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篇 3
第一章 文化、文明与岭南物质文明 3
一 文化与文明 4
二 岭南物质文明的内涵与部类 8
三 研究岭南物质文明史的价值和意义 14
第二章 岭南物质文明的发展阶段 17
一 本土物质文化的渐进发展 18
二 岭南物质文明的起点 21
三 一统天下中的岭南物质文明 27
四 “欧风美雨遍神州”:近代岭南物质文明的嬗变 34
五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现代岭南物质文明的进展 40
一 地理环境与物质文明 45
第三章 岭南物质文明的特点 45
二 两种文明兼存的综合地带 50
三 吸纳、扬弃与融会 56
四 比较中的岭南物质文明的特点 62
第四章 物质文明与社会进步 69
一 岭南物质文明与中华总体文明 69
二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互作用 74
三 文明转型与时代潮流 79
四 新时代的岭南物质文明 84
古代篇 93
第一章 原始社会岭南升起的灵光 93
一 石块敲出来的文化 93
二 步步有创意的新石器时代 95
三 走向青铜时代 100
一 五羊传说:南中国的稻作 106
第二章 周秦汉时期与自成一体的南越国 106
二 岭南物质文明的骄傲:铁器、船、铜鼓 110
三 促进:商品流通中的发展形象 117
四 海上丝绸之路:香料和玻璃与丝绸和茶叶 12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的拓展 123
一 涌入的客家与农业掀起的开发浪潮 123
二 稻作和果木园艺齐步走 127
三 陶瓷和采珠在岭南 131
四 白银货币激活岭南物质流通 133
第四章 隋唐五代岭南的盛况 136
一 与水分不开的农耕文明 136
二 农耕与商品化结姻缘 138
三 千姿百态的手工业 140
四 “海上丝路”拓展带来的“海上思路” 144
五 商业经济中物质文明的推进 147
第五章 宋元明清岭南的崛起 150
一 比翼双飞的农工商 150
二 沙田与珠江三角洲奠定的基础 155
三 棉纺织与黄道婆显示的意义 160
四 从佛山冶铁所看到的岭南手工业 162
五 牙商与对外贸易 165
六 广州一口通商与十三行的垄断 167
第六章 岭南古代民俗与物质生活方式 173
一 装饰与文身 173
二 饮食与居住 175
三 娱乐与风俗 178
四 物产与商品 181
第一章 岭南近代历史特征 189
一 社会剧烈动荡,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189
近代篇 189
二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连绵不断 191
三 西方文化大量输入并与岭南文化相融合 192
四 华侨对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 194
五 岭南在全国的地位大大提高,影响力大为增强 196
第二章 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 198
一 武器装备 199
二 生活用品与建筑 203
三 生产技术与机器 209
四 铅活字印刷术与摄影术 211
第三章 从鄙夷到学习 213
一 “奇技淫巧”的斥责 213
二 最初的“借取”尝试 216
三 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出现 222
第四章 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自觉引进 230
一 仿造西式枪炮船舰 230
二 敷设陆路电报线和开辟轮船航运 233
三 机器铸币 236
四 筹建炼铁厂、织布局 238
五 民间新式工业和航运业的出现 239
第五章 岭南近代物质文明的初步形成 243
一 近代工业 244
二 近代交通 255
三 新式文化教育设施 260
四 近代城市(镇)的建设 265
第六章 岭南近代物质文明的有限发展 272
一 孙中山先生建设近代物质文明的思想 272
二 陈济棠实施《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 277
三 新式工业、交通、邮电的发展 279
四 传统工艺的延续和农林渔业的缓慢进步 289
五 教育、文化设施的扩大和改善 297
六 居民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 300
七 岭南近代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原因 306
当代篇 313
第一章 岭南当代社会发展的概况 313
第二章 建国之初岭南的物质文明 318
一 颇具规模的水利建设 318
二 农业中的“三推五改” 321
三 缺粮地跃为粮食盈余地 324
四 喜人的糖蔗种植业 326
五 新中国橡胶基地的开拓 328
六 享有盛誉的岭南佳果 330
七 日渐兴旺的渔业生产 332
八 广州城旧貌换新颜 337
九 现代交通运输的起步 341
第三章 六七十年代的岭南物质文明 345
一 岭南物质文明遭受的两次大挫折 345
二 断断续续发展的农业 351
三 重工业的崛起 358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岭南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 365
一 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 367
二 广州——充满魅力的中心城市 368
三 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腾飞 375
四 令人刮目相看的“广东四小虎” 382
五 四通八达的陆海空交通网 390
六 新潮“广货”风靡全国 400
七 饮誉中外的“食在广州” 403
八 城乡人民生活奔小康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