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原理与实践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春明主编;刘允怡,彭芳谷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7055243
  • 页数:10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48章。总论部分为25章,含总论的常规内容,但比一般参考书其理论更加深化;各论为23章,含外科学各分支学科中的经典内容,总结了国内资料的特点和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读者对象:各级各科外科医师。

上册 3

第一部分 外科学原理 3

第一章 外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黄莚庭 3

一、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 3

二、近代外科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3

三、二十世纪外科学的成就 4

四、未来展望 6

第二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外科学&杨春明 9

一、历史背景 9

二、基本概念 10

三、循证医学中的证据 10

四、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和研究方法 11

五、外科的经济学分析 12

六、循证外科的实施现况 13

七、前景和展望 13

第三章 细胞和细胞损害&杨锦明 15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5

一、细胞的物理结构 15

二、细胞的功能系统 18

第二节 细胞功能的遗传调控——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复制 22

一、核酸化学和蛋白质化学 22

二、细胞内生化活动的遗传调控 25

三、细胞复制 26

四、细胞生长的调控 28

第三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8

一、扩散 29

二、主动转运 31

第四节 细胞损害——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32

一、细胞凋亡的一般特性 32

二、细胞凋亡的机制 34

三、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 35

四、细胞坏死的一般特性 36

五、各种氧化剂对肝细胞线粒体的损害 36

六、无氧情况下肝损害的细胞改变 37

第四章 外科病人的代谢&严仲瑜 王维民 杨尹默 罗斌 庄岩 40

第一节 人体基础代谢 40

一、糖类的新陈代谢 40

二、脂类代谢 41

三、氨基酸代谢 42

第二节 人体内环境稳定 43

一、机体构成和能量的储存 43

二、各种损伤因素和内环境稳定 44

三、手术与内环境稳定 44

四、意外损伤与内环境稳定 45

五、启动反应的信号 46

第三节 外科应激反应 47

一、常见刺激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48

二、应激反应的神经生理调节 49

三、应激状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50

第四节 手术创伤和感染时的代谢反应 52

一、能量代谢增高 52

二、蛋白质丢失增加 53

三、葡萄糖代谢紊乱 53

四、脂肪利用增加 54

第五章 外科营养&蒋朱明 于康 56

第一节 身体组成 56

一、原子水平 56

二、分子水平 56

三、细胞水平 57

四、组织-系统水平 57

五、整体水平 58

六、人体组成的测定方法 58

第二节 外科病人的营养不良及其分类 59

第三节 外科住院病人的营养评定 60

一、人体测量 60

二、生化和实验室检查 62

三、临床检查 67

四、综合营养评定 68

第四节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70

一、肠外与肠内营养的发展历史 70

二、肠外营养 71

三、肠内营养 73

四、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73

五、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管理与监测 73

六、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74

第五节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74

第六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王深明 77

第一节 体液的组成和调节 77

一、总体水和体液分布 77

二、体液成分 78

三、有效循环容量的调控 80

第二节 正常水和电解质交换 84

一、水的正常交换 84

二、盐的正常交换 84

第三节 水、钠代谢异常和治疗 85

一、等渗性缺水 85

二、低钠血症和低渗性缺水 87

三、高钠血症和高渗性缺水 91

第四节 体液成分失调 93

一、钾的异常 93

二、钙的异常 99

三、镁的异常 104

第五节 酸碱平衡 106

一、酸碱度 106

二、酸碱平衡调节 106

第六节 酸碱失衡 108

一、代谢性酸中毒 108

二、呼吸性酸中毒 111

三、代谢性碱中毒 112

四、呼吸性碱中毒 113

五、混合性酸碱失衡 114

第七章 外科领域的血栓与止血&吕新生 刘巍 陈方平 彭旭阳 119

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119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19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19

三、凝血机制 120

四、抗凝系统 122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23

第二节 外科领域的出血 123

一、术前未知的血液缺陷 124

二、术前已知的血液缺陷 125

第三节 围手术期止血功能评价 128

一、术前止血功能评价 129

二、手术当中的出血及止血功能评估 129

三、术后出血及止血功能评价 132

第四节 外科领域的血栓形成 132

一、外科手术与血栓形成 133

二、器官移植与血栓形成 138

三、心脏外科与血栓形成 142

第八章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陆敏强 陈规划 145

第一节 发病原因和机制 145

一、病因 145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146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148

