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做人的新得 2
诚信立世 前途顺坦 2
曾参杀猪不欺子 2
方法要活 原则须强 3
田穰苴的治军之法 4
重在修为 莫患得失 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
建功引退 看准时机 8
谀臣变谏臣的裴矩 8
该智则智 当愚则愚 10
大智惹愚的聪明人 11
忘记旧仇 不惹新怨 12
释前嫌为自己赢利益 13
不伪不矫 做直爽人 14
虚伪矫饰的宋襄公 15
放平心态 不怒无过 16
唾面自干 16
君子有财 施于急困 18
“涸辙之鲋”最需济助 18
享受人生 不为物累 20
随遇而安天地宽 20
口有遮拦 妄言得祸 22
董仲舒妄论惹祸 22
中庸处世 和谐人生 23
伊尹的中庸之道 24
言语行为 环境为准 25
萧何与岳飞的不同遭遇 25
口不妄言 远离麻烦 27
贺氏父子妄言惹祸 27
庆封和晏子 29
私欲太盛 必遭祸怨 29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31
文彦博免祸 31
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 33
出师未捷身先死 33
谨慎行事 回避风险 35
郭子仪谨慎保平安 35
积极生活 把握此生 36
“灭神”的范缜 37
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 39
“另起一行”的人生 39
做人做事 莫失偏颇 40
黄公嫁女的教训 41
讳疾忌医 君子不为 42
蔡桓公与高汝白的两种结果 42
荀彧为何怀恨而死 46
第二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与人相处的新得 46
莫忧己不显 先把他人知 46
全面观察 才能知人 48
王政君错看王莽 48
君子无争 争亦有礼 49
将相同心为国 50
择邻择友 从善从仁 51
孟母三迁 51
忠善待友 不可则止 53
曾国藩主动“送”友 53
谨慎交友 亲益远损 54
什么样的朋友靠得住 55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56
宽容自会得回报 57
察人须深 谨防误识 58
苻坚错误识人 59
梁楚相睦 60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60
不信流言 不传蜚语 62
三人成虎 62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4
为政者“恕”道 64
不毁不誉 直道而行 66
王安石直道而行 67
细察人事 切忌盲从 68
周成王和魏文侯察人防失 69
为人着想 仁心无价 71
袁安和张咏 71
认清小人 谨防上当 72
春申君之死 73
君子之间 和而不同 74
赵普为国犯龙颜 74
胡适成人之美 76
君子成人之美 76
第三章 读《论语》感悟修养身心的新得 80
温良谦恭 能得厚报 80
刘备以德赢人心 80
贫莫自哀 富不忘礼 82
不遮挡只需要阳光者的“阳光” 82
真“礼”朴素 发自内心 84
隋炀帝的虚荣排场 85
恶贯满盈 必遭报应 86
丁戍作恶终自戮 86
心有仁念 必远恶行 88
舜志于仁不为恶 88
君子有节 贵贱不移 90
杨震深夜拒金 90
士志于道 不以物移 92
管宁的高风亮节 92
见贤思齐 不贤为戒 94
庞涓妒贤自取灭亡 95
克服私欲 方能刚毅 98
聪明无私的马皇后 98
心怀他人 惠及自己 100
用恩惠换取恩惠 100
坦荡为怀 人生宽广 102
坐怀不乱 102
安贫乐道 远离不义 104
疏厂的治家方略 104
健康生活 宁俭不奢 106
以俭持身立世 106
欣赏艺术 陶冶情操 108
孔母以音乐教子 108
饮食得法 养生有道 110
康熙的养生之道 111
文天祥的气节 113
穷见节义 松柏后凋 113
忠诚守信 有过则改 116
唐太宗勇于改错 116
忠信笃敬 天下通行 118
邓训以仁德安边境 119
自查自省 善始善终 120
谨防“湿鞋” 120
君子之志,不可更夺 122
司马迁立志撰《史记》 122
虽为良医 愿人无病 124
“慰天下之劳人”的郑板桥 124
君子有义 不忘旧情 126
不忘旧情的义士 126
士行有耻 君命不辱 128
颜真卿与沈括 128
