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 下 基本人权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户松秀典编著;周宗宪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2009902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别从基本人权总论与基本人权各论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国宪法中的人权。

Ⅰ 人权宣言的成立 1

1 近代人权宣言的先驱(英国) 1

第一章 基本人权的历史 1

2 英国人权的发展 2

3 近代人权宣言的成立(美国) 3

4 法国人权宣言及其起源 5

Ⅱ 人权宣言的普及 7

5 一八三一年的比利时宪法 7

6 一八四九年的法兰克福宪法 8

7 十九世纪后半的德国宪法 9

8 威玛宪法的权利章典 10

Ⅲ 人权宣言的现代开展 10

9 战后宪法权利章典的特色 13

10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权利章典 15

Ⅳ 我国人权的历史 17

11 天赋人权论 17

12 制宪运动与明治宪法的成立 18

13 明治宪法权利章典的特色 18

14 日本宪法人权规定的特色 20

Ⅴ 人权的国际保障 22

15 人权宣言的国际化 22

17 国际人权公约 23

16 世界人权宣言的成立 23

18 其他保障人权的条约 24

第二章 基本人权的理论 27

Ⅰ 基本人权的意义 27

19 从私权到人权 27

20 人权的哲学基础 28

21 人权、基本人权与权利的差异 32

Ⅱ 基本人权的类别 34

22 公权论前史 34

23 德国公权论 35

24 我国的公权论 36

25 “基本人权”的类型化 37

Ⅲ 基本人权的主体 42

26 国籍与基本人权的主体性 42

27 未成年人(儿童)的基本权 43

28 法人或社团 45

29 外国人 48

Ⅳ 人权规定对私人间的效力 54

30 私人间的人权保障 54

31 直接效力说 57

32 间接效力说 57

33 国家行为(state action)论 59

34 最近的有力说 60

35 雇主与劳工的关系 61

36 工会与会员的关系 64

37 私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65

Ⅴ 基本人权的界限 66

1.基本人权与公共福祉 66

38 法律保留与公共福祉 66

39 公共福祉论争 68

40 论争的收敛 69

41 双重基准论 72

2.违宪审查基准 72

42 最高法院判例的动向 75

Ⅵ 基本人权的保障 79

43 日本宪法中的人权保障 79

44 方针规定 80

45 人权保障与制度 81

46 特别法律关系中的人权保障 84

47 在监者的人权 85

第三章 概括基本权 89

Ⅰ 个人的尊严 89

48 宪法第十三条的出现背景 89

49 第十三条之思想史上的谱系 90

50 第十三条之法的性质 92

51 “幸福追求权”的性质及其内容 97

52 与人格价值有关的权利 100

53 人格自律权(自我决定权) 103

54 受正当程序待遇的权利 105

55 参政权的权利 105

Ⅱ 法之下的平等 106

56 平等原则的成立 106

57 平等原则的开展 107

58 法之下平等的意义 108

59 不得作为差别理由的事项 110

60 合理的区别 117

61 平等原则的具体化 123

62 平等原则内容变化的可能性 126

第四章 精神活动基本权 128

Ⅰ 思想与良心自由 128

63 思想、良心自由的地位 128

64 我国思想自由的保障 128

65 思想、良心的意义 129

66 思想自由的意义 130

67 沉默自由的界限 130

68 禁止推测思想 131

69 禁止强制违反思想的行为 132

70 宗教自由的保障 134

71 信教自由的意义 134

Ⅱ 信教自由 134

72 信教自由的分类 135

73 明治宪法与信教自由 137

74 现行宪法与信教自由 138

75 政教分离的原则 138

76 现行宪法与政教分离 140

1.表现自由的意义 143

77 表现自由的扩展 143

Ⅲ 表现自由 143

78 保障表现自由的理由 144

79 表现自由的优越地位 146

80 表现自由与“公共福祉” 147

2.表现自由的开展 149

81 表现自由的核心 149

82 政治性表现 150

83 知的权利与报导自由、采访自由 152

84 知的权利与接近使用(Access)权 155

85 大众的表现行为 157

86 其他的开展 158

87 表现自由的范围 159

3.表现自由的界限 159