一、DIC的临床类型 148

二、DIC的症状与体征 148

三、实验室检查 149

四、诊断 151

五、鉴别诊断 152

第三节 治疗 152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引起DIC的病因 152

二、抗凝疗法 153

三、替代治疗 154

四、促纤溶药物应用 154

五、纤溶抑制剂 154

六、抗纤溶治疗 154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155

八、全身支持疗法及其他处理 155

第九章 外科输血&陈孝平 156

第一节 输血的目的与输血前试验 156

第二节 输血在外科中的应用 156

一、普通外科急诊手术输血 156

二、消化道出血 157

三、肝脏手术 157

四、脾脏手术 157

五、手术中的血液回收 157

第三节 输血不良反应和大量输血并发症 158

第四节 血液制品和血浆增量剂 159

一、全血 159

二、红细胞制剂 160

三、血浆 160

四、白蛋白 161

五、代血浆 161

第十章 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付小兵 163

第一节 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和有关基本概念 163

一、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 163

二、有关基本概念 164

第二节 创伤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165

一、炎症反应期 165

二、肉芽组织增生期 165

三、瘢痕形成期 165

第三节 创伤愈合的基本类型 166

一、一期愈合 166

二、二期愈合 166

三、痂下愈合 167

第四节 影响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 167

一、全身因素 167

二、局部因素 168

第五节 溃疡的形成与治疗 170

一、溃疡的病因 170

二、溃疡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171

三、治疗原则 172

第六节 瘢痕的形成与控制 172

一、概述 172

二、瘢痕组织的病理学 172

三、瘢痕组织分类与临床表现 173

四、瘢痕的病因学 175

五、影响瘢痕形成的主要因素 176

六、瘢痕挛缩畸形与早期治疗 177

第十一章 炎症与细胞因子&李奉仪 刘允怡 刘洲录 181

第一节 脂多糖 181

一、LPS的结构 181

二、LPS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181

三、CD14 182

四、其他受体 182

五、转录基因 182

第二节 炎症介质 182

一、肿瘤坏死因子 182

二、白介素-1 183

三、白介素-6 183

四、二十烷类 183

五、环氧化酶通路 183

六、脂氧化酶通路 183

七、氧自由基 183

八、核因子кβ 184

九、一氧化氮 184

十、诱导型NOS 185

十一、NO在全身严重感染中的作用 185

第三节 抗炎症治疗策略 186

一、抗内毒素的治疗 186

二、抗细胞因子治疗 186

三、TNF-α单克隆抗体 186

四、可溶性TNF受体 186

五、IL-1受体拮抗剂 186

六、结论 187

第十二章 休克&杨春明 189

第一节 概述和定义 189

第二节 病因和分类 189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90

二、创伤性休克 190

三、感染性休克 190

四、心源性休克 190

五、神经源性休克 190

六、低肾上腺能性休克 190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变化 191

一、微循环变化 191

二、细胞损伤 192

三、神经内分泌反应 192

四、心血管反应 193

五、肺的反应 194

六、肾的反应 195

七、代谢紊乱 195

八、免疫炎症反应 195

第四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198

一、临床观察 198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 199

三、动脉血氧监测 199

四、血清乳酸盐测定 200

五、心电监测 200

六、全身氧运转的监测 200

七、胃肠道粘膜组织灌注和氧合作用的监测 200

八、其他实验室检查 201

第五节 治疗 201

一、紧急处理 201

二、液体复苏 202

三、血管活性药物和心肌收缩药物 204

四、氧疗法 207

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08

六、纠正酸中毒 208

七、应用抗生素 208

八、镇静止痛 209

九、利尿药物 209

十、防治DIC 209

十一、其他治疗 209

第六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 210

第七节 创伤性休克 211

第八节 感染性休克 212

第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216

第一节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孟宪钧 216

一、感染与MODS的胃肠道启动假说 217

二、肠道在MODS发生中的作用 217

三、炎症与炎症反应性组织自损假说 218

四、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219

五、炎症细胞因子与MODS 222

六、内皮细胞在MODS发生中的作用&孟宪钧 吴荣谦 224

七、细胞凋亡与多器官功能失常&孟宪钧 227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失常的治疗 229

