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万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7045736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温州医学院联合国内其他院校编写的高等医药院校专科起点本科学历教育教材,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适应学生的需要,不过分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更注重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性,服务于培养目标。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4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4

一、健康的概念 4

二、疾病的概念 4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5

第二节 病因学 5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6

第三节 发病学 6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7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8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9

一、康复 9

二、死亡 9

一、衰老的概念 10

二、衰老的机制 10

第五节 衰老 10

三、衰老与疾病 11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2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12

一、正常水、钠代谢 12

二、水、钠代谢障碍 14

三、水肿 18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20

一、正常钾代谢 20

二、钾代谢障碍 22

第三节 镁代谢障碍 26

一、正常镁代谢和生理功能 26

二、镁代谢紊乱 26

第四节 钙磷代谢障碍 28

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 28

二、钙、磷代谢异常 29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32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平衡的调节 32

一、酸碱的概念 32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33

二、体液中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33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37

二、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37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37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9

一、代谢性酸中毒 39

二、呼吸性酸中毒 42

三、代谢性碱中毒 44

四、呼吸性碱中毒 48

一、双重性酸碱失衡 50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0

二、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1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原则 51

一、根据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51

二、根据病史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52

三、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判断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2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3

二、血氧容量 55

一、血氧分压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五章 缺氧 55

三、血氧含量 56

四、氧饱和度 56

五、P50 56

六、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56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57

一、低张性缺氧 57

二、血液性缺氧 57

三、循环性缺氧 58

四、组织性缺氧 59

第三节 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 60

一、组织细胞代偿性反应 60

二、组织、细胞的损伤 61

第四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62

一、呼吸系统变化 62

二、循环系统变化 62

三、血液系统变化 63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64

一、氧疗 65

第六节 缺氧的防治原则 65

第五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65

一、代谢耗氧率 65

二、氧中毒 66

第六章 发热 67

第一节 概述 67

一、正常体温与体温调节 67

二、发热、过热 68

一、发热激活物 69

第二节 发热原因与发生机制 69

二、内生致热原 71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机制 72

四、发热的时相及热型 75

第三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6

一、物质代谢与生理功能改变 76

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7

第四节 发热的防治原则 77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79

一、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79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79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81

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82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83

一、受体异常与疾病 83

二、G蛋白异常与疾病 86

三、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87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防治原则 90

第一节 概述 91

第八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91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92

一、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 92

二、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92

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94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98

一、细胞凋亡不足 98

二、细胞凋亡过度 99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101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防治原则 101

二、应激原 103

一、应激的概念 103

第九章 应激 103

第一节 概述 103

三、应激的分类 104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104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05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05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07

三、应激时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变化 110

第三节 应激性损害与应激性疾病 111

一、神经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1

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2

三、消化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3

四、免疫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3

五、内分泌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4

六、血液系统变化与疾病 114

七、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114

第四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115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16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6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117

二、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117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18

四、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119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19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19

四、微循环障碍 120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20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20

五、其他 121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121

一、分期 121

二、分型 121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122

一、出血 122

二、微血管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123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4

三、循环功能障碍 124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125

第十一章 休克 126

第一节 概述 126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27

一、休克的病因 127

二、休克的分类 128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129

一、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129

二、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131

三、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 132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134

一、细胞损伤 134

二、代谢障碍 134

第五节 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35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 136

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37

一、病因学防治 140

二、发病学治疗 140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40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142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43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143

一、自由基的作用 144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44

四、再灌注的条件 144

三、对氧的需求程度 144

二、侧支循环 144

一、缺血时间 144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 144

二、钙超载 147

三、白细胞的作用 150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51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1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3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154

第五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154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154

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4

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4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4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4

三、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155

四、清除自由基 155

五、减轻钙超载 155

六、中性粒细胞抑制剂的应用 155

七、细胞保护剂的应用 155

八、其他 156

第十三章 高血压 157

第一节 高血压的分类 157

一、按血压水平分类 157

二、按病因分类 158

三、按靶器官损害程度分类 158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 158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158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159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 162

第三节 继发性高血压 162

二、常见继发性高血压 163

第四节 高血压对机体的影响 164

一、高血压对脑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164

二、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65

三、高血压对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65

四、高血压对视网膜的影响 166

第五节 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166

一、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168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 168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168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69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69

四、心力衰竭的分级 170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170

一、心脏的代偿活动 170

二、心外的代偿活动 172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173

一、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17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73

三、心肌舒张性异常 175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176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76

一、心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 176

二、体循环淤血 177

三、肺循环淤血 178

三、调整心室前后负荷 179

四、减轻水肿,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 179

一、防治基本病因 179

二、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179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79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180

第一节 概述 180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181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85

一、概念和病因 185

二、发病机制 186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187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188

一、酸碱平衡紊乱 188

三、循环系统功能的变化 189

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190

五、肾功能变化 190

六、胃肠道变化 190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91

四、改善内环境和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191

三、氧疗 191

一、防治原发病 191

第五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91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一、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和病因 192

二、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 193

第二节 肝性脑病 194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194

二、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195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201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201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02

一、肝肾综合征的病因和类型 202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203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204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基本发病环节 204

一、肾功能不全的原因 204

二、肾功能不全的基本环节 205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与分类 207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07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208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过程与表现 211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212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13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213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进程及其机制 213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14

第四节 尿毒症 218

一、尿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218

二、尿毒症的发生机制 221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22

第十八章 脑功能不全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224

二、脑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224

三、脑功能不全的常见表现 225

第二节 认知障碍 225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226

二、认知障碍的表现 227

三、认知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28

四、认知障碍的防治原则 232

第三节 意识障碍 233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233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 234

三、意识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35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237

五、意识障碍的防治原则 238

参考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