88 毁损名誉的表现 160

89 猥亵性的表现 163

90 煽动 165

91 歧视性的表现 166

4.禁止事前检查 167

92 事前检查的概念 167

93 禁止事前抑制与禁止事前检查 167

94 事前检查概念的适用 168

1.集会、结社自由的意义 172

95 集会、结社自由的特征 172

Ⅳ 集会、结社自由 172

96 集会、结社自由的内容 174

2.集会自由的开展与界限 176

97 基于“公共福祉”的制约 176

98 公安条例与集会自由 177

99 公安条例判决与裁判法理 180

100 道路交通法上的许可性 182

101 拒绝提供公共设施使用的问题 183

3.结社自由的开展与界限 185

102 结社自由的开展 185

103 破坏活动防止法 185

Ⅴ 通信的秘密 186

104 保障“通信秘密”的性质与内容 187

105 保障“通信秘密”的界限 188

106 电话监听 189

Ⅵ 学术的自由 191

107 保障学术自由的旨趣 192

108 研究自由 193

109 研究发表的自由 194

110 教授的自由 195

111 大学自治 198

112 大学自治与警察权 198

1.经济生活与宪法 200

113 从经济的自由放任主义至其修正 200

第五章 经济生活基本权 200

Ⅰ 关于经济秩序的宪法构造 200

114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2

2.日本宪法中的经济自由权 203

115 经济自由权的内容 203

116 经济自由权与生存权的紧张关系 204

Ⅱ 职业选择自由 206

117 职业选择自由的意义 206

118 职业选择自由与营业自由 206

119 职业选择自由的限制 208

120 限制职业选择自由的问题点 211

121 执行职业的自由(营业自由) 212

Ⅲ 财产权的保障 215

1.财产权保障的构造 215

122 财产权系自然权或法律制度? 215

123 作为法律制度的财产权 215

2.财产权的内容 217

124 财产权的意义 217

125 财产权内容的意义 217

127 本来的“公用征用” 220

3.损失补偿的保障 220

126 以条例划定财产权的内容 220

128 “为公共而征用”的意义 222

129 补偿要否的基准 223

130 在外国财产是否属财产权? 224

131 “正当补偿”的意义 225

132 欠缺损失补偿规定的情形 227

Ⅳ 国家赔偿请求权 228

133 宪法第十七条的历史意义 228

134 宪法第十七条之法的性质 229

135 立法行为与国家赔偿 230

136 市民革命期的宪法 234

1.序说 234

137 威玛宪法 234

Ⅰ 生存权 234

第六章 生存基本权 234

138 日本宪法 235

2.生存权之法的性质 236

139 方针规定说 236

140 具体权利说 236

141 抽象权利说 237

142 目前的课题 237

3.合宪性审查基准 238

143 宪法第二十五条 238

144 宪法第十四条 242

145 宪法第十三条 244

4.救济方法 246

146 司法上的救济 246

147 法律的违宪、无效 246

148 行政处分的撤销 246

149 给付判决 246

150 不作为的违宪确认 247

151 国家赔偿 248

Ⅱ 教育权 249

1.序说 249

152 教育与宪法 249

153 受教育的权利之法的性质 250

2.受教育的权利 250

154 义务教育免费 252

155 教育机会的均等 253

3.教育自由 253

156 教育权论争 253

157 “国民教育权”说 253

158 “国家教育权”说 254

159 旭川学力测验最高法院判决 255

160 父母的教育权 256

161 教师的“教育权” 258

163 儿童(学生)的权利 260

162 国家的权限 260

Ⅲ 工作的权利 263

164 工作权的思想 263

165 外国宪法的工作权规定 264

166 工作权的性质 264

167 工作权的内容 265

168 工作权之法的性质 266

169 工作权与解雇自由 267

170 工作条件的法定 268

171 禁止酷使儿童 268

173 劳动基本权的历史背景 269

172 劳动基本权的意义 269

Ⅳ 劳动基本权 269

174 劳动基本权之法的性质 270

175 劳动基本权的主体(劳工的意义) 271

176 团结权的内容 271

177 工会的统制权与会员的人权 272

178 团体交涉权 273

179 争议权 274

180 政治罢工的问题 274

181 生产管理的问题 275

182 限制劳动基本权的法制 276

183 公务员劳动基本权判例的开展 277

第七章 人身自由基本权 281

Ⅰ 不受奴隶拘束、苦役的自由 281

184 宪法第十八条的由来 281