一、MODS的抗炎症治疗 229

二、阻断全身炎症反应传递介质细胞因子 231

三、靶向全身炎症反应效应细胞多形核粒细胞 233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235

第一节 呼吸系统生理&金清尘 235

一、肺的解剖生理 235

二、通气 237

三、肺循环与肺血液分布 241

四、气体交换 244

第二节 血气分析 246

一、气体的分压 246

二、血氧 246

三、血二氧化碳 247

四、pH 247

五、碱剩余 248

六、血气的正常值 248

七、血气分析结果的临床解释 248

第三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定义与病因 248

第四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 249

第五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50

第六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治疗&王宇欣 陈浩辉 250

一、病因治疗 250

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250

第十五章 外科感染 257

第一节 外科感染的定义&黎沾良 257

第二节 外科感染的分类 257

第三节 外科感染的病原学 258

一、外科感染主要病原菌 258

二、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 261

第四节 外科感染的发病机制和促发因素 264

一、发病机制 264

二、外科感染的促发因素 266

第五节 外科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 267

一、循环系统 267

二、呼吸系统 268

三、肾脏 268

四、肝脏 269

五、胃肠道 269

六、出、凝血系统 269

七、代谢系统 269

第六节 外科感染严重程度的评估 270

一、感染评分(SS) 270

二、感染严重度评分(SSS) 271

三、简化感染性休克评分(SSSS) 271

四、完整感染性休克评分(CSSS) 272

五、曼海姆腹膜炎评分(MPS) 272

六、汉诺威重症评分系统(HIS) 273

第七节 手术后感染的预防 274

一、流行病学 274

二、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和传播方式 274

三、病人的手术前准备 275

四、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75

五、手术中、手术后处理 276

第八节 外科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277

一、目前外科领域抗生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77

二、抗菌药物治疗基本知识 277

三、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279

四、精心选择抗菌药物 279

五、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281

六、可疑真菌感染时的试验治疗 282

第九节 常见局部细菌感染&张鑫奎 黎沾良 282

一、痈 282

二、坏死性筋膜炎 283

三、厌氧链球菌性肌炎 284

四、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 285

五、软组织非结核性分支杆菌感染 286

第十节 真菌感染 287

一、真菌入侵途径 287

二、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 287

三、外科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 287

四、临床表现 288

五、诊断 288

六、治疗 289

第十一节 外科病毒感染 289

一、病毒入侵途径 289

二、病毒感染分类 289

三、发病机制 290

四、狂犬病 290

第十二节 破伤风&张野 杨维良 293

第十三节 气性坏疽&杨维良 张野 299

附 腹部术后气性坏疽 304

第十六章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谭毓铨 307

第一节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07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07

