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概念的分歧 14
第一节 如何理解中国“当代”文学 14
一、当代文学的“起点” 14
二、“起点”定位依据及其规律 21
三、当代文学“终结”的说法 26
第二节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文学 30
一、台港澳文学“怎样”入史 30
二、华文文学“能否”入史 33
三、“跨区域”的种族、国籍、语言、创作地 36
四、少数民族文学“是否”入史 40
第三节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文学” 45
一、“通俗文学”入史涉及的诸多问题 45
二、“非虚构文学”入史的窘况 50
三、“网络文学”入史的相关争议 53
第二章 当代文学的“性质”判定 58
第一节 从“新中国文学”到“社会主义文学” 58
一、《新民主主义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预设 59
二、具有权宜性质的“新中国文学”说法 59
三、“新文学”重命名与“社会主义文学”表述空间 60
四、“当代文学”概念的“社会主义文学”所指 62
第二节 “民国文学”研究影响下的“共和国文学” 65
一、“共和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65
二、“民国文学”研究导致的影响 67
三、“共和国文学”作为方法 70
第三节 强调体制化特征的“国家文学” 73
一、以“国家文学”为视角的考察 74
二、“国家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78
三、“国家文学”概念产生的问题 80
第四节 突出“当前”“同时代性”的文学 82
一、“当前/同时代”文学的具体所指 82
二、“当前/同时代”文学的“相对性” 84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 85
第三章 当代文学“分期”的困惑 88
第一节 文学史“分期”的处理现状 88
一、代表性文学史著的文学“分期” 88
二、编撰者经常选用的文学分期标志 93
三、重要文学分期说法的源起 100
第二节 文学史“分期”争议的相关问题 118
一、造成文学史分期争议的原因 118
二、如何理性地看待文学分期争议 124
第四章 当代“文学史”叙述的难度 135
第一节 “当代”批评与“文学史”的矛盾 135
一、“新时期”,的文学性质定位质疑 135
二、唐弢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引发的讨论 139
三、“体制”推动“文学史”叙述的事实 146
四、研究心态与叙述重点 152
第二节 “文学”史与社会“思想”史的取舍 156
一、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模式 156
二、“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 173
第五章 当代作家的文学史“定位” 181
第一节 作家“入史”与“排序”问题 181
一、“入史”与“作家”中心叙述 181
二、知名作家的“排序” 185
第二节 作家“个像”与整体“群像” 189
一、作家“个像”的刻画 189
二、整体“群像”的塑造 194
三、“个像”与“群像”的矛盾 202
第三节 “当时影响”抑或“后见之明” 206
一、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评价说起 206
二、“真实”“知识考古”“价值立场” 210
三、“红色经典”与“历史检验”问题 212
结语 220
参考文献 225
附录 242
附录1 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出版目录 242
附录2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 252
附录3 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概念的三个维度 265
致谢 279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