185 “奴隶拘束”、“违反本意之苦役”的意义 282

186 不该当“苦役”的情形 283

187 与征兵制的关系 284

188 因犯罪受处罚的例外情形 284

Ⅱ 法定程序的保障 285

189 人身自由与刑事程序 285

190 宪法第三十一条的思想史背景 286

191 “正当”程序 286

192 告知与听证 287

193 罪刑法定主义 288

194 “法律”、“规则”与“命令” 289

195 与行政程序的关系 289

Ⅲ 嫌疑人、被告的权利 291

196 免于不当逮捕的自由 291

197 准现行犯逮捕 292

198 紧急逮捕 292

199 另案逮捕 293

200 免于非法抑留、拘禁的自由 294

201 委任律师权与接见交通权 294

202 拘禁理由提示制度 295

203 受公平、迅速裁判的权利 296

204 证人质问权与证人传唤权 297

205 被告的委任律师权 298

206 禁止强求不利益供述 298

207 自白的证据能力 299

208 禁止拷问与残虐刑罚 300

209 禁止溯及处罚与一事不再理 301

Ⅳ 住居等的不可侵犯 302

210 对于侵入住居、搜索、扣押的保障 302

211 令状主义 303

212 令状主义的例外 304

213 违法搜集证据的排除 305

214 与行政程序的关系 306

Ⅴ 居住、迁徙的自由 307

215 居住、迁徙自由的保障 307

216 居住、迁徙自由的意义 309

217 居住、迁徙自由的限制 310

Ⅵ 移住外国、脱离国籍的自由 311

218 移住外国的自由 311

219 出国自由与护照制度 312

220 入境的自由 313

221 定住外国人的再入境 314

222 脱离国籍的自由 316

第八章 裁判基本权 317

Ⅰ 裁判与民主的监控 317

1.意义 317

223 为何予以民主的监控 317

224 裁判与民主主义 318

225 裁判的保障人权 318

2.民主监控的现状 319

226 概观 319

227 国民审查 319

228 法官的弹劾 320

230 裁判批判 321

229 裁判公开与旁听自由 321

231 裁判的监督 322

232 非法律专家参与裁判过程 322

3.民主监控的课题 323

233 国民的参与司法 323

234 陪审制 324

235 其他改革 325

236 裁判的公正运作与裁判公开 326

237 批判裁判与司法权独立 327

238 裁判的监督与司法权独立 328

239 裁判请求权的意义 329

Ⅱ 受裁判的权利 329

240 受审问、公开裁判的权利 331

241 诉之利益 332

242 行政事件诉讼的特殊性 333

Ⅲ 刑事补偿请求权 335

243 刑事补偿请求权的意义 335

244 刑事补偿请求权的特质 335

245 刑事补偿的要件 336

第九章 政治参与基本权 338

Ⅰ 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 338

246 民主政治与政治的自由 338

247 政治参与的意义 339

248 直接参与的补充机能 340

249 政治参与基本权的内容 341

Ⅱ 公务员的选定、罢免权 344

1.选定、罢免权的意义、内容 344

250 选定、罢免权的意义 344

251 选定、罢免权的内容 345

2.公务员的本质 346

252 全体国民的服务者 346

253 政治上的中立性 347

3.选举的基本原则 349

254 选举法的定理 349

255 普通选举的保障 351

256 秘密投票的保障 352

Ⅲ 直接参政权 353

257 国民投票的种类 353

258 直接参政权的类型 355

259 国民投票的制度化——其课题 358

260 国民投票的制度化——其可否 358

Ⅳ 请愿权 361

261 请愿权的沿革 361

262 请愿权的意义与性质 362

263 请愿权的行使 363

264 从“臣民义务”到“国民义务” 366

Ⅰ 总说 366

第十章 国民的基本义务 366

265 宪法上的基本义务 367

Ⅱ 关于自由与权利的一般义务 367

266 宪法第十二条的意义 367

267 义务的法律性质 368

Ⅲ 尊重拥护宪法的义务 369

268 公务员尊重拥护宪法的义务 369

269 国务大臣的修宪发言 370

270 国民尊重拥护宪法的义务 371

272 普通教育的义务 372

271 义务教育的目的 372

Ⅳ 使受教育的义务 372

Ⅴ 工作的义务 374

273 工作义务的法律性质 374

274 工作的强制 375

Ⅵ 纳税义务 375

275 纳税义务的沿革 375

276 纳税主体 375

277 租税的赋税 375

事项索引 377

人名索引 403

判例索引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