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佛教期刊论文目录 1977-1999》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洁祥主编
  • 出 版 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 出版年份:2001
  • ISBN:9573034107
  • 页数:465 页
图书介绍:

一 佛教总论 1

(一)佛教概论 1

(二)佛教与现代社会 4

1佛教的伦理观 4

2佛教的生态观 5

3佛教的生死观 6

4佛教的女性观 8

5佛教与心理学 8

6佛教的社会观(政治法律经济附) 9

7佛教的慈善事业 10

8佛教与养生 11

(三)佛教的宏法 11

(四)人间佛教 12

(五)佛教的改革与未来 13

二 佛教教理 16

(一)佛学概论 16

1概论 16

2佛学与当代哲学 20

3佛学与科学 22

(二)原始佛教教义 24

1概论 24

2缘起论 25

3因果·业力论 27

4无常·无我论 29

5空有 30

6佛教辩证法·认识论 31

7四圣谛·三法印 32

(三)学佛实践 34

1如何成为佛教徒 34

2学佛的次第 34

3发心 35

4修持(念佛附) 36

5正信与外道 38

6菩萨行 39

7学佛与人生 40

(四)戒律 41

(五)佛学研究法 45

三 佛教经典与文献 47

(一)佛教目录学 47

1概论 47

2经典成立史 48

3佛经的翻译 49

4经录 51

5大藏经 52

6疑伪经 53

7电子佛典 54

8出土文献(敦煌经典等) 55

(二)大乘经典 57

1概论 57

2经 58

3律 72

4论 73

(三)小乘经典 87

1经 87

2律 90

3论 90

(四)中国撰述 91

1概论 91

2论述·注疏 92

3史志·文集 96

4类书 99

(五)藏语、巴利语系典籍 99

四 佛教历史 102

(一)总论 102

(二)印度佛教史 102

1概论 102

2佛陀及其弟子 103

3龙树 104

4阿育王 104

5原始佛教时代 104

(三)中国佛教史 104

1概论 104

(1)中国佛教通论 104

(2)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5

(3)佛教的中国化 106

(4)中国佛教的特色 107

(5)中国佛教史专题研究 108

2后汉三国时代 109

(1)概论 109

(2)人物 110

3两晋南北朝 111

(1)概论 111

(2)西晋 112

(3)五胡十六国 112

(4)东晋 114

(5)南朝(宋齐梁陈) 116

(6)北朝(北魏北齐北周) 118

4隋唐五代 119

(1)概论 119

(2)隋 122

(3)唐 123

(4)五代 132

5宋辽金元西夏 133

(1)宋 133

(2)辽金元 136

(3)西夏 136

6明清 137

(1)明 137

(2)清 142

7近现代 142

(1)概论 142

(2)高僧 144

(3)人物 149

(四)中国地方佛教 150

(五)台湾佛教 151

1概论 151

(1)概论 151

(2)日据以前及日据时期 152

(3)当代台湾佛教 154

(4)政教关系 156

2高僧 157

3人物 160

(六)藏传佛教 161

1概论 161

2政教制度 162

3教理与宗派 162

4活佛转世制度 163

5宗喀巴等高僧 164

6达赖、班禅等活佛 164

7现状 165

8传播 165

(七)中外佛教关系 166

(八)各国佛教 167

1日本 167

2韩国 169

3东南亚 170

4南亚 170

5欧美各国 171

五 佛教学说·宗派 173

(一)学说与宗派总论 173

1概论 173

2部派佛学 174

3大乘与小乘 175

4中国早期佛教学派 176

5格义 177

6判教 177

7佛儒道之会通 178

8佛菩萨信仰 181

(1)概论 181

(2)观世音菩萨信仰 181

(3)弥勒信仰 182

(4)其他佛菩萨信仰 183

(二)般若·佛性与涅槃 184

1般若 184

(1)般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184

(2)般若思想要义 185

(3)般若学者 187

2佛性与涅槃 188

(1)概论 188

(2)涅槃思想要义 188

(3)典籍研究 190

(4)涅槃学者 191

(三)三论·中观 192

1三论宗 192

(1)概论 192

(2)三论思想要义 192

(3)三论宗典籍研究 194

2中观 195

(1)概论 195

