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船山论释经典的历程 2
第二节 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反思 5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合法性基础 8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 17
第二章 「理」与「气」:存在的「精神性」与「物质性」 23
第一节 「气」的本体化与上提 25
第二节 「气」是「物质」与「精神」之辩证性的综合 29
第三节 对比之两端的相入与包孕是存在运动变化之因 35
第四节 小结 41
第三章 「道」与「器」:存在的「根源」与「实现」 45
第一节 「道」与「器」各有其优位性 46
第二节 「道」与「器」是自身的同一 52
第三节 「具体存在」即是「道体」自身的澄明 59
第四节 小结 65
第四章 「隐」与「显」:存在的「未出场」与「出场」 69
第一节 存在的「根源」与「实现」 70
第二节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存在的两重向度 74
第三节 从「致用」与「显体」等两义以言「体」 78
第四节 小结 81
第五章 「命」与「性」:存在的「超越的根源」与「实践的根源」 85
第一节 自然的创造性与道德的创造性的统一 86
第二节 人独具超越的道德理性 92
第三节 道德实践的历程即是道德创造的历程 99
第四节 道德实践即是「善」 106
第五节 小结 110
第六章 「性」与「情」:存在的「理性」与「感性」 115
第一节 人独具道德理性 117
第二节 「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 121
第三节 超越的道德理性与经验作用之情的统一 125
第四节 「心」之活动的二种向度 132
第五节 「感官知觉之心」与「道德理性之心」 135
第七章 「理」与「欲」:存在的「理性」与「欲求」 141
第一节 宋明儒者对于「理」与「欲」的看法 141
第二节 人性的两种内容 144
第三节 欲求的「公共性」与「个殊性」 148
第四节 小结 152
第八章 「理」与「势」:存在的「规律性」与「可变异性」 155
第一节 天的自然创造性与人的诠释创造性 155
第二节 历史理性的诡谲与机巧 160
第三节 古今视域的融合 162
第四节 小结 166
第九章 「知」与「行」:存在的「认知」与「实践」 169
第一节 道德的「知识」与「实践」 170
第二节 通过交互辩证的升进以达成知行的统一 174
第三节 实践具有优先性 178
第四节 小结 181
第十章 「离形」与「同源」:存在的「障隔」与「沟通」 185
第一节 通过「此在」实践的诠释以揭示万有的意义 186
第二节 「主——客」关系结构的超越 191
第三节 「我——你」的主体间性的交往 196
第四节 通过主体的道德实践以沟通天人 198
第五节 小结 201
第十一章 结论 205
主要参考书目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