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竞争与招生工作指南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东生,王祖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900635149
  • 页数:798 页
图书介绍:

总论 1

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1

(上册) 1

第一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必备的因素 5

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来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 5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的内在需求 5

第一部分 教育竞争:学校招生争夺战的引爆器 5

第一篇 大势所趋:教育产业化是新世纪教育竞争的必由之路 5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11

第二节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2

第三节 “高教”以产业化形式来发展,是“高教”改革的本质需求 15

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 17

第四节 “高教”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高教”的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

全力以赴打赢新世纪人才争夺战 21

第二章 “高教”产业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24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力的理论 24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25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28

第四节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孕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30

第五节 目前“高教”产业化发展的现有基础条件 33

第三章 “高教”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和强有力的挑战 35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35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36

第三节 “高教”所面临的严厉苛刻的挑战 37

第四节 “高教”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45

第四章 “高教”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涵义 52

第一节 以邓小平的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 52

第二节 应以人文精神来作为基础教育 55

第三节 必须以市场作为导向 61

第四节 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高等教育 63

第五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66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66

第二节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70

第三节 中央业务部门办学的体制急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整 75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高教”产业化发展的法制建设 76

第五节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 78

第六节 设立“高教产业发展基金”,以克服“高教”发展的资金短缺 81

第七节 大力发动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83

第八节 加强社会参与,完善中介组织 84

第九节 设立全面、完备的助学贷款制度 87

第十节 全面拓宽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与力度 89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 91

第一节 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的性质、地位及作用 91

第二节 高校校办产业和科技进步的密切关系 94

第三节 高校校办产业应进行彻底改革,以实现一个较大的发展 98

第七章 教育资本已向我们走来 102

第一节 知识经济风潮初起 102

第二节 注重教育的政策暖风强劲吹来 104

第三节 全国人民的共识:大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世界竞争力 106

第八章 中国发展教育资本的前期准备 108

第一节 中国要更好地发展教育产业,必须观念先行 108

第二节 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是进行教育改革 112

第九章 如何使中国的教育产业大发展 116

第一节 应时而生的中国教育产业 116

第二节 中国教育产业的运营方式 118

第三节 教育产业化的正确管理与经营 123

第十章 如何实现跨越世纪的产、学、研结合 129

第一节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大业就必须加强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129

第二节 展望新世纪:上海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制以增强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135

第三节 开展科研活动、发展校办产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37

第二部分 办学方略:招生工作竞争制胜的基石 145

第二篇 创新管理:提升学校竞争能力的强力引擎 145

第一章 通过对现实的“盘查”,你是否找到了“学校管理”所患的“顽疾” 145

第一节 诊查“顽疾”的根源:应对考试的教育和“走了调儿”的学校管理 145

第二节 解决“难事”的核心:为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学校管理进行彻底改革 149

第三节 从学校应负的职责考虑,最终主要由学校管理找出最佳的 解决方法 157

第二章 当前的时势、背景环境要求校长必须掌管好学校管理的各种环境 163

第一节 善于正确运用教育法等最佳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学校管理 163

第二节 创建良好的学校管理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员素质、物质条件、组织制度、精神氛围 167

第三节 教育理想与现实可能的统一:卓有成效地改造学校管理的 171

价值环境 171

第一节 校长的职位、责任、权力、报酬 180

第三章 战胜并管好自己:校长应能认清自己的影响力从何而来? 180

第二节 一名称职校长必须具备的管理素质 184

第三节 权力性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一个优秀校长必须具备的权威 188

第四节 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称职校长怎样管好自己和超越自己 193

第四章 我国现行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 201

第一节 我国现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 201

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人员和机构 202

第三节 我国教育电视台的任务、作用、机构及人员构成 208

第五章 信息化大潮给校园管理所带来的全方位变革 214

第一节 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管理的最新方式、手段和制度安排 214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普及彻底改变了学校组织和运营模式 217

第三节 信息化校园的组织结构:管理的层次减少、幅度扩大,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向扁平型发展 219

第四节 校园信息的适当控制、战略的制订和校园秩序的维护 220

第五节 校园管理和服务的一场深刻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及服务质量 221

第六章 计算机应用于校园经济的管理 223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管理过程 223

