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图景与哲学的视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庞立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9209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代性处境的问题意识为牵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依据,以当代哲学与社会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向为线索,围绕现代性社会理论发展趋向、哲学观念的当代变革、辩证法的生存论态度、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等一系列内在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现代性图景与哲学的视界”进行了深刻的透视与批判性分析,提出了“走向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哲学之思”、“融入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使命”、“澄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和思想观点。

第一章 当代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反思现代性的理路与趋向 1

一、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文化理论批判的视域转换 1

二、现代性批判的全球化语境 3

三、对现代性的建设性重写 4

第二章 现代性社会理论:经典传统与发展逻辑 8

一、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思想传统 8

二、现代性社会理论传统的当代扩展 11

三、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批判传统及其思想效应 17

第三章 现代性的变革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趋向 23

一、寻求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理解 23

二、强化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向度 27

三、多元现代性的发展与新型现代性的建构 30

四、超越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33

第四章 转向生活世界的伦理学变革 35

一、当代伦理学变革的思想理路 35

二、伦理学变革的基本方向 39

三、伦理学如何转向生活世界 42

第五章 “哲学的转向”与哲学观的当代变革 48

一、哲学观变革与现代性问题 48

二、哲学转向的三重向度 53

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61

第六章 布迪厄与马克思:社会实践理论的契合与分野 70

一、作为社会理论起点的实践概念及其方法论取向 70

二、阶级与资本:对社会生活结构的实践论分析与批判 75

三、马克思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比较的启示 80

第七章 阿伦特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 82

一、劳动观与劳动论题 83

二、马克思劳动理论作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独特视域 86

三、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理论的不同归宿 90

第八章 当代辩证法的生存论态度与人文旨趣 93

一、人的生命本性和生活活动:辩证法的人学根基 93

二、人的生存的理性态度:辩证法敞开的人生态度 96

三、时代精神状况:知性的对立与存在的焦虑 101

四、当代辩证法的价值旨趣:挺立个体内在超越的精神生活 104

第九章 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发展问题 108

一、哲学发展的个性化趋向 108

二、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到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追求 112

三、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哲学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前提 118

四、深度对话:当代中国哲学个性的生成之路 122

第十章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嬗变与发展态势 126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分化流变与理论性质 126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形态 134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态势 139

第十一章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145

一、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问题 145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150

三、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实践模式的反思 153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意义与中国意识 157

第十二章 “哲学的终结”与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哲学之思 168

一、“语言转向”与“哲学的终结” 168

二、“哲学的终结”与哲学观的当代变革 172

三、当代哲学自我形象的重塑——走向后哲学文化? 174

四、走向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体验之思 178

第十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 182

一、精神生活的自然主义与超验主义传统 183

二、精神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184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精神生活现代性状况的批判 187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物化处境的扬弃 192

第十四章 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198

一、精神生活的物化:“物化时代”的消极历史效应 198

二、精神生活物化困境的超越与扬弃 202

三、文化自觉与精神家园 205

四、融入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使命 209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明教养 215

一、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文明教养与思想张力 2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价值自觉 21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敞开一种新的文明类型的哲学实践 223

第十六章 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与哲学憧憬 226

一、文化自觉:反省与厘清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 226

二、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根基 231

三、时代的“言外之意”与民族复兴的哲学憧憬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42

索引 246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