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为什么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 1
一 本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3
第二节 为什么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黑龙江地区? 6
一 为什么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7
二 为什么要聚焦于黑龙江地区 8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10
一 本书的基本思路 10
二 本书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双重动因 13
第一节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外在动因 13
一 统一黑龙江地区人民思想意识的必要 13
二 推动黑龙江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18
三 适应黑龙江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 20
四 借鉴苏联建设宣传网成功经验的可能 22
第二节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内在动因 28
一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硬件瓶颈” 28
二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软件瓶颈” 47
第三节 创建宣传网——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选择 58
一 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传播主体瓶颈” 58
二 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传播内容瓶颈” 59
三 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传播媒介瓶颈” 60
四 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传播客体瓶颈” 6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4
第三章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新选择——建设宣传网 66
第一节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建设的纵向考察 66
一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的试点初创阶段:1950年3—12月 67
二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的全面展开阶段:1951—1952年 69
三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的巩固提高阶段:1953年—1954年4月 73
四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的调整反思阶段:1954年5月—1958年春 76
五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的缓慢消逝阶段:1958年4月—1966年 79
第二节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建设的横向探究 83
一 黑龙江地区城市宣传网建设——以哈尔滨、牡丹江两市为例 84
二 黑龙江地区农村宣传网建设——以肇东、讷河两县为个案 112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34
第四章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机制——宣传网的基本内涵 135
第一节 宣传网组成机制 135
一 党的宣传网 136
二 非党宣传网 144
第二节 宣传网运行机制 156
第三节 宣传网工作机制 161
一 党组织领导机制 161
二 报告员工作机制 166
三 宣传员工作机制 170
四 报告员—宣传员沟通机制 18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84
第五章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机制——宣传网的主要功能 185
第一节 宣传网机制下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素的“物理变化” 185
一 优化传播主体 186
二 优化传播内容 188
三 优化传播媒介 194
四 优化传播客体 217
第二节 宣传网机制下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素的“化学反应” 221
一 整合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 221
二 整合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 224
三 整合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 227
第三节 本章小结 228
第六章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基本评价 230
第一节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标杆”地位 230
一 黑龙江地区是新中国农村宣传网建设的“试验田” 231
二 黑龙江地区是新中国宣传网建设的“排头兵” 231
三 黑龙江地区宣传网是全国学习榜样 232
第二节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基本特点 234
一 宣传队伍庞大 234
二 传播范围广泛 236
三 组织结构严密 237
四 工作内容多样 238
五 传播模式单一 240
第三节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历史作用 241
一 促进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二 发动黑龙江群众参与一系列政治运动 243
三 推动黑龙江地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45
四 动员黑龙江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247
五 巩固党在黑龙江地区的执政地位 252
第四节 黑龙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主要局限性 254
一 宣传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255
二 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弊端 256
三 宣传效果的有限性——程度受限 25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65
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