第二节 利用计算机对校园经济进行管理和信息处理 229

第三节 服务于校园经济管理领域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实际运用 235

第七章 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245

第一节 教育法规: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245

第二节 教育法度行政管理 25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 256

第四节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教育行政中的重要作用 263

第五节 为教育事业实施所支出的费用 271

第一章 校长管理好教师的“良策” 283

第一节 教师是把知识技能传递给他人的群体知识分子 283

第三篇 教师队伍:决定学校优胜劣汰的核心因素 283

第二节 通过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效能 290

第三节 有限责任:帮助教师摆脱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293

第二章 终级关怀、周到服务:管理好学生的三要素 302

第一节 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学生观及科学的把握班级性质 302

第二节 搬主任怎样做好后进生转化、优等生点拨、中间生突破等工作 307

第三节 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表现、特点和成因,教师应如何“对症下药”地因材施教 311

第三章 教师的劳动过程、业务提高和考核及人事行政 319

第一节 教育劳动过程的特征和心理特征 319

第二节 怎样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22

第三节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方法 330

第四节 教师人事行政所包含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332

第五节 教师的合理选用 337

第四章 北京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背景和目标对策 344

第一节 推究当前的时代形势,创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44

第二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和高校办学体制改革 355

第三节 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和创建一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359

第四节 建设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64

第五节 转变用人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稳定骨干队伍 367

第六节 为大力加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而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制改革 371

第五章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动力量 378

第一节 设立教师能力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教师能力学的性质与任务 378

第二节 能力的含义、能力与智力、知识、技能、素质之间的关系 380

第三节 教师能力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辩证过程及其结构 385

第四节 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带根本性的能力 392

第四篇 课程设置:满足市场经济人才供求的链接点 413

第一章 新中国课程变革剖析 413

第一节 我国课程的历史变革 413

第二节 新中国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发展历程 421

第三节 我国课程制度的历史变革 424

第四节 透视我国课程体制的主要弊病 427

第二章 新时期的全球课程改革 436

第一节 我国台湾地区课程探究 436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课程改革 441

第三节 日本课程改革举措 446

第四节 中俄课程改革对比分析 449

第五节 当今全球课程重建的时代特征 452

第六节 课程重建中的问题反思 459

第三章 搭建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基本框架 462

第一节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 463

第二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 471

第三节 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 474

第四节 大力加强审美教育 481

第五节 加强开发新型活动课程 486

第六节 加强开展课程评价研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493

第四章 课程编制操作实务 496

第一节 确立课程目标 497

第二节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509

第三节 课程实施——课程编制的实质性阶段 520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取向 532

第五章 课程评价的取向、模式及过程 532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535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过程 540

第五篇 素质教育:新时期教育竞争方略的第一要旨 545

第一章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45

第一节 解读素质教育 545

第二节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550

第三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中学素质教育的区别 553

第四节 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55

第二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560

第一节 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依据 560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 562

第一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 565

第三章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565

第二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 567

第三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 581

第四章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94

第一节 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594

第二节 学校的课外活动 608

第三节 社会实践教育 612

第四节 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教育相结合 615

第五章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620

第一节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620

第二节 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 622

第三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625

第四节 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627

第五节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29

第六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632

第七节 增加教育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634

第八节 优化育人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637

第六章 科学实施教育评价 639

第一节 教育评价和素质教育评价概述 639

第二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643

第三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658

第四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标准和程序 660

第五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评价的技术方法 667

第一节 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677

第六篇 教育技术:后网络时代教育市场的必争之地 677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引爆教育技术革命 677

第二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678

第三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内容结构 680

第四节 我国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策略 684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纵览 689

第一节 教育技术概述 689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691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及作用 694

第四节 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696

第五节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699

第一节 幻灯、投影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705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705

第二节 录音、广播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706

第三节 电视、电影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711

第四节 计算机教学多媒体及其应用 717

第五节 语言实验室与多媒体电子教室 721

第四章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 726

第一节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726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 730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759