(2)中观辩证法 197

(3)中观思想要义 199

(4)中观典籍研究 200

(5)中观学研究动态与书目 201

(四)唯识·因明 202

1唯识 202

(1)概论 202

(2)唯识思想要义 204

(3)阿赖耶识 206

(4)种子 207

(5)转依 207

(6)唯识典籍研究 208

(7)唯识学者 210

2因明 211

(1)概论 211

(2)因明学说要义 212

(3)因明典籍研究 213

(4)因明学者 214

(5)藏传因明学 214

(五)天台宗 214

1概论 214

2天台教义 215

3天台与现代哲学 218

4天台典籍研究 218

5天台禅观 219

6山家、山外之争 220

7天台学者 221

8天台与诸宗派的关系 221

(六)华严宗 222

1概论 222

2华严教义 223

3华严与现代哲学 226

4华严典籍研究 227

6华严学者 227

(七)禅与禅宗 228

1禅与禅学概论 228

2禅定 232

(1)禅定概论 232

(2)禅修法门 233

(3)禅修的效应 235

3禅宗 237

(1)禅宗概论 237

(2)禅宗渊源及其成立 240

(3)慧能与神会·顿渐说 242

(4)五家七宗·公案禅与默照禅 244

(5)唐代以后禅宗的历史发展 247

4禅宗典籍研究 248

(1)六祖坛经 248

(2)其他 251

5禅宗与其他思想的会通 253

(八)净土宗 254

1概论 254

2净土要义 255

3往生论 257

4弥勒净土 258

5净土典籍研究 258

(1)概论 258

(2)无量寿经 258

(3)阿弥陀经 259

(4)观无量寿佛经 259

(5)弥勒经 260

(6)药师经 260

(7)其他 260

6净土学者 261

7净土与其他宗派的关系 262

(九)密宗 263

1概论 263

2密宗源流 263

3密宗教义 264

六 寺院与礼仪 266

(一)寺塔胜迹 266

1佛教寺院与建筑概述 266

2寺 267

3塔 268

4名山胜迹 269

(二)教团组织 270

1概论 270

2僧团(僧伽制度) 270

3居士 271

4结社与佛教组织 271

(三)礼仪 272

1概述 272

2讽诵 272

3忏法 273

4法会 274

(四)节日与习俗 274

1节日 274

2习俗 275

3僧侣生活 275

(五)寺院经济 275

1概述 275

2历史上的寺院经济 276

七 佛教文化·艺术 277

(一)总论 277

1佛教文化艺术概论 277

(1)佛教文化艺术概论 277

(2)印度佛教艺术概论 279

(3)中国佛教艺术概论 280

(4)西域佛教艺术概论 281

2佛教美学 281

(1)概论 281

(2)禅与美学 283

(3)造形与美学 284

(4)现代佛教艺术 284

(二)佛教美术 285

1雕刻艺术 285

(1)概论 285

(2)历代佛教雕塑 286

(3)佛像的起源与传播 289

(4)佛像 290

(5)观世音等菩萨像 292

(6)罗汉诸天等像 294

2石窟 294

(1)概述 294

(2)敦煌、云冈、龙门石窟 295

(3)麦积山、大足、安岳石窟 297

(4)其他石窟(印度石窟附) 298

3佛教建筑艺术 299

4绘画·书法 300

(1)概述 300

(2)禅画 301

(3)达摩、罗汉画 302

(4)经变图等 303

(5)书法 304

(6)其他 305

5藏传佛教文化艺术 306

(1)概述 306

(2)西藏佛像雕塑 307

(3)唐卡、绘画 308

(4)其他 309

(三)佛教考古、文物、杂记 309

1舍利子 309

2僧侣生活文物 310

3其他 310

(四)佛教文学 316

1概述 316

2禅与诗 317

3变文、小说、戏剧 318

4语言 320

(五)佛教音乐、舞蹈 322

(六)佛教文教事业 324

1佛教教育 324

(1)概述 324

(2)佛教教育思想与应用 325

(3)僧教育与佛学教学 326

(4)佛教教育与现代社会 328

2佛教出版 329

(1)概述 329

(2)佛书刊印、序跋 330

(3)佛教期刊 332

(4)网路资源 332

3研究及学术动态 333

(1)研究、教育机构 333

(2)学术会议 333

(3)研究动态 333

(4)书评 335

(5)研究书目 342

附录一 作者索引 345

附录二 引用期刊索引 407

附论:佛教目录学之「类例」及其编藏思想述论——以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为中心之考察&杜洁祥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