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8530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融通中国文学“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大文学史观”,意在超越和克服习用多年的“现代性”视域,以充分释放被压抑的中国文学“大传统”的解释资源,重新评价贾平凹及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国内几部重要文学史“史观”的局限分析,认为“现代性”视域客观上限制了对贾平凹作品文学史价值的深度探讨。《老生》与中国古典思想的世界想象以及与道家美学的内在关联,亦说明从“大文学史”出发理解贾平凹作品的必要性和适切性。而以中国古典传统为基本视域,在规避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局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贾平凹小说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承传关系,是有效完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方式之一。此一思路,不惟可以拓展贾平凹研究的视域,亦可丰富“五四”以降中国文学的史性叙述。本书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宏阔视野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新观点,被认为是贾平凹研究的重要收获。

绪论 “大文学史观”与贾平凹的评价问题 1

第一节 超越“现代性”视域 3

第二节 融通“大传统”与“小传统” 9

第一章 文学史的“故事类型”与贾平凹评价的限度 17

第一节 文学史“重写”的限度 18

一、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 20

二、“寻根文学”的限制 21

三、可以被“重写”的文学史 23

第二节 “宏大叙事”与“被遮蔽的意义” 25

一、文学史言说的难度 26

二、规避“宏大叙事” 28

三、未曾“去蔽”的“意义” 30

第三节 现代性与文化性情的感性迷醉 31

一、“现代性”理论的局限 33

二、《废都》与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问题 36

三、“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抵牾 41

第四节 文化困厄的审美救赎 45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隐忧 46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与“《废都》现象” 49

三、文化困厄的审美救赎 57

四、文学史的“故事类型” 64

第二章 从中国文学“大传统”出发的思与言 67

第一节 从“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67

一、《周易》智慧与道家的历史阐释学 69

二、崇阴尚柔与人物性格的复杂展开 76

三、从“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83

第二节 《红楼梦》“影响的焦虑”和境界的再生 89

一、目光的“政治”和小说的伦理学 92

二、“无限的实”,抑或“无限的虚” 99

三、生命悲感与时间之喻 108

四、境界的再生 115

第三节 文体、笔法与古典的遗韵 123

一、作为文体家的小说家 124

二、“闲笔”的意味 132

三、古典传统的心性与韵致 137

第四节 超越“启蒙”意义上的“乡土叙事” 144

一、超越“启蒙”意义上的“乡土叙事” 146

二、“中国之心”及其叙事话语 156

第三章 中国古典思想世界与文本境界的开显 163

第一节 天人之际:《老生》与中国古典思想世界 163

一、历史叙事中的讽喻 164

二、民族本真形象的价值参照 171

三、天人之际 175

第二节 “桃源”原型与道家美学 181

一、《老生》的闲笔 181

二、“桃源”的原始典型 183

三、无言而永在的“沉静” 185

第四章 小说诗学的古典特征 193

第一节 本土经验、现代意识与中国气派 193

一、融合本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文学自觉 194

二、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认同 199

三、中国经验与国家形象 204

第二节 “水”与贾平凹的小说诗学 207

一、“水之性”与“文之道” 209

二、“水”的诗学:苏东坡、沈从文和贾平凹 215

第三节 “全息”与现实主义的可能 220

一、古典文脉接续的难度 221

二、《红楼梦》中的“历史文化全息图像” 224

三、《周易》精神与小说世界的生成 227

四、克服“古今中西之争”的局限 234

结语 贾平凹研究:向新的可能性敞开 239

一、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说明 239

二、贾平凹研究:一个延展性的论题 244

三、两个有待展开的重要论题 246

参考文献 249

一、专著类 249

二、论文类 259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