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意义 13
1 导言 13
1.1 知识的建构性 14
1.2 知识建构的特点 18
1.2.1 知识建构的对象性 18
1.2.2 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 24
1.2.3 知识生产的社会协商过程 31
1.2.4 知识的社会选择 36
1.2.5 归纳 40
1.3 知识的意义 42
1.3.1 知识意义的内涵 42
1.3.2 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生产到学习领域 46
1.3.3 知识的意义与学校学习革新 50
2.1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异化 55
2.1.1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 55
第2章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回复意义的努力 55
2.1.2 异化:从劳动到学习 59
2.1.3 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的异化 66
2.2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追寻 68
2.2.1 知识的发展 68
2.2.2 学校教育的组织 71
2.2.3 关于学习者和教育模式的观点 74
2.3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 77
2.3.1 建立知识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77
2.3.2 建构知识与世界的关联 82
第3章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回复知识的意义 94
3.1 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中对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强调 94
3.1.1 建立关联——教育目的决定的一贯追求 94
3.1.2 “回到世界”——当前课程改革的取向 98
3.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创新 101
3.2.1 教学发展中联系知识与世界的趋势 101
3.2.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案例分析 107
3.3 走向双重真实 121
3.3.1 第一重真实: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 121
3.3.2 第二重真实:活动意义上的真实 125
第4章 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 128
4.1 研究背景:文化与课程、学习 129
4.1.1 文化与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法 129
4.1.2 学习科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 131
4.2 学习:从知识依赖到主体情境 134
4.2.1 学习的知识依赖 134
4.2.2 主体情境——拓展的观点 136
4.3 主体情境 139
4.3.1 社会文化环境为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 139
4.3.2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146
4.3.3 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149
4.4.1 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 152
4.4 主体情境的课程教学意蕴 152
4.4.2 关注文化特质的教学论意蕴 160
第5章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和知识意义的回复 166
5.1 作为活动的学习 166
5.1.1 活动理论的发展 166
5.1.2 活动理论视野中的学校学习 173
5.2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 180
5.2.1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的界定 180
5.2.2 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从原子集合走向学习共同体 181
5.2.3 参与方式:从接受式参与到互动式参与 184
5.3 社会性的实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互动 188
5.3.1 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 188
5.3.2 合作—互动 191
5.4 小结: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的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 195
结语 197
参考文献 200
后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