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菌物学大师戴芳澜院士二三事 裘维蕃 1
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4
二 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 5
三 亲自讲授并指导菌物学试验 5
四 严谨的科学态度 6
五 作风正直的良师益友 7
六 发展微生物学科 8
七 文娱兴趣 9
回忆与怀念 任美锷 11
一 前言 13
二 中学初读地理书 中大师从张其昀(1929~1930年) 13
三 赴格城师从贝利 习地质加深基础(1936~1938年) 14
四 读“红星”萌发救国志 办“旗日”格城遂夙愿(1937~1938年) 16
五 古庙青灯建大学 博学鸿才聚陋室 勤学苦研求真知 东方剑桥美名扬(1940~1943年) 20
六 四教授考察西北 白龙江死里逃生(1940年) 24
七 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1944~1946年) 25
八 为橡胶深入勐龙 雨林中巧解难题(1958年) 30
九 选港海南岛 现场见分晓(1963年) 31
十 十年“文化大革命” 生死只在一念间(1965年) 32
十一 昔日谈判对手 今天学术好友(1979年~现在) 34
十二 一只眼睛失明 今后如何工作(1979年) 36
十三 黄河口比选海港 东营市“舌战群儒”(1984年) 37
十四 访美观感(1978~2000年) 38
十五 现代的伯乐与千里马——曾荣与束星北 47
十六 胜利油田的好书记——李晔同志 49
十七 深切怀念南京大学的好校长、好书记——郭影秋同志 50
十八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的风波(1980年) 52
十九 接受维多利亚奖章(1986年) 54
开拓创新为人民 张涤生 57
一 首次突破烧伤治疗“禁区” 62
二 巧摘“巨瘤” 63
三 “卷筒技术”造阴茎 显微外科创新篇 65
四 肠管搬家代食道 68
五 改头换面换新颜 70
六 头皮撕脱长秀发 72
七 祖国医学辟蹊径 烘绑妙治“大脚疯” 74
八 心脏造房“设计师” 76
九 展望未来 78
往事杂忆 郑国锠 83
一 怀念我的导师 85
二 在美国上学 89
三 回到祖国 91
四 选择了兰州 95
五 建设兰大生物系 97
六 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100
七 国内首创细胞生物学专业 117
八 历史的巨变 119
浙大史地系——12年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回忆 陈述彭 123
一 引言 125
二 顽强的幸存者 126
三 全面的素质教育 129
四 实践出真知 133
走上研究蚊类的道路 陆宝麟 137
一 从鸟到虫 140
二 昆虫起步 141
三 云南抗疟 145
四 耿马跋涉 146
五 双江调查 149
六 金平漫记 151
七 走上研究蚊类的道路 153
我的片断回忆 张光斗 155
脚踏坎坷路 心系祖国情 陈秉聪 165
一 孜孜不倦求知报国情 167
二 朴素的爱国情 172
三 创业 173
四 甘为人梯育英才 178
五 风雨人生和科学春天 179
六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183
七 结束语 184
平凡、坎坷、幸运人生——八旬回忆 陈太一 187
一 序:我生于这个时代 189
二 生于苏州 长于宜兴 193
三 八年抗战 颠沛西南 228
四 矢志不移 迎来解放 282
五 投笔从戎 塞外耕耘 295
六 关中五年 创业维艰 312
七 奉调进京 任重道远 342
八 十年动乱 艰苦工作 377
九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404
十 六旬南下 重操旧业 439
十一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453
十二 病中记忆 472
十三 后记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