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第5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 Jonathan H. Turner,(美) Leonard Beeghley,(美) Charles H. Powers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1052993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社会学兴起的最初的一百年中的八位主要社会学家的生平、理论及著作。

序言 1

前言 1

第一章 启蒙运动和思想的新方法  1

译者序 1

第一节 启蒙运动  2

第二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  4

第三节 社会学的产生  6

第二章 奥古斯都 孔德和社会学理论的产生  7

第一节 奥古斯都 孔德的离奇生平  7

一、孟德斯鸠和孔德  10

第二节 孔德的思想来源  10

二、杜尔格和孔德  11

三、孔多塞和孔德  14

四、圣西门和孔德  14

第三节 孔德思想中自由和保守的倾向  17

一、孔德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的成分  17

二、孔德思想中的传统成分  18

第四节 奥古斯都 孔德的社会学  19

一、孔德的早期论文  19

三、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21

二、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  21

四、孔德社会学方法的建构  23

五、孔德的社会学体系  24

六、孔德的社会学倡导  28

第五节 评论性总结  29

第三章 早期的理论家和科学理论的展望  34

第一节 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科学  34

第二节 理论是什么?  37

一、概念  37

二、陈述  38

三、理论的构成  39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41

第四章 赫伯特 斯宾塞思想的起源和内容  43

第一节 对斯宾塞社会学带有传奇色彩的影响  43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  47

第三节 斯宾塞时代英国的科学环境  47

一、生物学的影响  48

二、物理科学的影响  49

第四节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和孔德的社会学  50

第五节 为什么要读斯宾塞的作品?  50

第一节 斯宾塞的道德哲学:社会静力学和伦理学原理  52

第五章 斯宾塞的社会学  52

第二节 斯宾塞的第一原理  54

第三节 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56

一、社会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  56

二、理论论点  57

第四节 《描述性社会学》注记  59

第五节 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61

一、超有机与有机类比论  62

二、超有机动力学分析  63

一、国内制度和亲属关系  74

第六节 社会制度分析  74

二、仪式制度  76

三、政治制度  76

四、宗教制度  77

五、经济制度  78

第七节 评论性总结  78

第六章 斯宾塞的理论遗产  83

第一节 斯宾塞的基本因果模型  83

第二节 斯宾塞的理论原理  88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平对其思想的影响  93

第七章 卡尔 马克思的思想来源与背景  93

一、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  94

二、巴黎和布鲁塞尔时期  95

三、伦敦时期  96

第二节 黑格尔与马克思  98

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98

二、马克思拒绝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99

三、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101

第三节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102

一、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的思想  102

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  103

第四节 亚当 斯密与马克思  104

一、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的思想  104

二、亚当 斯密的影响  105

第五节 恩格斯与马克思  108

一、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08

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分析  109

第八章 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15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  116

