 170

1.相当残酷的死刑 170

2.摧残身心的肉刑 171

3.督责官吏的扑刑 172

4.罚劳役的劳作刑 173

5.因罪流放的流刑 174

6.钱财顶罚的赎刑 174

7.审判、检察和司法机关 175

8.监狱、刑具、刑讯及刑罚 177

第十四讲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2

1.农业的显著发展 182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86

3.农业技术的发展 187

4.水利事业的发展 191

5.手工业较大发展 193

6.多领域的新成就 200

第十五讲 文学艺术盛景非凡 202

1.建安文学 202

2.著名的西晋辞赋 203

3.艺术史上的高峰——东晋书画 207

4.盛行的南朝文学 212

第十六讲 军事的新妙战术 219

1.骑兵战术有了新进展 219

2.克制骑兵战术有新招 221

3.水战战术的激发勃进 223

第十七讲 中医学之明显进步 225

1.三国名医张机 225

2.两晋名医王叔和 226

3.皇甫谧的针灸学专著 227

4.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228

5.著名药物学家雷敩 230

6.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230

7.多彩的医剂著作 231

8.外科与手术并进 232

第十八讲 古代数学的伟大开创 235

1.勾股定理和重差术 235

2.割圆术和圆周率 236

3.球体积公式 238

4.同余式和不定方程 238

5.其他很有创见的贡献 240

第十九讲 妇女的较多记录 241

1.著名的女诗人蔡琰 241

2.建安年刘兰芝抗婚 245

3.才女谢道韫的才辩 248

4.苏蕙巧织回文图诗 249

第二十讲 中外交流十分突显 250

1.同西域、南海诸国的关系 250

2.中外物资的交流超过两汉 253

3.外国的文化主要来自印度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