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全球气候变暖 1
1.1.2 碳交易市场发展 3
1.1.3 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7
1.3 研究意义 20
1.4 本书结构及研究方法 22
1.4.1 本书结构 22
1.4.2 研究方法 25
第二章 碳排放交易理论基础分析 27
2.1 碳排放交易的定义 27
2.2 碳排放交易体系分类 28
2.3 排污权交易理论分析 32
2.3.1 外部性定理 32
2.3.2 基于科斯定理的排污权交易理论 35
2.3.3 排污权交易实施条件 37
2.4 期权交易理论分析 38
2.4.1 期权交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8
2.4.2 期权价格构成及影响因素 41
2.4.3 期权定价模型 44
2.5 本章小结 51
第三章 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52
3.1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必要性分析 52
3.1.1 中国参与国际碳金融竞争的有效途径 52
3.1.2 国际气候谈判的必然要求 53
3.1.3 经济转型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54
3.1.4 完善中国环保政策体系的必要措施 55
3.2 中国建立碳排放市场可行性分析 56
3.2.1 中国碳排放市场潜力大 56
3.2.2 中国碳排放交易具有法律保障 57
3.2.3 中国碳减排技术日趋完善 58
3.3 本章小结 60
第四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基本框架 61
4.1 碳交易的主体要素 61
4.2 碳交易主要对象 62
4.3 碳交易基本规则 63
4.4 碳排放交易初始排放权分配 67
4.4.1 初始排放权分配引入期权机制 68
4.4.2 碳排放期权界定 69
4.4.3 期权定价方法的选择 70
4.5 碳交易市场构建阶段 71
4.5.1 初级阶段碳交易市场构建 71
4.5.2 完善阶段碳交易市场构建 77
4.6 本章小结 88
第五章 基于B-S模型的碳排放定价实例分析 89
5.1 模型基本假设 89
5.2 确定B-S模型参数 90
5.3 实例分析 93
5.4 本章小结 97
第六章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以常州为例 98
6.1 低碳常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及建设规划 98
6.1.1 进一步建设“江苏省常州低碳经济示范区” 99
6.1.2 进一步建设“常州科教城” 100
6.1.3 进一步建设八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 103
6.2 低碳常州产业布局及建设 110
6.2.1 加快发展低碳新兴产业 110
6.2.2 突破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 112
6.2.3 积极发展低碳现代农业 115
6.2.4 以低碳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16
6.3 低碳常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18
6.3.1 优化低碳城市空间格局 119
6.3.2 完善低碳综合交通体系 120
6.3.3 提高低碳城市资源保障水平 122
6.3.4 增强低碳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124
6.4 低碳常州建设的保障措施 125
6.4.1 根据标准体系,法律护驾护航 125
6.4.2 推广先进科技,加强人才支撑 127
6.4.3 进行金融创新,加大资金支持 128
6.4.4 加强管理机制,提升制度保障 130
6.5 本章小结 135
第七章 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议 136
7.1 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36
7.2 促进自愿碳交易市场发展 138
7.3 提高碳金融服务质量 141
7.4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 146
7.5 本章小结 148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49
8.1 结论 149
8.2 创新点 150
8.3 展望 151
参考文献 152
后记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