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育林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2951476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本书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主要论述了国、国家的概念与特征,爱国行为及其基点,爱国行为及概念的区别,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目的与特征,中国人民的爱国行为,中国人民的爱国历史主线,着重论述了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引言 1

第一编 论“国”的概念与特征 7

第一章 实体“国”的概念及其因素 7

第一节 已有“国”之概念的表述与因素分析 7

第二节 实体“国”的基本因素——“国”的主体因素 8

第三节 实体“国”的基本因素——“国”的客体因素 10

第四节 实体“国”的基本因素——“国”的标志因素 11

第五节 实体““国”的基本因素——“国”的维护因素 12

第六节 实体“国”的基本因素——“国”的法定因素 14

第七节 实体“国”的基本因素——“国”的社会因素与转化因素 15

第二章 论实体“国”的概念及特征 19

第一节 实体“国”概念的基本内容 19

第二节 实体“国”概念的基本特征 19

第三章 论实体“国”形成的因素 24

第一节 人类原本没有“国” 24

第二节 实体“国”形成的原发因素 26

第三节 实体“国”形成的促进因素 29

第四章 实体“国”形成的过程 32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人们的生存融合 32

第二节 国之实体的形成 40

第五章 国之实体的初现过程 43

第一节 国之实体与国之观念的关系 43

第二节 国之实体的孕育过程(上) 45

第三节 国之实体的孕育过程(下) 47

第四节 国之实体的初始形成 49

第五节 国之实体的初现时间 52

第二编 国之实体范畴的扩展与国概念要素的扩充 57

第六章 实体国范畴的扩展与国概念要素的扩充 57

第一节 初始国的范畴与初始国概念的特征 57

第二节 国之实体范畴的扩展与国概念要素的扩充——扩展的基点与扩充的根基 60

第三节 国之实体范畴的扩展与国概念要素的扩充——扩展的范畴与扩充的领域(上) 62

第四节 国之实体范畴的扩展与国概念要素的扩充——扩展的范畴与扩充的领域(下) 65

第五节 国之实体范畴扩展与国概念要素扩充的特点——变中寓有不变 67

第六节 国之实体范畴扩展与国概念要素扩充的特点——不变中寓有变(上) 69

第七节 国之实体范畴扩展与国概念要素扩充的特点——不变中寓有变(下) 71

第八节 国之实体范畴扩展与国概念要素扩充的特点——辩证体现立国核心 72

第七章 “国”字的进化与“祖国”称谓的由来 75

第一节 “国”的起源多元与“国”字的多样 75

第二节 现存汉字“口”字是最早的“国”字 77

第三节 汉字“国”字是“国”的发展信息集成模块 78

第四节 “祖国”称谓的由来 81

第八章 实体国概念要素揭示滞后的原因 83

第一节 人们未能认识到聚居人群是国之实体的立国主体群体 83

第二节 人类未认识到氏族地域是国之地域的原始来源地域 85

第三节 国之实体起源史料的空白之谜 88

第四节 国之实体运动现象独特——运动形式多样 90

第五节 国之实体运动现象独特——运动形态多变 92

第六节 国概念的外延非常宽广 95

第七节 国的定义要求特殊——本质要求特殊 97

第八节 国的定义要求特殊——统一认识的难度特殊 98

第九节 国的定义要求特殊——公认的条件特殊 100

第十节 提出国的概念仅是科学认识“国”的第一步 102

第三编 国与国家 107

第九章 国家因素及概念分析 107

第一节 国家因素分析 107

第二节 “国家”概念辨析(上) 111

第三节 “国家”概念辨析(下) 114

第四节 “国即国家”说之辨析 119

第十章 国与国家的关系 123

第一节 国家的产生 123

第二节 国家的性质 125

第三节 国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以国的空间为立存范围 127

第四节 国与国家的关系——国以国家实体立身世界、树立形象、捍卫尊严 130

第五节 国与国家的关系——国与国家的不等同 132

第四编 国与科学 139

第十一章 “科学”概念的内容与特征 139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容 139

第二节 “科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141

第十二章 科学活动与人类生存 152

第一节 科学活动源自人类的生存发展 152

第二节 科学成果凝聚了人类生存活动的成功启示 153

第三节 科学成果吸取了人类生存活动的失败警示 155

第四节 科学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农业革命是科学起步与文明启动的标志 156

第五节 科学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科学革命是科学质变发展的标志 157

第六节 科学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融合是科学发展的现代标志 158

第十三章 科学与国、爱国的关系 160

第一节 科学与国的关系——两者的联系 160

第二节 科学与国的关系——两者的不同 162

第三节 科学与爱国的关系 163

第五编 爱国与爱国概念、爱国行为、爱国目的 169

