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命力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永琼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6180273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基于复杂性视域下柏格森的生命时间哲学,以隐喻的方法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生命存在”,它在人类知识大系统中自适应而持续生存着。以此思维方式来理解教育学,更能够看清它在理论知识生成上的性质,从而更有助于提升学科自信力。作者尝试探究教育学理论知识如何在人类知识大系统中适应性地生存,并吸收外界环境中可取的养料以供自己生长、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无穷的外在环境。

序 1

前言 1

上篇 理论篇 3

绪论 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4

一 问题提出 4

二 文献综述 9

第二节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6

一 研究的对象 16

二 研究的方法 17

三 术语界定 23

四 文献资料的选取 26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8

一 研究的目的 28

二 研究的意义 30

第一章 会通于生命时间处的复杂性、柏格森哲学与教育学理论 31

第一节 对柏格森哲学的偏见、误读及它的不灭生机 31

一 一种对直觉的固有偏见 31

二 二层失真的误读 32

三 三个世纪不息的绵延 38

第二节 复杂性研究进程中柏格森的“二维四现”及其自然哲学属性 41

一 第一维:生命时间引发的复杂性思考 42

二 第二维:演化哲学专著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纪困惑 54

三 柏格森生命时间哲学的自然哲学属性 56

第三节 复杂性与生命性互为因果创制的教育学理论 60

一 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如何是“生成的” 60

二 教育学的理论生命力何以是可能的 64

三 复杂性与生命性互为因果创制的教育学理论 67

第二章 生成的教育学理论 73

第一节 复杂性视域下的直觉方法论 73

一 对直觉的一般性界定 73

二 柏格森的直觉方法论 76

三 复杂性科学里的直觉方法论 78

第二节 生成的教育学理论:基于复杂性视域下柏格森直觉方法论的理解 80

一 自主生成的教育学理论 80

二 直觉生成的教育学理论 82

三 持续生成的教育学理论 84

第三章 创造的教育学理论 88

第一节 被隐喻了的非理性及其对它的合理认识 88

一 负面隐喻理解下的非理性 88

二 正确认识与合理看待非理性 94

第二节 创造的教育学理论:基于复杂性视域下非理性情感因素的理解 103

一 教育学理论生成初始的非理性 103

二 教育学理论生成过程的非线性 106

三 教育学理论生成结果的非确定性 109

第四章 教育学理论的生机:复杂性视域下非理性情感因素的贡献 111

第一节 非理性情感因素中自卑情结及愤怒转化 112

一 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超越”理论 112

二 情感社会学透视下的愤怒表达 113

第二节 犹太血统的自卑与愤怒:地理空间的散户与知识领域的“大户” 116

一 自卑与黯然的地理生存空间 116

二 愤怒造就学术知识领域里的“大户” 118

第三节 知识的创造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119

一 复杂性视域下非理性情感因素的贡献 120

二 生命个体因具有情感而显其复杂 122

三 教育学理论因情感熔铸而显其生机 123

下篇 实践篇 127

第一章 欧文的和谐教育实践 127

第一节 欧文和谐教育的理想与实践 128

一 欧文和谐教育的理想 128

二 欧文和谐教育的实践 128

第二节 欧文和谐教育的新启示 129

一 审视农民工子弟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决定论有新的现实积极意义 130

二 透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环境生存空间,实施公平教育应从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开始 131

第二章 密尔功利教育的非功利性价值内蕴 133

第一节 功利主义的幸福观 133

第二节 功利主义的教育幸福观 135

第三节 功利主义教育幸福观的终结 136

一 人的功利价值观与人欲求幸福的愿望相冲突,教育难以承担让人获得幸福的使命 136

二 功利主义价值评判下的幸福与善行始终相冲突,教育难以调节这一矛盾 138

三 日常生活行事准则式的功利主义利益权衡观,致使教育幸福目的观沦为虚幻 139

第三章 叔本华之尼采的教育实践 141

第一节 何谓真教育者 141

一 因深切理解个体的责任式自由而与时代保持着某种距离 141

二 真教育者的生命行动之影,深沉而持久地隐匿于文本中 142

三 真教育者是天才、榜样与范型 144

第二节 真教育者存在于何处 146

一 存在于真学习者对伟大作品的参透性理解中 146

二 存在于具有文化特征的公共性空间中 148

第三节 真教育者教什么 150

一 教个体如何发现自我 150

二 教个体如何实现其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 151

第四章 晏阳初的“三C”教育实践 153

第一节 内地会西学堂时期:由恐惧不适到自愿接受洗礼 153

第二节 成都时期:崇尚道德教育,追求基督教精神 155

第三节 香港时期:明确救国与救世一致的思想 156

第四节 耶鲁求学与赴法时期:明晰“三C力量”,志定平民教育事业 157

一 初进耶鲁大学,感受平等与博爱精神 157

二 亲历先进民主与平等,更促救国救民心 158

三 基督、孔子仁爱思想合一,形成至爱教育思想 158

四 以仁爱善、济世救民心,为信仰基督宗教之缘由 159

五 服务华工“三C力量”明晰,志定平民教育事业 159

第五章 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实践 161

第一节 教师职业倦怠感概述 161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透视下的教师职业 162

一 自由与不自由的吊诡 162

二 主动与被动的改变 163

三 自由与责任的选择 165

第三节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感 167

一 工作的倦怠感是人生倦怠感的组成部分 167

二 工作的意义是生命意义寻求的组成部分 168

三 工作倦怠感是功利权衡后的选择 169

四 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170

第六章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教育实践 171

第一节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产生 171

第二节 具有复杂性科学特征的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173

第三节 贝塔朗菲复杂性科学特征的一般系统论教育观 174

第七章 贝塔朗菲、普里戈金与皮亚杰的复杂性教育实践 178

第一节 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跨学科复杂性科学研究者 179

一 与圣菲研究所的比照 179

二 划分的标准 180

三 对例证的分析 182

第二节 启示 183

一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而存在的教育学,综合意味着什么 183

二 学校教育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巴尔干半岛之争”的抗议 184

三 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教育学研究的新通路 185

第八章 复杂性研究之人文社会科学的作为 186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复杂性”概念 186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复杂性研究 187

一“复杂性”与后现代 187

二“复杂性”与中国传统文化 188

三“复杂性”与社会学 190

四“复杂性”与教育学 190

第三节 启示 191

第九章 鲍曼后现代幸福观省思下的教育实践 192

第一节“后现代幸福观”阐释 192

第二节 遭遇后现代特性的现代教育 194

一 现代教育者角色定位的转变 194

二 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现代教育面临困境 195

第三节 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的种种挑战 196

一 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影响力的挑战 196

二 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理性教育的挑战 197

三 后现代幸福观对具有风险性未来教育理想的挑战 198

第十章 冲突教育学初探 199

第一节 反常规教育: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200

第二节 相向教育:基于对工具理性主义惯习思维的批判 202

第三节 冲突教育:基于巴以长期战争状态的反思 203

第四节 冲突教育学:何以可能 206

附录1从“知识精英”到“知识工人”——大学生社会身份整体下移趋势探析 209

附录2美国课外家教辅导及其启示 218

参考文献 226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