第五章 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竞争的焦点 770

第一节 远程教育是什么 770

第二节 抢占全球远程教育市场 777

第三节 远程校园网的建设 783

第四节 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89

(下册) 801

第七篇 产学合璧:促进学校强势发展的互动组合 801

第一章 产学合璧的先导: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横向联合 801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与发展 801

第二节 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810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思想指导原则 813

第四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必要性 814

第五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主要形式 815

第六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发展趋势 817

第一节 高科技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819

第二章 科教兴国之路:产学合璧在促成高科技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819

第二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在实现高新技术转化的优势 820

第三节 我国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821

第四节 我国在探索高校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体制 826

第五节 海外高校与企业结合在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829

第六节 我国高校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832

第三章 实践与开拓:把高校高技术产业作为学校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839

第一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性质与特点 839

第二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840

第三节 发展高校高技术产业的指导原则 842

第四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846

第五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类型和经营模式 851

第六节 如何营造促进高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 853

第四章 探索有效体制:高校高技术产业的经营管理谋略 855

第一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产品质量管理 855

第二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管理 861

第三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成本费用计划编制与日常成本费用管理 868

第四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财务管理机制与资本利润管理 885

第五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管理 909

第六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人事管理与人事管理制度 915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高校辐射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状况 929

第一节 世界高技术的发展特点 929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发展势态 933

第三节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 942

第四节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952

第五节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的基本经验 953

第八篇 特色办学:应对教育竞争的实用主义 959

第一章 明确特色教育的战略意义与时代发展趋势 959

第一节 学校特色化在规范教育质量与达成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 959

第二节 实现教育的优化与学校特色化的统一性 965

第三节 学校的特色化为提高教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969

第四节 美国中小学特色化教育模式与特色学校事例 972

第五节 日本中小学特色化的趋势与特色学校事例 982

第六节 韩国中小学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988

第二章 掌握特色办学理论基础,寻求特色之路 997

第一节 特色学校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997

第二节 特色学校的特色评判标准 998

第三节 创建学校特色化的内外部条件 1002

第四节 建设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与基本要求 1007

第五节 建设特色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方向 1009

第六节 建设特色学校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1020

第七节 特色学校的形成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适应性 1028

第三章 紧追教育发展步调,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战略 1032

第一节 学校管理特色化与管理的规范发展 1032

第二节 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是创建特色化学校的鲜明体现 1035

第三节 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建设特色化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1039

第四节 教育模式特色化与特色化模式发展类型 1043

第五节 把教育模式的特色化作为建设学校特色化的主要内容 1049

第六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 1056

第七节 努力实现教学现代化,为学校特色化提供物质保障 1062

第四章 吸取成功经验,回头看我国特色学校的开拓者 1069

第一节 特色小学事例与其成功经验 1069

第二节 特色初中事例与其成功经验 1073

第三节 特色高中事例与其成功经验 1079

第四节 特色普通高校事例与其成功经验 1088

第九篇 民办教育:分割教育市场蛋糕的重要生力军 1105

第一章 源远流长:古代私学与近现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 110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私学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 1105

第二节 近现代私立教育的发展与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108

第三节 现代二十年没有民办学校的局限性 1112

第四节 改革开放中的民办教育兴起的内在动因 1114

第五节 90年代中后期民办教育的大发展与重要意义 1117

第二章 当前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25

第一节 社会观念对民办教育的名称与认识问题 1125

第二节 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130

第三节 民办教育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1132

第四节 民办教育的比例与国际私立教育偏小问题 1134

第五节 民办教育立法滞后与管理体制统筹乏力问题 1137

第六节 民办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对策 1140

第三章 机遇与发展:21世纪民办教育的广阔发展舞台 1146

第一节 当前民办教育的主要特点与主要办学模式 1146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民办教育及其与国家和公办教育的关系 1149

第三节 公私办学并举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 1154

第四节 民办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157

第五节 21世纪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透视 1163

第六节 面对机遇民办教育如何实现转机 1167

第四章 经营与管理:民办教育抢占教育市场的战略举措 1174

第一节 实施教育产业化战略,引进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 1174

第二节 充分利用校本管理自主权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1187

第三节 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改变教学课程内容 1192

第四节 发挥媒体技术优势,用高科技手段育人 1199

第五节 利用自身特点走特色教育之路 1205

第五章 他山之石:国际私立教育成功经验借鉴 1217

第一节 国际私立教育管理与立法制度成功经验 1217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东欧各国私立教育发展近况 1224