二、机体免疫功能与抗菌药物 308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09

第二节 常用抗生素种类 311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11

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314

三、四环素类抗生素 315

四、氯霉素类抗生素 315

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15

六、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315

七、多肽类抗生素 316

八、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316

九、抗真菌药 316

十、喹诺酮类药物 316

十一、磺胺类药 317

十二、甲硝唑及替硝唑 318

第三节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318

一、感染菌种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318

二、宿主的情况 319

三、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 320

四、预防性应用 322

五、治疗性应用 323

六、局部应用抗生素 324

第四节 抗生素的副作用 325

一、毒性反应 325

二、过敏反应 326

三、二重感染 326

第十七章 加强监护 328

第一节 高危病人的识别和器官功能支持&刘大为 328

一、高危病人的识别 328

二、氧输送的基本概念及其参数的获得 329

三、氧输送和氧耗量的相关性 330

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31

五、器官功能支持 332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刘大为 334

一、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应用 334

二、心脏超声技术在心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342

三、胃肠粘膜pH值的测量 344

第三节 人工气道&柯文哲 张金坚 345

一、人工气道的种类 346

二、气管插管 348

三、建立人工气道的程序 349

四、人工气道的并发症 350

五、人工气道的护理 350

第四节 机械通气&柯文哲 张金坚 艾宇航 351

一、适应证 351

二、禁忌证 352

三、机械通气对生理影响 352

四、有关机械的名词解释 354

五、机械通气的原理 355

六、呼吸机种类 357

七、呼吸机的设定 357

八、呼吸机连接方式 359

九、常用通气方式 359

十、通气参数的调节 360

十一、使用呼吸机注意事项 361

十二、呼吸机的撤离 361

十三、并发症 361

第五节 心肺脑复苏&艾宇航 363

一、病因 363

二、诊断 363

三、心肺脑复苏步骤 364

四、心肺复苏 364

五、持续生命支持 367

六、脑复苏 369

第十八章 麻醉与止痛 372

第一节 麻醉药物的生理学与药理学基础&金士翱 372

一、氧化亚氮 372

二、卤素类吸入麻醉药 372

三、静脉麻醉药 375

四、肌肉松弛药 377

第二节 麻醉前病人情况的评估 386

一、麻醉前诊视病人 386

二、对病人心血管功能的评估 388

三、对病人呼吸功能的评估 389

四、病人口腔和咽部情况 390

五、病人已用某些特殊药物情况 390

六、病人贫血和凝血功能的预测 390

七、麻醉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评估 391

八、麻醉前对肝功能的评估 392

九、麻醉前对肾功能的评估 392

十、麻醉前对糖尿病病情的评估 392

十一、麻醉前对肥胖病人病情的评估 393

十二、病情分级和预测麻醉和手术危险程度 393

第三节 麻醉的危险性&熊君宇 394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394

二、糖尿病的危险性 396

三、吸烟的危险性 396

四、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性 396

五、肺疾病的危险性 396

六、肥胖的危险性 397

第四节 麻醉病人的监测&蔡宏伟 397

一、心血管系统的监测 398

二、呼吸功能监测 401

三、神经系统监测 403

第五节 麻醉手术恢复期常见问题 403

一、苏醒延迟 403

二、呼吸功能不全 404

三、循环功能紊乱 405

四、神经系统的变化 406

五、恶心、呕吐 407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407

第六节 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 409

一、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 409

二、常用镇痛药 410

三、常用镇痛方法 412

第十九章 手术前后处理&申跃宗 415

第一节 手术前评估 415

第二节 手术后处理 417

一、术后早期监测 417

二、术后晚期并发症 417

第三节 特殊病人的处理 419

一、肥胖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419

二、高血压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420

三、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421

四、器官移植病人的处理 423

第二十章 肿瘤学概论 427

