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烧伤外科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绳德,夏照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金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8241363
  • 页数:9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四篇53章。1、总论篇,介绍了我国烧伤科发展简史、流行病学背景。2、急性期治疗篇,系统展现了烧伤外科的临床救治及相关问题。3、康复治疗篇,全面阐述了烧伤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质量。4、社会问题篇,论述了烧伤外科临床医疗改革,社会理念、医疗保险、医患矛盾和医疗法律等问题。

第一章 烧伤概述 1

一、致伤原因 1

第一篇 总论 1

三、烧伤外科的前景 4

二、平时和战时烧伤 4

一、古代烧伤医学的记载 6

第二章 我国烧伤医学古今概况 6

二、近代中医药治疗烧伤的回顾 7

三、现代烧伤医学的发展阶段和贡献 8

五、21世纪我国烧伤外科的思考与展望 10

四、我国烧伤外科学会和期刊的建设 10

六、附件 13

一、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新观念 17

第一节 概述 17

第三章 循证医学 17

二、定义和概念 18

四、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 19

三、有关争议 19

六、医学教育改革 20

五、重要性 20

一、创建的基础 21

第二节 建立和发展的背景 21

七、推动个体化治疗 21

一、核心内容 22

第三节 核心内容和评价标准 22

二、国际组织 22

一、实用意义 23

第四节 实用意义和研究价值 23

二、评价标准 23

四、烧伤外科专业的科学研究 24

三、我国发展状况 24

二、国际协作网络和最佳研究成果 24

第五节 常用术语 25

一、运用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29

第一节 临床思维和辩证法 29

第四章 临床思维和医学辩证法 29

二、临床思维的方法 30

三、心理状态对正确思维的影响 31

一、应具备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33

第二节 实验医学和临床医学 33

二、辩证法与临床科研人员素质的关系 34

一、辩证法在烧伤外科的应用 36

第三节 烧伤外科医学辩证法 36

二、应用辩证法应注意的问题 37

三、辩证法在烧伤诊治中的应用 39

第一节 边缘学科和专业协作 41

第五章 边缘学科和专业化队伍建设 41

第三节 国际经验 42

第二节 专业队伍和临床需要 42

一、人员素质和整体水平 43

第四节 人员素质、整体水平和值得注意的倾向 43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 44

二、我国烧伤外科的建立和发展 46

一、创建阶段 46

第六章 烧伤外科的历史和展望 46

第一节 历史回顾 46

一、主要差距 47

第二节 主要差距和面临的问题 47

三、专业骨干队伍的作用 47

二、面临的问题 48

一、临床和实验问题 49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探讨 49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50

