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3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5
2 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理论依据 9
2.1 政治经济学理论 9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 11
2.3 制度经济理论 14
2.4 灾害经济学理论 15
2.5 人道主义思想理论 16
2.6 小结 16
3 我国各历史阶段减灾救灾的特点分析 17
3.1 古代的减灾救灾特点 17
3.2 1920~1949年的减灾救灾特点 24
3.3 1949~1978年的减灾救灾特点 27
3.4 1978年至今的减灾救灾特点 34
3.5 小结 48
4 历史上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梳理与概括 50
4.1 宏观模式 51
4.2 微观模式 59
4.3 中国模式的历史经验总结 64
4.4 小结 64
5 国外救灾模式及启示 65
5.1 美国减灾救灾模式 65
5.2 英国减灾救灾模式 70
5.3 日本减灾救灾模式 74
5.4 东南亚减灾救灾模式 78
5.5 国外减灾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81
5.6 小结 82
6 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创新 83
6.1 对口援建模式 84
6.2 减灾产业发展与示范区相济模式 88
6.3 国家主导加社会救济模式 89
6.4 救灾与惠农扶贫项目捆绑模式 91
6.5 物质重建与精神文化重建相结合模式 93
6.6 “以工代赈”与就业支持政策融合模式 95
6.7 独具地域特色创新救灾模式 97
6.8 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模式 98
6.9 大规模军民协同作战模式 99
6.10 小结 100
7 “中国模式”的自我修复和完善 102
7.1 防止“贵族式救灾” 102
7.2 完善信息透明制度,克服腐败问题 103
7.3 发展“家庭救灾模式” 104
7.4 完善灾害保险制度 104
7.5 实现救援制度化、常态化 105
7.6 小结 105
第二部分 案例研究 109
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的案例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模式”为例 109
1 关于对口援建 110
1.1 定义 110
1.2 对口援建的基本原则及评价 110
1.3 对口援建的具体要求及评价 111
1.4 对口援建的基本方案及评价 112
2 对口援建的方式及核心任务 114
2.1 援建的方式 114
2.2 援建的任务及评价 114
3 以往“对口援建”的成功经验 116
3.1 经济援助 116
3.2 医疗援助 117
3.3 教育援助 118
4 汶川灾后重建中“对口援建”的具体做法及创新 119
4.1 提高软实力 119
4.2 强化硬实力 126
5 对口援建的特点归纳与梳理 137
5.1 结构特点:三主、一核、一辅的“五方”合作 137
5.2 要素特点:实现三结合 138
5.3 目标特点:“援建+合作” 139
5.4 战略特点:实现五结合 140
5.5 组织特点:举国体制 140
5.6 运作特点:激励竞争 141
6 几个重要经济理论对“对口援建”模式的指导意义 142
6.1 宏观调控理论的作用 142
6.2 比较优势与互补理论的具体运用 143
6.3 大推进理论的指导意义 143
6.4 以制度创新理论为指导方向 144
7 我国对口援建政策的效果及评价 145
7.1 对口援建政策的效果 145
7.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148
7.3 灾民安置 149
7.4 抗震救灾时效情况评价 151
7.5 对口援建模式的经济功能 155
7.6 灾后救援的制度创新:“三个第一” 156
7.7 成功实现“三个突破” 157
7.8 救灾资金筹措的制度创新 157
7.9 对口援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58
7.10 小结 160
第三部分 专题讨论 165
1 西方灾后重建经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165
1.1 奥山育英理论概述 165
1.2 借鉴意义与启示 171
1.3 结论 173
2 我国重大灾害救援与重建的举国体制及其评价 174
2.1 “举国体制”及其特征 174
2.2 减灾救灾的举国体制与现行经济、政策的关系 175
2.3 对“举国体制”的评价 178
3 1990~2000年我国的灾后救济制度考察 182
3.1 这一时期救灾制度概述 182
3.2 救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85
3.3 完善救灾制度的几点建议 187
4 自然灾害的经济属性探讨 189
4.1 引言 189
4.2 如何定义自然灾害经济属性 189
4.3 认识自然灾害经济属性的三个层次 190
4.4 结论 196
5 解决灾区重建资金短缺问题:基于孟加拉国农村小额贷款成功经验的启示 197
5.1 背景 197
5.2 四川灾区实行长期小额贷款的可行性探讨 200
5.3 四川灾区实行长期小额贷款的具体建议 201
6 中央政府统一治水模式:水利减灾投入对农业增长影响及减灾措施的绩效研究——近20年农村治理水旱灾害对农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04
6.1 引言 204
6.2 水旱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其他农业增长因素的关系分析 207
6.3 水旱灾害的减灾措施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案例分析 210
6.4 主要因素对农业产值影响的计量分析 216
6.5 我国各阶段影响种植业产值增长因素的贡献度及绩效分析 219
6.6 结论与建议 220
7 汶川大地震对灾区企业及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 223
7.1 引言 223
7.2 汶川地震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224
7.3 汶川大地震对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影响实证分析 227
7.4 结论 233
8 自然灾害对灾区农村家庭经济长期影响及恢复研究——以黑龙江省沙兰镇“6·10”重大山洪灾害为例 235
8.1 沙兰“6·10”山洪灾害及其危害 235
8.2 长期影响研究的意义与相关成果概述 235
8.3 灾区相关长期经济影响要素的统计与处理 236
8.4 结论 244
9 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对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影响及对策 245
9.1 引言 245
9.2 灾后物价上涨及其危害 245
9.3 灾后物价波动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247
9.4 对策与建议 253
结论 255
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