一、社会理论的本质  116

二、一切社会的共同特征  117

三、马克思的理论方法论  119

一、资产阶级与无产者  122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  122

二、无产者与共产党  125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  127

四、共产党人与各种反对党派  128

五、马克思对历史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的看法  128

六、马克思的社会分化和阶级冲突模型  130

第三节 《资本论》  133

一、劳动价值理论  133

二、剩余价值  135

三、资本主义的灭亡  136

四、历史背景下的资本主义  138

第九章 马克思的理论遗产  142

第一节 马克思思想中潜在的因果模型  142

一、历史与进化的一般模型  142

二、冲突的模型  146

第二节 马克思的理论原理  148

一、社会组织原理  148

二、社会系统中的不平等原理与变迁  149

第三节 修正马克思的理论  152

一、早年经历  154

第一节 韦伯的生平对其思想的影响  154

第十章 马克斯 韦伯思想的起源和背景  154

二、精神分裂症以前的日子  156

三、转向社会学  157

第二节 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 韦伯  159

一、科学的本质  160

二、历史必然性  160

三、经济决定论  161

第三节 方法论争论与马克斯 韦伯  161

一、区分历史学派与理论学派的方法论问题  162

二、韦伯对方法论争论的回应  164

一、狄尔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165

第四节 威廉·狄尔泰与马克斯 韦伯  165

二、韦伯对狄尔泰思想的回应  166

第五节 亨利希·李凯尔特与马克斯 韦伯  167

一、李凯尔特关于历史客观性的论述  167

二、韦伯对李凯尔特思想的回应  168

第六节 韦伯的理论综合  169

第十一章 马克斯 韦伯的社会学  173

第一节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173

一、价值问题  174

二、理想类型  176

第二节 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观点  180

第三节 韦伯对统治的分析  183

一、统治类型  183

二、社会分层:阶级与地位  187

三、韦伯的阶级结构模型  192

四、韦伯的社会变迁模型  193

五、韦伯的分层和地缘政治的模型  194

第四节 韦伯对资本主义和理性化的论述  196

第五节 韦伯对宗教的研究  198

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9

二、韦伯对宗教和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  204

三、韦伯的社会系统略图  206

第六节 评论性总结  207

第十二章 马克斯 韦伯的理论遗产  213

第一节 韦伯的社会组织因果性模型  214

一、韦伯的理性化模型  214

二、韦伯的文化和理性化模型  216

三、韦伯关于市场、货币、权力和法律的模型  218

四、韦伯的分层和冲突模型  220

五、韦伯的地缘政治模型  222

第二节 韦伯的理论法则  223

一、理性化进程法则  223

二、关于去合法化和冲突的法则  225

三、去合法化和地缘政治  226

第十三章 乔治 齐美尔思想的背景和来源  228

第一节 影响齐美尔思想的生平事件  228

一、齐美尔的边缘性  228

二、齐美尔的知识分子生涯  229

第二节 影响齐美尔思想的各种学术思想  231

一、关于齐美尔与韦伯的注记  231

二、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与齐美尔的思想  232

三、康德与齐美尔的思想  233

四、马克思与齐美尔的思想  235

第三节 谜一样的齐美尔  237

第十四章 齐美尔的社会学  240

第一节 齐美尔研究社会的方法论途径  240

一、社会是什么?  241

二、社会学应如何研究社会?  242

三、社会学的问题领域是什么?  243

第二节 群体参与网络  245

一、作为社会形式的群体参与网络  245

二、伴随社会分化而来的结构变迁  246

三、分化的后果  247

第三节 冲突  249

二、群体内的冲突  250

一、作为社会形式的冲突  250

三、群体间的冲突  252

第四节 货币哲学  255

一、作为社会形式的交换  255

二、齐美尔对人性的假设  255

三、社会交换中的货币  257

四、货币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258

第五节 评论性总结  262

第十五章 齐美尔的理论遗产  268

一、齐美尔的社会组织模型  269

第一节 齐美尔关于社会组织的因果模型  269

二、齐美尔关于社会分化和群体参与的模型  271

三、齐美尔关于货币、市场与分化的模型  272

四、齐美尔关于社会分化、冲突和社会整合的模型  273

第二节 齐美尔的理论原理  276

一、齐美尔对分化过程的分析  276

二、齐美尔论冲突  278

第十六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思想的起源和背景  280

第一节 生平经历对迪尔凯姆思想的影响  280

一、第一位社会科学家——孟德斯鸠  283

第二节 孟德斯鸠与迪尔凯姆  283

二、孟德斯鸠关于“法”的观点  284

三、孟德斯鸠关于政府的类型学  284

四、政府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286

第三节 卢梭和迪尔凯姆  287

一、卢梭的信条  288

二、对迪尔凯姆的具体影响  289

第四节 孔德与迪尔凯姆  291

一、实证主义的科学  291

二、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准则  291

三、社会静力学与动力学  292

四、科学和社会进步  293

第五节 托克维尔和迪尔凯姆  293

一、托克维尔的《美国社会的民主制度》  294

二、对迪尔凯姆的具体影响  295

第六节 斯宾塞与迪尔凯姆  296

一、迪尔凯姆与斯宾塞的功利主义  296

二、迪尔凯姆与斯宾塞的有机体论  296

三、迪尔凯姆与斯宾塞的进化论  297

第七节 马克思与迪尔凯姆  297

一、方法论原则  298

二、理论框架  298

第八节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预测  298

三、基本旨趣  299

四、实践关注  299

第十七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302

第一节 《社会分工论》  302

一、社会团结  303

二、集体意识  303

三、社会形态  304

四、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304

五、社会变迁  306

六、社会功能  308

七、病理学和反常形式  309

第二节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312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313

