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绪性主编;王凤丽,封银曼,李慧杰,施南华,孙宏伟,杨永庆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214933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中医护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活动和特色护理。本教材的编写既力求突出中医特色,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在充分吸收以往相关教材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以反映中医护理的时代新需求。以坚持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其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形成与不断提高服务,从而有效达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基础理论篇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1

一、秦汉时期 2

二、晋隋唐宋时期 2

三、金元时期 3

四、明清时期 3

五、近代与现代 4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5

二、辨证施护 7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程序 8

一、护理评估 8

二、护理诊断 9

三、护理计划 9

四、护理实施 9

五、护理评价 9

第四节 中医学的优势 10

一、文化优势 10

二、思维优势 10

三、理论优势 11

四、临床优势 11

五、养生优势 11

第五节 中医护理者的人文素养 12

一、仁爱救人,一视同仁 12

二、廉洁正直,淡泊名利 13

三、科学严谨,责任为先 14

四、探索进取,尊重同道 14

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 15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8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24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5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7

第三章 藏象学说 32

第一节 五脏 32

一、心 32

二、肺 35

三、脾 38

四、肝 40

五、肾 43

第二节 六腑 46

一、胆 46

二、胃 47

三、小肠 48

四、大肠 48

五、膀胱 49

六、三焦 49

第三节 奇恒之腑 50

一、脑 50

二、髓 50

三、骨 51

四、脉 51

五、女子胞 51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53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7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8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61

第一节 精 61

一、精的基本概念 61

二、精的生成 61

三、精的生理功能 62

第二节 气 62

一、气的基本概念 62

二、气的来源和功能 63

三、气的分类及作用 64

第三节 血 65

一、血的基本概念 65

二、血的生成 65

三、血的循行 65

四、血的生理功能 65

第四节 津液 6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66

二、津液的来源和组成 66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66

四、津液的功能 67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67

一、精与血的关系 67

二、气与血的关系 67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68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68

第五章 经络 70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系统的概念 70

一、经络的概念 7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7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1

一、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7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72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3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7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3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73

第六章 病因病机 75

第一节 病因 75

一、六淫 75

二、疠气 79

三、七情内伤 80

四、饮食失宜 81

五、劳逸失当 82

六、继发性致病因素 83

七、意外伤害 85

第二节 病机 85

一、正邪相争 85

二、阴阳失调 87

三、气血失和 88

四、升降失常 88

护理技能篇 91

第七章 病情观察 91

第一节 病情观察的临床意义 91

一、病情观察的意义 91

二、病情观察的要求 92

第二节 诊法在病情观察中的运用 93

一、望诊 93

二、闻诊 95

三、问诊 96

四、切诊 99

第八章 辨证 10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3

一、辨表里 103

二、辨寒热 105

三、辨虚实 107

四、辨阴阳 108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10

一、心气虚、心阳虚 110

二、心血虚、心阴虚 110

三、肺气虚 110

四、肺阴虚 110

五、风寒犯肺 111

六、脾气虚 111

七、脾阳虚 111

八、食滞胃脘 111

九、肝气郁结 111

十、肝血虚 111

十一、肝胆湿热 111

十二、肾阴虚 112

十三、肾阳虚 112

十四、膀胱湿热 112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 114

第一节 中医护理原则 114

一、预防护理 114

二、辨证施护 115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116

一、劳逸有节 116

二、起居有常 117

三、环境适宜 118

第三节 情志护理 119

一、情志护理的原则 119

二、情志护理的方法 120

第四节 饮食护理 121

一、食物的性能和分类 121

二、饮食调护的原则 122

三、饮食调护的宜忌 123

第五节 中医康复护理 124

一、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 124

二、中医康复护理的原则 125

三、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 125

第十章 方药及用药护理 128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28

一、中药的性能 128

二、中药的用法 129

第二节 常用中药及其用法与护理 132

一、解表药 132

二、清热药 133

三、泻下药 136

四、祛风湿药 137

五、祛湿药 138

六、温里药 139

七、理气药 140

八、消导药 141

九、止血药 141

十、活血化瘀药 142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44

十二、平肝息风药 145

十三、开窍药 146

十四、安神药 147

十五、补益药 148

十六、收涩药 150

第三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51

一、方剂的组成 151

二、剂型 152

三、常用方剂表解 154

一、常用中成药 159

二、中药煎煮操作流程 163

第十一章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66

第一节 针刺法 166

一、腧穴 166

二、毫针刺法 180

三、耳针法 184

四、其他针刺法 188

第二节 灸法 190

一、作用及其适应范围 190

二、禁忌证 190

三、评估 190

四、物品及相关准备 190

五、操作方法(本章附图7、8、9) 191

六、注意事项及护理 193

第三节 拔罐法 194

一、作用及适应范围 194

二、禁忌证 194

三、评估 194

四、物品及相关准备 194

五、操作方法 194

六、注意事项及护理 195

第四节 穴位按摩法 195

一、作用及适应范围 195

二、禁忌证 195

三、评估 195

四、物品及相关准备 195

五、操作方法 196

六、注意事项及护理 197

第五节 刮痧法 198

一、作用及适应范围 198

二、禁忌证 198

三、评估 198

四、物品及相关准备 198

五、操作方法 198

六、注意事项及护理 199

第六节 熏洗疗法 199

一、作用及适应范围 199

二、禁忌证 199

三、评估 199

四、物品及相关准备 199

五、操作方法 200

六、注意事项及护理 200

第七节 其他护理技术操作 200

一、全身药浴法 200

二、湿敷法 201

三、换药法 202

四、涂药法 203

五、敷药法 204

六、贴药法 205

七、药熨法 206

八、坐药法 207

九、中药保留灌肠法 208

病证护理篇 226

第十二章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226

第一节 感冒 226

第二节 咳嗽 228

第三节 头痛 232

第四节 心悸 237

第五节 泄泻 240

第六节 眩晕 244

第七节 中风 247

第八节 水肿 253

第九节 消渴 256

第十节 痹证 259

第十三章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护理 264

第一节 痈 264

第二节 湿疹 266

第三节 瘾疹 268

第四节 乳癖 269

第十四章 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护理 272

第一节 痛经 272

第二节 带下病 274

第三节 妊娠恶阻 276

第四节 产后发热 278

第十五章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护理 282

第一节 麻疹 282

第二节 积滞 285

第三节 肺炎喘嗽 287

第四节 泄泻 290

第五节 惊风 294

第六节 痄腮 299

附录 303

一、实践 303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