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跨界的符号传达 8
1.1 我们周围的图形 8
1.1.1 招贴中的图形 9
1.1.2 包装中的图形 11
1.1.3 插画中的图形 13
1.1.4 标志中的图形 15
1.1.5 书籍设计中的图形 17
1.1.6 文字造型中的图形 19
1.1.7 公共识别系统中的图形 21
1.2 图形信息的沟通 23
1.2.1 图形信息的优势 23
1.2.2 优秀图形的特征 25
1.3 案例研究 27
1.3.1 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 27
1.3.2 卢巴·鲁科瓦的插画艺术 29
1.3.3 表情符号 30
1.3.4 传统图腾与现代图形符号语言的承继联系 34
1.4 独辟蹊径的创作 37
1.4.1 “生”发 37
1.5 课后实践 40
PART2 心领神会地读图 40
2.1 图形的吸引力 43
2.2 格式塔理论与读图 44
2.2.1 图底关系 44
2.2.2 立体视知觉 45
2.2.3 色彩与形状 47
2.2.4 时间与运动 49
2.3 图形信息 51
2.3.1 信息层次 51
2.3.2 信息的读取 51
2.4 便捷读图 54
2.4.1 图形的画幅 54
2.4.2 利用反差刺激视觉 55
2.4.3 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 56
2.4.4 迎合受众的选择性关注 57
2.4.5 引发受众的好奇心理 58
2.4.6 深入浅出地图形沟通 59
2.4.7 逆反心理 60
2.4.8 情感引导 61
2.5 案例研究 62
2.5.1 平面广告图形的瞬间诱惑 62
2.5.2 包装图形的信息路径 66
2.5.3 标志的象征意义 70
2.6 独辟蹊径的创作 74
2.6.1 人物形象设计 74
2.7 课后实践 78
PART 3 披沙拣金地获取素材 78
3.1 自然素材 81
3.1.1 摄影图片 83
3.1.2 物质肌理 85
3.2 人工造型形象 87
3.2.1 具象造型 87
3.2.2 意象造型 89
3.2.3 漫画卡通形象 91
3.2.4 图案 93
3.2.5 抽象造型 95
3.2.6 文字图形 105
3.3 案例研究 108
3.3.1 萨拉·艾伦伯格实物拼贴 108
3.3.2 纸如雕 112
3.3.3 多彩石塑 115
3.4 独辟蹊径的创作 118
3.4.1 五官和五感的想象 118
3.5 课后实践 122
PART4 形成于思 122
4.1 丰富的联想 127
4.1.1 相似联想 128
4.1.2 相关联想 129
4.1.3 对比联想 130
4.1.4 因果联想 131
4.1.5 意象联想 132
4.2 灵感的力量 133
4.3 发散思维 134
4.3.1 脑力激荡法 135
4.3.2 思维导图 136
4.4 反其道而行 137
4.4.1 反转型逆向思维 137
4.4.2 转换型逆向思维 138
4.5 突破思维定势 139
4.6 简捷性思维 141
4.7 案例研究 142
4.7.1 MALMO FESTIVALEN 2014 Snask 标识 142
4.7.2 Moving Futures视觉海报设计 143
4.7.3 帕特里夏·沃勒黑色幽默毛绒玩偶 144
4.8 独辟蹊径的创作 145
4.8.1 “七宗罪”的图形表述 145
4.9 思考与练习 150
PART5 瞬间吸引的图形语法 150
5.1 图底反转 153
5.2 共形图形 154
5.3 同构图形 156
5.3.1 异形同构 156
5.3.2 异质同构 158
5.4 拼贴图形 161
5.4.1 重叠拼贴 161
5.4.2 集结拼贴 163
5.5 形影图形 165
5.6 混维图形 167
5.7 延异图形 169
5.8 涂鸦图形 171
5.9 案例研究 174
5.9.1 骷髅头形象图形表现 174
5.9.2 《黑天鹅》电影招贴 176
5.10 独辟蹊径的创作 178
5.10.1 假面舞会面具创作 178
5.11 思考与练习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