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扁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第一节 扁鹊不是流派,是宗师 2
一、不该把真实的扁鹊虚拟化 3
二、扁鹊脉学没有失传,仍然有踪可循 4
三、扁鹊不可能生于战国末期 5
四、扁鹊生于春秋末期可考可证 6
五、研究方法不当,扁鹊被众说纷纭 8
第二节 黄帝时代无扁鹊,大古扁鹊是臆测 9
一、误读《汉书·艺文志》,提出个人猜想 10
二、“在赵者名扁鹊”有深厚历史渊源 10
三、赵简子时代,图腾崇拜仍然盛行 12
四、“大古扁鹊”的臆想成分很浓 13
第三节 扁鹊讲理不谈“道”,《黄帝内经》不离道 15
一、“道”是老子创立的元概念 15
二、孔夫子问道于老子,传承其学 16
三、扁鹊医学理论,讲阴阳不谈道 17
四、《黄帝内经》是托名,书中推崇“道”理论 18
第四节 对扁鹊著作进行考证,需结合时代特征 19
一、春秋末期,私人著作刚刚兴起 19
二、医学著作的形成应当早于先秦诸子 20
三、扁鹊的著作:没有书名,也不写作者 21
四、师徒学术传承不断是最可靠的线索 22
五、扁鹊的学术思想在西汉年间已经分化 24
六、扁鹊《内经》《外经》,名称应由刘向拟定 25
第五节 凝聚众人智慧,破解“扁鹊之谜” 27
一、“人物真实”的记载“故事未必真实” 27
二、“因事为文”和“因人为文” 28
三、应辨别“实录”与“传说” 28
四、扁鹊“重术”更“重道” 30
五、扁鹊“脉法”就是“扁鹊医学” 31
第六节 扁鹊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利天下” 33
一、心里有天下,才能利天下 33
二、随俗为变,为的是利天下 34
三、谦虚有大爱,才能利天下 35
四、重然诺破规矩,是因为有大爱 37
第二章 扁鹊事迹再考证,《史记》记载最可靠 39
第一节 解读司马迁说的扁鹊学医 40
一、扁鹊曾经是一个旅舍经理 40
二、长桑君是一位神仙吗 41
三、不为人知的学医过程 42
四、扁鹊有透视的特异功能吗 44
第二节 扁鹊诊赵简子,医生参与大事件 45
一、赵简子的昏迷很蹊跷 45
二、晋国六卿之间激烈兼并 52
三、董安于死于“始祸” 59
四、赵襄子效法赵简子 64
五、赵武灵王补笔有凭证 69
第三节 扁鹊抢救虢太子,师徒联合创奇迹 80
一、司马迁与韩婴说的不一样 81
二、虢宫门前扁鹊“受审” 83
三、扁鹊到底有多少弟子? 86
四、虢太子暴厥而死是什么病? 87
五、扁鹊与众弟子一起抢救各显其能 92
六、虢太子在内丘的遗迹 95
第四节 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98
一、扁鹊来到齐国行医治病 98
二、职业良心与眼前利害考验着扁鹊 102
三、医患不和,齐侯丧失治疗良机 102
四、扁鹊痛说“六不治” 104
第五节 司马迁考证扁鹊,表述里籍有难处 106
一、“郣海”与“渤海郡”的变迁 107
二、“鄚州”与“鄭州”的差异 109
三、“卢医”与“卢人”的不同 110
四、司马迁用心良苦,后人误解 113
第三章 扁鹊的著作与学术成就 115
第一节 扁鹊著作之谜 116
一、扁鹊时代有医学著作吗 116
二、扁鹊内外经与黄帝内外经 117
三、扁鹊脉学存在于《脉经》 122
第二节 《脉经》记载的扁鹊脉法 123
一、扁鹊论脉,首重阴阳 123
二、《脉经》记载的“扁鹊脉法” 125
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127
四、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130
五、扁鹊论诊损至脉 135
第三节 《难经》与扁鹊的关系 137
一、关于《难经》的历史记载 137
二、《难经》着重继承扁鹊脉学 138
三、《难经》讲理罕言“道” 142
四、《难经》对虚损病机的阐发 149
第四章 扁鹊医学的源头与影响 153
第一节 扁鹊继承前人的整体观 154
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萌生于女娲 154
二、炼五色石蕴育五行学说 155
三、抟土造人启发中医气血理论 156
四、伏羲神话晚于女娲神话 157
五、伏羲创立哲学体系,综括天地万物 158
六、伏羲的时代也是医药萌生的时代 159
七、女娲伏羲神话对扁鹊的影响 161
第二节 龙文化对扁鹊的影响 163
一、龙文化八千年,寄托古人理想 163
二、虚拟的龙体现智慧 166
三、中医之龙是藏象,“天地在心腹” 169
四、扁鹊“尽见五脏症结”体现龙文化 170
第三节 河图、洛书对扁鹊可能的影响 172
一、《河图》与《洛书》,有数无文字 172
二、天地相配合,生数与成数 173
三、天地之数,左旋与右旋 174
四、炎黄变废为宝,启迪扁鹊智慧 175
第四节 扁鹊医学体现内外相关、内病外治 177
一、扁鹊脉法,西医认可的部分 177
二、扁鹊阴阳脉法,让人与自然连在一起 178
三、扁鹊脉行“五十度”与卫气“五十营” 179
四、精密计算的“损至”脉影响深远 181
第五节 对扁鹊治虚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84
一、扁鹊虚损脉对《内经》《难经》的影响 185
二、张仲景继承扁鹊虚损理论 190
三、《辅行诀》吸收虚损理论 196
四、金元医学争鸣与虚损病机 204
五、邓铁涛、朱良春先生论虚损 222
六、曹东义继承发展虚损思想 228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