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587
第五章 印度近现代文论发展和转型(19世纪中叶至1947年) 587
第一节 概述 588
第二节 方言文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596
第三节 方言文论发展概况 601
一、阿萨姆语 602
二、孟加拉语 603
三、古吉拉特语 607
四、坎纳达语 610
五、克什米尔语 612
六、马拉雅兰语 613
七、马拉提语 615
八、奥里雅语 620
九、旁遮普语 621
十、信德语 623
十一、泰米尔语 625
十二、泰卢固语 627
十三、乌尔都语 629
第四节 印地语文论发展概况 634
第五节 梵语诗学著作的译介和研究 645
一、梵语诗学的印度方言译介和研究 647
二、梵语诗学的英译和研究 651
第六节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659
一、泰戈尔文论发展轨迹 659
二、文学本质论 662
三、文学创作论 666
四、文学鉴赏论 670
五、比较文学论 672
六、泰戈尔文论研究概况 676
第七节 奥罗宾多·高士 679
一、“精神进化论”要义 680
二、“未来诗歌论”要义 683
三、 “未来诗歌”视阈中的西方文学 691
四、奥罗宾多的东西方文学比较 696
五、奥罗宾多诗学观的成因与缺陷 699
第八节 普列姆昌德 701
第九节 V.拉克凡 711
第十节 A.K.库马拉斯瓦米 717
第十一节 阿·泰戈尔 728
第十二节 M.希利亚南 732
第六章 印度当代文论发展新动向(1947年至今) 743
第一节 概述 744
第二节 方言文论新发展 749
一、阿萨姆语 749
二、孟加拉语 751
三、古吉拉特语 753
四、坎纳达语 756
五、克什米尔语 758
六、马拉雅兰语 759
七、马拉提语 760
八、奥里雅语 763
九、旁遮普语 765
十、信德语 767
十一、泰米尔语 769
十二、泰卢固语 771
十三、乌尔都语 773
第三节 印地语文论新发展 776
第四节 梵语诗学的英译和研究 787
一、梵语诗学著作英译 788
二、梵语诗学研究概况 794
三、当代文论家的梵语著作举例 814
第五节 梵语诗学的批评运用 824
一、梵语诗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825
二、梵语诗学批评的动因简析 836
三、相关问题及评价 839
第六节 梵语诗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批评运用 842
一、梵语诗学译介 842
二、梵语诗学研究 846
三、梵语诗学批评在中国 850
第七节 印度文学史研究 852
一、“印度文学”概念辨析 852
二、印度文学史的研究和编著 855
三、S.K.达斯的《印度文学史》简介 862
第八节 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研究 865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讨 866
二、比较诗学研究 873
第九节 翻译理论与翻译研究 882
一、关于翻译传统和功能等的思考 883
二、文化翻译论 886
三、泰戈尔自译现象 889
四、印度文学的内部互译 891
第十节 后殖民理论 894
一、阿贾兹·艾哈默德 896
二、阿西斯·南迪 905
三、萨尔曼·拉什迪 911
第十一节 印度英语文学研究 916
一、概念辨析 918
二、历史分期 921
三、代表性作家 924
四、创作中的核心问题 926
五、新的研究动向 930
第十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932
一、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 932
二、女性创作批评举例 935
三、文学经典的女性解构 943
四、“门槛定律”与印度中心观 949
第十三节 达利特文学批评 959
第十四节 印度电影和戏剧研究 969
一、电影研究举例 969
二、电影研究的主题分析 976
三、戏剧研究举例 983
余论:印度文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993
参考文献 1005
一、中文 1005
(一)著作(含译著) 1005
(二)论文 1013
(三)网络资料 1017
二、梵语(含部分附录英译文的著作) 1017
三、印地语 1034
四、英语 1034
五、工具书 1058
附录一 印度文论史大事年表 1060
附录二 印度文论选译 1069
一、《舞论》第14、24章 (婆罗多) 1069
二、《句词论》第1章 (伐致呵利) 1099
三、《诗庄严经》第1章 (伐摩那) 1112
四、《曲语生命论》第2章 (恭多迦) 1123
五、《合适论》(安主) 1125
六、《诗人的颈饰》第1、2章 (安主) 1132
七、《火神往世书》(第337章 ) 1141
八、《画经》(《毗湿奴法上往世书》第43章 ) 1145
九、《虔诚味甘露海》第2章 (鲁波·高斯瓦明) 1148
十、《诗庄严颂》(勒沃普拉萨德·德维威迪) 1151
十一、《印地语文学理论批评》(结语) 1153
后记 1162
补记 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