第十四章 爱国缘由与爱国概念的基本内容 169

第一节 人与“国”的关系——先天缘分与后天情分 169

第二节 人与“国”的关系——命运始终共同 171

第三节 人们爱国的缘由 172

第四节 提出爱国概念的缘由 174

第五节 构成爱国概念的基本要素 176

第六节 爱国概念的基本内容 179

第十五章 爱国行为的初现及其基点 181

第一节 爱国行为的初现 181

第二节 爱国行为的基点 185

第十六章 各类爱国行为及其概念的区别 190

第一节 各类爱国行为及其概念的实质 190

第二节 爱国主义的涵义 191

第三节 各类爱国行为的区别(上) 195

第四节 各类爱国行为的区别(下) 198

第十七章 爱国目的与特征 201

第一节 爱国初始目的与特征 201

第二节 爱国发展目的与特征 203

第三节 爱国根本目的与特征(上) 207

第四节 爱国根本目的与特征(下) 210

第十八章 中国人民的爱国行为 212

第一节 中国人民的爱国历史主线 212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行为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标志 215

第四节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最高境界的爱国系统行为 221

第十九章 追寻最佳共同生存发展是爱国主义的灵魂 224

第一节 追寻有利生存发展是爱国主义的自然基点 224

第二节 追寻有利共同生存发展是爱国主义的社会基点 227

第三节 追寻高质量共同生存发展是爱国主义的根本基点 22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石(上) 233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石(中) 235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石(下) 237

第七节 追寻最佳共同生存发展是爱国主义的灵魂 240

第二十章 爱国是天下公理 243

第一节 爱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权利 243

第二节 爱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义务 245

第三节 中国人民热爱祖国 247

第四节 爱国是天下公理 251

第六编 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基本点 257

第二十一章 爱国主义的精髓 257

第一节 爱国行为精髓的基本内容 257

第二节 爱国主义精髓的基本要素 260

第三节 爱国主义精髓的展示途径 264

第二十二章 爱国主义的基本规律 269

第一节 爱国主义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 269

第二节 国人一体规律 270

第三节 利于共同生存发展规律 272

第四节 去害图存规律 273

第五节 “三要素三同”运动规律 276

第六节 整体求佳规律 278

第二十三章 爱国主义范畴内的矛盾 281

第一节 爱国主义范畴内的基本矛盾 281

第二节 爱国主义基本矛盾的基本特征 284

第三节 爱国主义范畴内的主要矛盾 288

第二十四章 爱国主义范畴内的行为对应关系 294

第一节 爱国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94

第二节 爱国与爱国民的关系 299

第三节 爱国与爱国土的关系 302

第四节 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305

第五节 爱国与爱政府的关系 307

第六节 爱国与爱君主的关系 308

第七节 爱国与爱本国文化的关系 310

第八节 爱国与爱本国军队的关系 313

第九节 爱国与爱本国执政党的关系 314

第十节 爱国与爱利的关系 318

第十一节 与爱国相对应的其他关系 319

第二十五章 爱国主义范畴内的基本国策 325

第一节 立国的基本国策 325

第二节 建国治国兴国的基本国策 327

第三节 管理调控的基本国策 333

第六节 外交基本国策 337

第二十六章 爱国主义范畴的基本要求 343

第一节 共同要求 343

第二节 特定要求 344

第七编 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353

第二十七章 阻碍中国人民爱国运动的现象 353

第一节 阻碍爱国运动的类型 353

第二节 爱国理论呈现滞后 361

第二十八章 阻碍中国人民爱国运动现象的危害性 362

第一节 阻碍爱国运动因素的危害性 362

第二节 爱国理论滞后的负面影响 365

第二十九章 出现阻碍中国人民爱国运动现象的原因 367

第一节 出现阻碍爱国运动的现象的原因 367

第二节 爱国理论滞后的原因 372

第三十章 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375

第一节 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认识 375

第二节 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抓教育 376

第三节 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抓应对 377

第四节 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379

参考文献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