待人处世 心诚则灵 132
礼不诚反害己 132
第四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成事的新得 132
有错即改 勇于自讼 133
敢于认错是大智勇 134
灵活有方 不认死理 135
苏武的气节 136
勤奋上进 乐在其中 137
乐在其中的劳动者 138
做人做事 持之以恒 139
耿弇与司马迁 140
托孤忠臣 寄命义士 141
刘备托孤诸葛亮 142
君子显德 不逞其力 144
强项令董宣 144
谋事手段 惟德可取 146
“德”是最长远的家业 147
君子所为 谋道行道 148
范仲淹先忧天下 149
治学做人 不可分离 151
韩愈的两面 151
辨巧言 远令色 153
糊涂的宋康王 153
言行适宜 必得“人气” 154
刘秀和祢衡 155
君子重质 不以貌取 157
韦诜择婿 157
第五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学习的新得 160
为学常温 为人宽心 160
康熙读书治盛世 160
勤勉好学 不贪安逸 162
赵匡胤自律治国 162
司马光、王安石的学习生活 164
进德修业 终生不辍 164
边学边思 不罔不殆 166
孔子诫弟子学思结合 166
不懂就问 精益求精 167
虚心求教益处多 168
有学有识 方成大器 169
至圣一生的修为 170
传授知识 重在启发 172
孔子的教学方法 172
勤学好问 扬长弃短 174
陆九渊疑问“圣书” 174
知其心性 因材施教 176
古代名人的因材施教法 177
学而不厌 默而识之 179
诸葛亮的求学历程 179
博闻多识 择善取之 180
李时珍修《本草》 181
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183
孔子的教育实践 183
多师前人 完善自己 185
“老马”识途 185
第六章 读《论语》感悟伦理纲常的新得 188
以“仁”做人 孝悌为本 188
王祥至孝感继母 188
恪操守道 不渝其志 190
胡文虎子还父债成大业 190
君子笃亲 以礼兴仁 191
康熙以孝治天下 192
既养且敬 方为真孝 193
赵善应孝母 193
父母在 不远游 195
李密为尽孝辞官 195
张良与陶侃 197
尊老敬老 不违礼数 197
生死患难 责无旁贷 199
齐貌辨和范式 199
第七章 读《论语》感悟领导智慧的新得 202
守信节用 惠己及人 202
黄霸勤政爱民传美名 202
以德为政 四方皆敬 203
金世宗仁政兴国 204
汉文帝德礼创治世 206
以德以礼 天下自治 206
专业要精 百事要通 209
通才诸葛亮 209
举直抑枉 民心顺服 211
金世宗的用人之道 211
使人以礼 换得忠效 213
诸葛亮鞠躬尽瘁报刘备 213
鲍叔牙让相于管仲 215
认识自我 切忌虚夸 215
英雄不问出处 217
不甘自弃的苏秦 218
信而不迷 知难而上 219
孙权决策 220
行藏有度 顺势随缘 222
诸葛亮与苏东坡 222
为政治国 人才第一 224
曹操为何能成就霸业 225
各司其职 不出其位 227
陈平的为政原则 227
以道为政 不可则止 229
孔子的从政生涯 229
参政议政 言必有中 231
诸葛亮说孙权 232
李世民不逆流而动 234
顺应规律 通识时务 234
一言兴邦 一言丧邦 236
贞观之兴与乌江之败 236
顾全大局 怀德身退 239
鳌拜跋扈终被诛 239
欲速则不达 小利败大事 241
刘备欲速反败 241
君子使人 量器而用 243
孟尝君脱险 243
名正言顺 百事通达 245
挟天子以令诸侯 246
品行端正 自有威仪 248
“正”与“不正”的两种后果 248
身先士卒 全心敬业 250
唐太宗勤政治国 250
齐姜助夫成大业 252
志存高远 不恋“小家” 252
欲先正人 必先正己 255
李广和庾冰 255
先做贡献 后谈收获 257
于谦两袖清风 257
小事忍耐 以成大业 259
刘邦和项羽 260
陶渊明以“法”授后学 262
成败进退 皆在自己 262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263
诸葛亮的“利器”手段 264
胸宽志坚 以成大业 265
范睢忍辱成大业 266
以天下为己任 268
周公吐哺治国 268
水勿至清 人勿过苛 270
吕蒙正不计人小过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