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1
1.1 地震波特征 1
1.1.1 地震波类型 1
1.1.2 地震波振动曲线特征 2
1.1.3 波阻抗与波的极性 4
1.1.4 子波 5
1.2 地震资料来源与剖面形式 6
1.2.1 地震资料采集 6
1.2.2 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与任务 7
1.2.3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关键环节 9
1.2.4 地震剖面常见类型 15
1.3 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 16
1.3.1 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 16
1.3.2 分辨率 17
1.3.3 测线面元 21
1.4 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地质因素 22
1.4.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2
1.4.2 地下地震地质条件 23
2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基本方法与规则 25
2.1 反射标准层特征 25
2.1.1 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25
2.1.2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26
2.1.3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27
2.1.4 反射标准层的记录表示方式 28
2.2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规则 28
2.2.1 时间剖面的对比原则 28
2.2.2 时间剖面的实际对比方法 30
2.3 常见异常波与假象识别 33
2.3.1 多次波 34
2.3.2 绕射波 35
2.3.3 断面波 38
2.3.4 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 39
2.3.5 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 40
2.3.6 能量变化引起的假象 41
3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42
3.1 主要内容与流程 42
3.1.1 主要内容 42
3.1.2 主要流程 42
3.2 断层识别与解释 43
3.2.1 断层形态与性质 44
3.2.2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44
3.2.3 典型断层的剖面解释 45
3.2.4 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 50
3.2.5 断点组合 51
3.3 不整合面的识别与解释 52
3.3.1 不整合的类型 53
3.3.2 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 53
3.3.3 特殊不整合面的剖面特征 54
3.4 三维构造解释主要技术 56
3.4.1 时间切片 56
3.4.2 相干体技术 56
3.4.3 三维可视化技术 58
3.5 典型构造的解释 61
3.5.1 披覆构造 61
3.5.2 古潜山 61
3.5.3 底辟构造 63
3.5.4 花状构造 65
3.5.5 逆牵引构造 66
3.6 地震构造图编制 66
3.6.1 绘制构造图的几种方法 67
3.6.2 构造图基本要素的标识 67
3.6.3 构造等值线图编制与解释 67
3.6.4 地层等厚图的编制与解释 71
4地震资料的沉积学应用 73
4.1 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 73
4.1.1 地震层序 73
4.1.2 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74
4.1.3 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 75
4.1.4 地震地层学的发展 77
4.2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对比 77
4.2.1 层序界面类型及地质意义 77
4.2.2 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 79
4.2.3 层序界面的对比 81
4.2.4 水泛面特征 81
4.3 体系域的识别与划分 82
4.3.1 低位体系域 82
4.3.2 水进体系域 86
4.3.3 高位体系域 87
4.3.4 陆架边缘体系域 88
4.4 地震相分析 90
4.4.1 地震相参数 90
4.4.2 地震相图的编制 96
4.4.3 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 97
4.5 典型地震相模式与地质解释 98
4.5.1 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地震相模式 98
4.5.2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岩地震相模式 104
4.5.3 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 107
4.6 岩性油气藏预测 111
4.6.1 岩性油气藏概念 111
4.6.2 岩性油气藏在层序中的发育规律 111
4.6.3 典型岩性圈闭(油气藏)地震反射特征 113
5地震属性提取与应用 118
5.1 地震属性概念 118
5.1.1 地震属性概念 118
5.1.2 地震属性分类 118
5.1.3 地震属性研究历史 119
5.2 常用地震属性及应用 121
5.2.1 瞬时属性 121
5.2.2 振幅统计类属性 122
5.2.3 频谱统计类属性 123
5.2.4 与衰减相关的属性 124
5.2.5 曲率类属性 125
5.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26
5.3.1 地震属性提取 126
5.3.2 地震属性优化 127
5.3.3 地震属性的地质转化 128
5.4 时频分析 129
5.4.1 时频分析概念 129
5.4.2 时频分析主要方法 130
5.4.3 时频分析技术主要应用 131
6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地质应用 136
6.1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 136
6.1.1 速度概念 136
6.1.2 速度之间的转换关系 138
6.1.3 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 141
6.1.4 几种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岩层速度特征 145
6.1.5 沉积地层速度的分布规律 146
6.2 利用速度估算储层参数 146
6.2.1 层速度估算砂泥比 146
6.2.2 层速度计算孔隙度 150
6.2.3 层速度计算渗透率 154
6.2.4 层速度计算含油气饱和度 155
6.3 利用速度预测地层压力 157
6.3.1 影响地层压力的主要因素 157
6.3.2 图版法 158
6.3.3 经验公式法 159
6.4 多波地震勘探的速度 162
6.4.1 速度参数的主要应用 163
6.4.2 多波资料的其他应用 164
7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166
7.1 地震反演技术原理 166
7.1.1 直接反演 166
7.1.2 基于模型反演 168
7.1.3 地质统计学反演 171
7.2 地震储层反演中的关键环节 172
7.2.1 储层地质特征分析 172
7.2.2 叠后地震资料预处理 173
7.2.3 储层测井参数分析 173
7.2.4 子波提取 175
7.2.5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176
7.2.6 地层模型与初始波阻抗模型建立 176
7.2.7 反演运算关键参数值的确定 177
7.3 砂体解释与物性计算 178
7.3.1 砂体解释 178
7.3.2 利用地震资料求取砂岩厚度 178
7.3.3 利用波阻抗资料求取砂岩厚度 180
7.3.4 物性计算 181
7.4 裂缝型储层地震预测 182
7.4.1 裂缝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 182
7.4.2 裂缝型储层的主要地震识别方法 183
8地震资料的烃类流体检测 193
8.1 流体性质及地震响应特征 193
8.1.1 油气水的物理性质 193
8.1.2 地震响应特征 193
8.1.3 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多解性 194
8.2 常用的地震碳氢检测方法 195
8.2.1 直接碳氢检测技术 195
8.2.2 利用地震属性检测流体 200
8.3 AVO技术原理与解释方法 202
8.3.1 AVO技术理论基础 202
8.3.2 AVO处理过程 208
8.3.3 AVO属性剖面应用 210
8.3.4 属性剖面解释应注意的问题 212
9地震资料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 213
9.1 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 213
9.1.1 油藏随时间的主要变化特征 213
9.1.2 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岩石物理特征 213
9.1.3 关于油藏检测的地震特征 216
9.2 四维地震技术及应用 216
9.2.1 方法与原理 216
9.2.2 油藏监测应用实例 218
9.3 井中地震技术 221
9.3.1 技术方法与原理 221
9.3.2 垂直地震剖面监测压裂实例 221
9.4 微地震技术 222
9.4.1 技术方法与原理 222
9.4.2 应用与解释实例 224
主要参考文献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