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坑工程现状 1
1.1 工程实践发展 1
1.2 支护技术发展 2
1.3 理论研究现状 4
1.3.1 土压力分析计算理论 4
1.3.2 沉降与变形分析方面 8
1.3.3 对反分析的认识 11
1.3.4 时空效应理论 12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1.4.1 测试技术影响了对岩土真实特性的认识 14
1.4.2 土力学对岩土特性描述的准确性不足 14
1.4.3 设计体系没有考虑参数的变化 15
1.4.4 支护措施施加不符合实际 16
1.4.5 管理和组织水平 16
第2章 基坑力学特性 17
2.1 变形基本规律 17
2.2 变形分区概念模型 17
2.2.1 坑周岩土状态及分区概念模型 17
2.2.2 坑周岩土状态的演化过程 18
2.3 应力场和位移场的解析解 19
2.3.1 应力场和位移场解析研究的现状 19
2.3.2 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力学分析模型 20
2.3.3 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弹性解析解 21
2.3.4 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塑性解析解 26
2.3.5 弹塑性解析法的两点说明 28
2.4 考虑距离的流变力学模型 28
2.4.1 距离应变率 28
2.4.2 坑周力学特性的距离演化 29
2.4.3 距离流变模型 30
2.5 基坑共同变形分析 33
2.5.1 基坑共同变形组成 33
2.5.2 基坑共同变形分析的关键 33
2.5.3 坑壁位移的组成 33
2.5.4 基坑共同变形的简化算法 34
2.6 土压力与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39
2.7 考虑土压力与位移非线性关系的直撑特性 39
2.7.1 现有直撑的不足 39
2.7.2 轴力和位移的关系 40
2.7.3 变形和坑壁位移的关系 41
2.7.4 计算实例 41
2.8 卸荷拱效应 44
2.8.1 土拱效应认识现状 44
2.8.2 卸荷拱形成机理 45
2.8.3 卸荷拱形式 46
2.8.4 平衡拱 50
2.9 坑中坑基坑变形特性 50
2.9.1 分布类型 50
2.9.2 分析模型 53
2.9.3 变形机制及规律 53
2.9.4 处理方法及流程 61
2.9.5 计算实例 63
第3章 动态支护技术 66
3.1 现有支护特点 66
3.2 动态支护理念 68
3.3 动态支护特点 69
3.4 动态支护与信息化施工的比较 69
3.4.1 概念分析 69
3.4.2 流程分析 70
3.4.3 应用现状分析 70
3.4.4 不足分析 72
第4章 拱支可调基坑支护法 74
4.1 基本原理 74
4.2 拱撑动态支护技术的流程 74
4.3 拱撑动态支护技术的有益效果 77
4.4 拱撑动态支护技术的设计 79
4.4.1 静定拱撑动态支护技术的设计 79
4.4.2 超静定拱撑动态支护技术的设计 82
4.5 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拱撑力学特性 87
4.5.1 土压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87
4.5.2 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可调节荷载 88
4.5.3 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拱撑力学特性 89
4.6 拱撑与坑壁的共同变形 94
4.6.1 静定拱与坑壁的共同变形 94
4.6.2 超静定拱与坑壁的共同变形 99
4.7 计算实例 101
4.7.1 工程概况 101
4.7.2 计算与分析 102
第5章 动态支护其他形式 109
5.1 轴力复加技术 109
5.1.1 基本原理 109
5.1.2 实施流程 110
5.1.3 实施例探讨 110
5.2 双拱自稳支撑 112
5.2.1 结构形式 112
5.2.2 基本原理 113
5.2.3 有益效果 114
5.2.4 实施流程 115
5.3 隆倾互抑支护 116
5.3.1 结构形式 116
5.3.2 基本原理 116
5.3.3 有益效果 117
5.3.4 实施流程 117
5.4 盖压锚固支护 118
5.4.1 结构形式 118
5.4.2 基本原理 118
5.4.3 有益效果 119
5.4.4 实施流程 120
第6章 PRM支护法应用实例 123
6.1 模型建立 123
6.2 分析过程 123
6.2.1 剩余下滑力 123
6.2.2 锚固力 124
6.2.3 锚固结构设计 126
6.2.4 覆压侧挡结构设计 126
6.3 实施流程 127
6.4 工程应用 129
6.4.1 工程概况 129
6.4.2 边坡稳定性分析 130
6.4.3 剩余下滑力计算 131
6.4.4 不加锚固时覆压侧挡支护结构设计 133
6.4.5 带锚固措施的覆压侧挡支护结构设计 135
6.4.6 实施效果 137
6.5 其他应用 138
参考文献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