第一节 临床肿瘤学&孙燕 427

一、不同时代对肿瘤的认识 427

二、肿瘤发展的阶段 428

三、肿瘤的诊断 429

四、TNM分类和分期 430

五、治疗 433

六、展望 438

第二节 肿瘤外科学&徐光炜 439

一、前言 439

二、历史回顾 440

三、癌症的根治性手术:切除越广,疗效越好 440

四、适当的癌症根治术:有节制的手术及多学科治疗 442

五、癌症的姑息性手术 443

六、转移癌的治愈性手术 444

七、癌症的诊断及分期手术 444

八、癌症的急诊及并发症 446

第三节 肿瘤的放射治疗&殷蔚伯 454

一、放射物理学 454

二、放射生物学 460

三、临床治疗学 461

第四节 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成长 464

第五节 肿瘤的基因治疗&关新元 468

一、概述 468

二、基因治疗的分类 468

三、基因表达载体及转运技术 469

四、肿瘤基因治疗的进展 472

第二十一章 器官移植 474

第一节 器官移植概论和现状&夏德生 474

一、器官移植的概论与分类 474

二、器官移植的发展和现状 475

第二节 移植免疫学 480

一、移植免疫学的有关因素&黄洁夫 480

二、移植抗原 483

三、移植排斥的机制 487

四、移植排斥的分类及其病理改变 491

五、移植排斥的临床诊断&王立明 494

六、免疫抑制治疗 499

第三节 移植器官准备&郑树森 王伟林 范上达 503

一、供体的选择与移植术前准备 503

二、器官保存 507

第四节 肝移植&郑树森 王伟林 范上达 510

一、肝脏移植的发展史 510

二、肝移植受体的选择与手术时机 512

三、肝脏移植术式 515

四、肝移植术后的ICU监测与管理 531

五、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 541

六、肝移植术后的感染 545

七、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551

第五节 心脏移植&陈子道 556

一、历史 556

二、供体选择及供体心脏的采集 557

三、受体的选择 559

四、手术操作 560

五、术后监测与护理 562

六、免疫抑制治疗 563

七、各种并发症 564

第六节 肾脏移植&朱世文 谈宝雏 567

一、简史 567

二、受体泌尿功能评估 568

三、供体手术 568

四、移植肾的保存 569

五、免疫抑制剂 570

六、受体手术 570

七、术后监测 571

八、术后并发症 571

九、预后和移植肾存活率 572

第七节 胰腺移植与胰肾联合移植&明长生 573

一、历史回顾 573

二、目前国内外状况 574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575

四、胰腺移植术式的演变与评估 575

五、供体器官的切取、保存与修整 578

六、受体手术 578

七、移植术后监测与常规处理 579

八、常见术后外科并发症 579

第八节 小肠移植&刘彤 王鹏志 580

一、历史与现状 581

二、小肠移植适应证 582

三、移植物获取术 582

四、受体手术 585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588

第二十二章 创伤&华积德 印慨 聂明明 595

第一节 创伤概述 595

一、概论 595

二、创伤流行病学 596

三、创伤分类 599

四、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603

五、创伤生物力学 606

六、创伤反应 609

七、创伤急救 615

八、创伤的早期处理&任双义 621

第二节 各种不同原因的创伤 629

一、火器伤&田晓峰 赵海东 629

二、交通事故伤 632

三、冲击伤 634

四、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 636

第三节 颅脑创伤&高立达 644

一、脑损伤急症的判断 644

二、头部损伤的临床特征 647

三、头部损伤的救治 657

第四节 面颈部创伤&陈新贤 金永强 刘允怡 663

一、颈部损伤 663

二、面部软组织损伤 664

三、面部骨折 665

第五节 胸部创伤&张东明 666

一、概论 666

二、胸壁损伤 671

三、胸膜腔损伤 673

四、肺损伤 675

五、气管支气管损伤 676

第六节 食管创伤及灼伤&梁建辉 677

一、外伤性食管创伤 677

二、医源性食管创伤 678

三、食管异物创伤 679

四、自发性食管创伤 679

五、食管灼伤 681

第七节 腹部创伤 683

一、概论&黄睦爵 林哲明 施信? 雷永耀 李建贤 683

二、腹壁创伤&柯成国 689

三、胃及十二指肠创伤&刘荣 刘永雄 692

四、肝创伤&陈孝平 张志伟 696

五、肝外胆管创伤&严律南 707

六、胰创伤&柯成国 717

七、脾脏损伤&杨镇 723

八、小肠创伤&贾同文 杨继震 730

九、结肠、直肠和肛管创伤&喻德洪 739

十、腹部大血管创伤&秦仁义 邹声泉 744

十一、腹膜后血肿&杨春明 749

十二、膈肌损伤&刘自嘉 徐中平 751

十三、肠外瘘&许宝华 李宁 757

第八节 男性泌尿系及生殖系创伤&梅骅 764

一、肾创伤 764

二、输尿管创伤 771

三、膀胱创伤 775

四、尿道创伤 777

五、男性外生殖器创伤 780

第九节 周围血管创伤&时德 781

一、血管损伤的病因 781

二、血管损伤的部位 782

三、伤后病理生理变化及分类 782

四、临床表现 78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783

六、治疗 784

七、不同部位血管损伤的特点和显露途径 787

八、血管损伤的主要并发症 788

第十节 周围神经创伤&朱家恺 792

一、周围神经创伤的基础研究 792

二、周围神经创伤的特点 796

三、周围神经创伤的诊断 797

四、周围神经创伤的治疗 798

五、几根神经损伤的治疗 801