第三节 美国私立教育发展概况 1227

第四节 日本私立教育发展概况 1229

第五节 香港私立教育发展概况 1233

第六节 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概况 1235

第三部分 招生法术:招生工作的实战要领 1243

第十篇 教育考试:测量学生水准、维护社会公正的法宝 1243

第一章 顺应潮流、人心所向:高考考试制度改革 1243

第一节 标准化考试概览 1243

第二节 “3+X”考试方式探究 1250

第二章 报考条件及手续审查指导 1255

第一节 报考基本条件和手续 1255

第二节 报考条件及手续答疑 1259

第一节 身体健康检查要点剖析 1266

第三章 组织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1266

第二节 身体健康检查的特殊要求 1271

第四章 考试工作程序及录取工作规则 1276

第一节 考试工作程序 1276

第二节 招生录取工作要点 1285

第三节 特殊院校招生录取工作 1300

第五章 非正规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实务 1318

第一节 非正规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概览 1318

第二节 网上大学剖析 1324

第十一篇 教育营销:争夺教育市场的招生法术大观 1331

第一章 确定教育企业的招生办学规模 1331

第一节 办学效益概述 1331

第二节 办学的成本 1337

第三节 办学的内部效益 1345

第四节 学校适度规模与合理布局 1354

第二章 公共关系:教育企业竞争制胜的利器 1364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概述 1364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 1368

第三节 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和外部公共关系 1370

第四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原则 1374

第五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 1376

第三章 打出教育企业形象战略的王牌 1379

第一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概述 1379

第二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的内容和功能 1385

第三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原则 1388

第四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390

第四章 教育企业招生办学的广告宣传策略 1393

第一节 教育企业广告媒介的基本类型 1393

第二节 教育企业广告媒介的组合技巧 1398

第三节 教育企业的广告宣传策略 1404

第五章 教育企业招生办学的促销策略揭秘 1414

第一节 日益成熟的教育营销环境 1414

第二节 教育企业促销策划 1421

第三节 教育企业的促销策略 1430

第六章 教育企业招生办学竞争谋略举要 1442

第一节 举兴教之旗,敛巨额财富 1442

第二节 倾囊兴教 舍利取义 1447

第三节 兴学兴业 名利双收 1451

第四节 找准优势 突出个性 1452

第五节 国有民营 脱胎换骨 1458

第六节 联合办学 优势互补 1462

第四部分 就业指导:新一轮招生工作的助推器 1471

第十二篇 择业导航:架起人才与市场的桥梁 1471

第一章 新世纪人才要求与职业分析 1471

第一节 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 1471

第二节 当代人才的基本特征与人才要求的标准 1473

第三节 成才的基本规律与影响成才的先天与环境因素 1478

第四节 现代职业的主要分类和特征 1487

第五节 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1493

第一节 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 1498

第二章 我国市场体制下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就业形势分析 1498

第二节 人才市场的客观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1500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及其改革与人才市场的关系 1504

第四节 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分析 1513

第五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相关政策 1521

第三章 针对大学生的择业特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1535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趋向与职业期盼 1535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心态 1544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择业定向的主要因素 1551

第四节 就业指导的历史和现状 1552

第五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与指导方式 1555

第六节 就业指导的国际状况 1560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应为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1565

第四章 瞄准市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1565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知识能力要求 1567

第三节 培养大学毕业生具有实际工作能力 1568

第四节 树立本校人才形象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 1570

第五章 人才包装:对大学生求职应聘中的相关技巧进行指导 1575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应遵循熟悉的程序 1575

第二节 指导大学毕业生撰写求职信的相关技巧 1583

第三节 指导大学毕业生编写制作履历表的相关技巧 1591

第四节 指导大学毕业生掌握相关面试技巧 1598

第五节 开展有针对性的求职面试模拟 1603

主要参考文献 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