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掌握四诊是辨证论治的首要条件 1
一、病例 1
病例1 癥瘕疝痛(卵巢囊肿蒂扭转) 1
病例2 咳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不全Ⅱ~Ⅲ度) 3
病例3 眩晕、失眠(低血压) 5
病例4 少阳郁热(发热,原因待查) 6
病例5 经闭、血瘀生斑(亚急性红斑狼疮) 7
二、体会 9
(一)望诊时要注意“形”“神”“色”“舌”“物”“境” 9
(二)闻诊要注意“息”“声”“味”“语” 9
(三)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四)切脉,切头、足,切腹 10
(五)切脉还要注意细审脉“神” 11
(六)必须注意“四诊合参” 12
中医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坚实基础 13
一、病例 13
病例1 睡中遗尿 13
病例2 咳血(支气管扩张?) 14
病例3 倒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 16
病例4 小便失禁、牙痛 21
病例5 膀胱咳 22
二、体会 23
(一)关于严重的夜间遗尿 23
(二)关于每晚大咳血 24
(三)关于“治病必求于本” 25
(四)从整体观来观察病机变化 26
(五)从运动变化中调整动态平衡 26
随证运用治疗法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28
一、病例 28
病例1 痎疟(发热,原因待查) 28
病例2 瘛疭(脑肿瘤?) 31
病例3 中风(脑动脉血栓形成) 33
病例4 严重失眠 35
病例5 失眠、遗精 37
二、体会 39
(一)关于“痎疟”的诊断 39
(二)关于和解法的运用 40
(三)关于平肝息风法的运用 41
(四)关于治则与治法的结合运用 42
(五)治疗中风病的中经、中腑证时,要注意通大便 43
(六)关于不寐 44
灵活运用方药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措施 46
一、病例 46
病例1 两肋肿块 46
病例2 肝肾气滞,湿蓄膀胱(泌尿系结石) 48
病例3 呕吐、便秘(外伤骨折后遗症) 50
病例4 小产后胞衣不下(部分胎盘组织留滞) 53
病例5 脱发 55
二、体会 57
(一)运用前人方剂要灵活加减、随证变化 57
(二)根据证情需要,敢于组织新方 58
(三)药方加减变化的方法 59
(四)要吸收经方、时方、土单验方的长处 60
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也要注意运用辨证论治 62
一、病例 62
病例1 弄舌风(小舞蹈病) 62
病例2 胸痹(急性心肌炎) 63
病例3 黄疸(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 66
病例4 暑温夹湿(流行性乙型脑炎) 68
病例5 头风(席汉综合征) 70
二、体会 73
(一)“对号入座”的治法,效果不好 73
(二)中医不要单以西医“病名”作为治疗依据 74
(三)“中药西用”疗效常不理想 75
(四)关于辨病与辨证 76
浅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80
一、病例 80
病例1 腹痛(急性胃炎) 80
病例2 胃脘痛(急性胃炎) 81
病例3 太阳、阳明合病(沙门菌属感染) 82
病例4 哮喘 85
二、体会 87
(一)关于同病异治 87
(二)关于异病同治 88
(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发展运用 89
学习与运用辨证论治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91
一、病例 91
病例1 痹证(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91
病例2 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93
病例3 肠痈(急性阑尾炎) 95
病例4 湿热伏于少阳(发热待查) 96
病例5 偏头痛(颈椎病) 99
二、体会 101
(一)几个重要的学术观点 101
(二)关于辨证的几个问题 106
(三)关于论治的几个问题 111
(四)学习与运用辨证论治应注意研读的一些书籍 114
辨证论治也要不断提高与发展 117
一、病例 117
病例1 石淋(泌尿系结石) 118
病例2 头痛、心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19
病例3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124
病例4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125
病例5 眩晕、头痛,柔痉(肾性、恶性高血压) 127
二、体会 130
(一)四诊须充实客观指标,或发展为五诊、六诊 130
(二)在论治方面也要取长补短,向前发展 131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为中医现代化和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而努力奋斗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