第十一节 骨折概论&徐莘香 805

一、骨折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805

二、骨折的分型 806

三、临床表现 807

四、骨折的并发症 807

五、骨折愈合 809

六、骨折的诊断 811

七、骨折的现场急救 812

八、骨折的治疗 812

九、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827

第十二节 脊椎及脊髓创伤&吴汝舟 829

一、脊椎创伤 829

二、脊髓创伤 838

第十三节 骨盆创伤&吴汝舟 846

一、解剖概要和结构力学 846

二、病因 847

三、分类 847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849

五、并发症 850

六、治疗 850

七、并发症的处理 851

第十四节 上肢骨折&蒋电明 安洪 852

一、锁骨骨折 852

二、肱骨大结节骨折 853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 854

四、肱骨干骨折 855

五、肱骨髁上骨折 858

六、前臂双骨折 859

七、桡骨远端骨折 861

第十五节 下肢骨折&蒋电明 863

一、股骨颈骨折 863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 866

三、股骨干骨折 866

四、股骨髁骨折 868

五、髌骨骨折 868

六、胫骨平台(髁)骨折 868

七、胫腓骨干骨折 870

八、踝部骨折 871

九、跟骨骨折 872

十、跖骨骨折 873

第十六节 手部创伤&韦加宁 873

一、手部功能解剖 873

二、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治疗原则 883

三、修复与重建 884

第十七节 断肢(指)再植&蒋锋 陈德松 902

一、概述 902

二、断肢再植术 904

三、断指再植术 908

第二十三章 烧伤 916

第一节 烧伤的病理生理&何维新 应纯厚 916

一、皮肤的解剖和生理 916

二、烧伤部位的早期病理 916

三、水肿病机及临床意义 918

四、炎症反应 918

第二节 烧伤的评估 919

一、检查烧伤病人 919

二、估计烧伤面积 919

三、烧伤深度的评估 920

四、圆周性的烧伤 921

五、电烧伤 921

六、化学烧伤 922

第三节 烧伤早期处理&郭振荣 922

一、烧伤现场急救 922

二、烧伤创面早期处理 923

三、烧伤休克期处理 927

第四节 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 932

一、深度烧伤创面的危害性 932

二、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 932

三、感染创面的处理 933

四、自体供皮区的选择 933

五、切痂植皮的时机 934

六、近年来促进烧伤创面修复的辅助方法 935

七、创面覆盖物 935

第五节 特殊原因烧伤 937

一、化学烧伤 937

二、电烧伤 939

第六节 烧伤加强监护 940

一、烧伤后血流动力学监测 940

二、与监测有关的其他指标 941

三、氧的转运、组织氧需要的监测 941

第七节 烧伤内脏并发症处理 942

一、着眼于整体治疗,减少内脏并发症的发生 942

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要点 944

第八节 烧伤功能康复 946

一、功能康复综合治疗的临床意义 946

二、功能康复综合治疗简介 946

第二十四章 电损伤、冷伤、咬伤 953

第一节 电损伤&张野 杨维良 953

一、电损伤的发生机制 953

二、病理生理 953

三、临床表现 954

四、现场急救 955

五、治疗 955

第二节 冷伤&张野 杨维良 956

一、病因 956

二、病理生理 957

三、临床表现 959

四、治疗 960

五、预防 960

第三节 动物咬伤&罗羽宏 徐以浩 961

一、毒蛇咬伤 961

二、狗、猫咬伤 967

第二十五章 外科特殊检查方法 969

第一节 内镜诊断与治疗&李伟雄 钟尚志 969

一、概述 969

二、上胃肠道病变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969

三、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972

四、结肠镜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973

第二节 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廖传佳 赖宝山 974

一、导言 974

二、腹腔镜的操作过程 975

三、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976

四、择期腹腔镜处理 978

五、腹腔镜检查和治疗的并发症 981

六、其他问题 982

七、结论 983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边杰 984

一、X线的特性 984

二、X线影像形成的原理 985

三、X线检查方法 985

第四节 CT临床基础知识&董志 986

一、CT基础知识 986

二、外科常用的CT检查方法 987

三、螺旋CT的外科临床应用 989

四、多层螺旋CT的应用 991

五、电子束CT(EBCT) 993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 993

第六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996

第七节 临床介入放射学基础知识 999

第八节 外科疾病的超声诊断&祁志良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