二、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314

三、区分常态与病态的准则  314

四、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314

五、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315

六、建立社会学证据的准则  315

第三节 《自杀论》  316

一、自杀的类型  316

二、自杀与社会整合  318

四、自杀与有机社会的社会组织  319

三、自杀与越轨  319

第四节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320

一、迪尔凯姆论点纵览  321

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进一步的暗示  323

第五节 “道德”的科学  326

什么是道德?  326

第六节 评论性总结  328

第十八章 迪尔凯姆的理论遗产  334

第一节 迪尔凯姆的基础性因果模型  335

一、社会分化的原则  339

第二节 迪尔凯姆的理论原则  339

二、系统整合的原则  340

三、越轨原则  343

四、系统病态—整合原则  344

第十九章 维尔弗雷多 帕累托的思想起源与背景  346

第一节 生平经历对帕累托思想的影响  346

一、家庭背景  346

二、早期的生活经历  347

三、在公司世界中的经历  348

四、作为社会与政治评论家的经历  348

五、作为学者的经历  349

第二节 19世纪的智识潮流与帕累托的思想  350

六、心理侧影  350

一、帕累托与牛顿革命  351

二、实证主义与帕累托的思想  351

三、功利主义与帕累托的思想  352

四、历史决定论与帕累托的思想  352

五、对意大利传统与帕累托思想的注释  353

第三节 对帕累托思想的特殊影响  353

一、孔德与帕累托  353

三、马菲欧·潘塔里奥尼、莱昂 华纳斯与帕累托  354

二、亚当 斯密与帕累托  354

四、斯宾塞与帕累托  355

五、马克思与帕累托  355

六、乔治斯 索列尔与帕累托  356

第四节 帕累托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  356

第二十章 帕累托的社会学  360

第一节 作为工程师的帕累托  360

第二节 作为管理者的帕累托  361

第三节 作为政治评论家的帕累托  362

第四节 帕累托的学术著作  363

一、《政治经济学教程》与《政治经济学手册》  364

二、《精英的上升与下落》与《社会主义制度》  365

第五节 帕累托的社会学研究阶段  367

一、《普通社会学纲要》:第一卷  368

二、《普通社会学纲要》:第二卷  368

三、《普通社会学纲要》:第三卷  370

四、《民主的转变》与《普通社会学纲要》:第四卷  371

第六节 帕累托的基本理论  373

一、情感的基本理论  374

二、经济的基本理论  376

三、政治的基本理论  378

一、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的互动  381

第七节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情感、权力与经济循环的动态互动  381

二、社会现象与政治现象的互相依存  382

三、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的互相依存  384

第八节 评论性总结  384

第二十一章 帕累托的理论遗产  390

第一节 帕累托社会动力机制的因果模型  390

第二节 帕累托的理论原理  393

一、社会情感的基本原理  393

二、经济的基本原理  394

三、政治组织的基本原则  395

四、帕累托的一般社会学:情感、经济与政治的均衡  396

第二十二章 乔治·霍伯特 米德的思想源起及其产生的背景  399

第一节 生平经历对米德的影响  400

第二节 米德对各种学术思想的综合  401

一、功利主义  401

二、达尔文主义  402

三、实用主义  403

四、行为主义  405

第三节 威廉 冯特和米德  407

一、冯特有关姿态的观点  407

一、詹姆斯的实用主义  408

二、冯特的“心理集体”的观点  408

第四节 詹姆斯和米德  408

二、詹姆斯的意识的观点  409

三、詹姆斯的自我意识的观点  410

第五节 库利和米德  411

一、库利的社会组织的观点  412

二、库利的互动的观点  412

三、库利的自我的观点  413

四、库利的初级群体的观点  414

第六节 杜威和米德  414

二、杜威有关思维的观点  415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  415

第七节 米德的综合  416

第二十三章 乔治·霍伯特 米德的社会学  420

第一节 米德的更为广博的哲学  420

第二节 《心灵、自我与社会》  421

一、米德关于生活过程的观点  421

二、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  422

三、米德关于心智的行为主义观点  423

四、米德关于自我的行为主义观点  428

五、米德的社会构想  433

第三节 《行动的哲学》  441

一、动机  442

二、知觉  442

三、操作  443

四、完成  444

第四节 评论性总结  447

第二十四章 米德的理论遗产  450

第一节 米德社会过程的因果模型  451

第二节 米德的理论原则  453

一、动物行为的原则  453

二、动物互动的原则  454

三、人类行动、互动和组织的原则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