一、社会需求的变化 51

第四节 展望 51

三、培养和引进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 51

三、网络结构的建设 52

二、优胜劣汰的趋势 52

一、明确病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53

第七章 烧伤救治须知 53

二、把握病情总体发展规律 54

主编述评 55

三、治疗计划和策略 55

一、解剖学 58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58

第八章 皮肤的结构与烧伤损害 58

二、组织学 59

四、功能 61

三、超微结构 61

一、损伤因素 62

第二节 烧伤的损害 62

二、免疫功能紊乱 63

三、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平衡失调 64

五、局部损害 65

四、内皮素的分泌和效应 65

六、远隔部位及全身的损害 66

七、预后 71

主编述评 74

二、方法 76

一、临床意义 76

第九章 烧伤伤情判断标准 76

第一节 烧伤面积估计 76

二、方法演变 79

一、临床意义 79

第二节 烧伤深度估计法 79

四、四度五分法 82

三、全身效应 82

一、历史回顾 83

第三节 烧伤严重程度划分 83

二、修订方案 84

主编述评 87

一、热力烧伤 88

第一节 现场急救 88

第十章 烧伤院前急救 88

三、复合损伤和中毒 91

二、特殊原因烧伤 91

一、送院 92

第二节 送院和转院 92

二、转院 94

三、战时医院治疗前伸 95

主编述评 96

一、特点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第十一章 成批烧伤救治 100

三、社会医疗问题 101

二、成批数量标准 101

一、民防体系 102

第二节 组织机构 102

二、卫生管理机构 103

三、医疗救护 104

二、航空救护 106

一、转送方式和工具 106

第三节 远程转送 106

二、抢救组的工作制度 108

一、抢救组的组成 108

第四节 医院救治组织工作 108

三、药材和敷料供应 109

四、等级医疗制度 110

主编述评 111

一、燃烧性武器 114

第一节 燃烧性武器及其致伤效应 114

第十二章 战时烧伤伤员的救治 114

二、致伤效应 116

一、火线抢救 119

第二节 分级救治 119

三、早期治疗 120

二、紧急救治 120

一、后送的组织领导 121

第三节 伤员后送 121

四、专科治疗 121

二、后送工具 122

三、后送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 123

主编述评 124

二、人员配备 125

一、条件设置 125

第十三章 门诊治疗 125

第一节 门诊设置 125

二、吸入性损伤和中毒 126

一、烧伤严重程度 126

第二节 门诊治疗对象选择 126

四、伤员年龄及伤前健康状况 127

三、特殊烧伤 127

一、冷水治疗 128

第三节 门诊治疗措施 128

五、门诊治疗烧伤患者禁忌证与适应证 128

三、水疱的处理 129

二、疼痛处理 129

四、外用药物治疗 130

八、处理残余创面 131

七、处理瘙痒 131

五、包扎创面与换药 131

六、抬高患肢 131

十、防治感染 132

九、中重度烧伤的治疗 132

十一、康复治疗 133

主编述评 134

二、专科急救 136

一、急救处置原则 136

第二篇 烧伤急性期诊治 136

第十四章 医院内救治 136

第一节 急救程序 136

一、急救复苏 138

第二节 急诊处置 138

二、检查诊断及询问病史 139

三、复合伤处理 141

四、清创和局部处理 142

五、成批伤员早期处置 143

二、系统治疗 144

一、早期救治 144

第三节 救治措施 144

一、早期切痂植皮 148

第四节 早期切痂植皮及创面处理 148

二、创面处理 149

三、吸入性损伤的救治 150

主编述评 151

一、损伤与应激 155

第一节 早期病理生理 155

第十五章 休克和再灌注损伤 155

二、微血管通透性改变 158

四、烧伤损伤中内皮细胞的作用 160

三、细胞膜损伤和细胞水肿 160

五、微循环变化和白细胞的黏附机制 162

七、渗出、脱水与休克 163

六、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 163

二、延迟复苏再灌注损伤 165

一、延迟复苏临床特点 165

第二节 延迟复苏和再灌注损伤 165

三、延迟复苏再灌注损伤机制 166

四、心肌、肠道屏障和红细胞膜的损害 167

五、综合处理措施 168

六、重要并发症的防治 169

二、分期 170

一、损伤特点 170

第三节 吸入性损伤 170

二、休克的影响 171

一、休克期评价 171

第四节 预后 171

主编述评 173

二、补液的重要性 175

一、临床意义 175

第十六章 液体复苏 175

第一节 早期休克复苏的重要性 175

二、体液丢失与烧伤严重程度有关 176

一、体液丢失致容量不足 176

三、提高复苏治疗水平的重要性 176

第二节 早期休克的特点 176

五、伤前情况和身体素质的影响 177

四、体液不足的程度与体重体型有关 177

三、体液紊乱与院前急救处理有关 177

二、调整补液公式的基调 178

一、作用和评价 178

六、复合损伤的影响 178

七、其他因素的影响 178

第三节 补液公式 178

三、公式存在的问题 180

四、程式化和个体化 181

五、复苏补液公式 182

一、胶体溶液 185

第四节 复苏用液 185

六、公式的局限性和变量的添加 185

七、原则性和灵活性 185

二、晶体溶液 188

二、生命体征 190

一、脱水表现 190

第五节 临床指标 190

四、辅助监测 193

三、舌象和消化道症状 193

五、实验室检测 194

一、辅助心功能 195

第六节 综合治疗 195

三、保护肾功能 196

二、支持呼吸功能 196

四、对抗损伤因子 198

主编述评 200

一、致伤机制 204

第十七章 吸入性损伤 204

三、病理生理改变 205

二、病理改变 205

四、病情分度 207

六、临床表现 208

五、病程分期 208

七、辅助检查 209

八、诊断 210

九、治疗 211

主编述评 219

一、窒息性气体 221

第一节 有害气体损害和中毒 221

第十八章 吸入性损伤并发症 221

二、刺激性气体 224

二、治疗 226

一、诊断 226

第二节 声门上水肿 226

主编述评 230

第一节 愈合过程 233

第十九章 烧伤创面愈合机制 233

一、炎症反应 234

三、组织重建 236

二、细胞增殖 236

二、生长因子 237

一、参与和调节创面愈合的细胞 237

第二节 创面愈合的调节 237

三、胞外基质 239

第三节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240

二、全身因素 241

一、局部因素 241

主编述评 243

二、浅度烧伤愈合 244

一、创面处理的重要性 244

第二十章 烧伤局部治疗 244

第一节 概述 244

三、深度烧伤的危害和治疗目的 245

四、保痂和溶痂治疗 247

五、多部位和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局部处理 248

第二节 处理方式 249

一、传统疗法 250

二、湿润疗法 253

三、换药 255

第三节 局部用药 256

一、目的与作用 256

三、外用药物 257

二、选药原则 257

主编述评 259

三、外用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地位 262

二、全身抗菌治疗的作用和不足 262

第二十一章 外用抗菌药物 262

第一节 烧伤创面感染防治 262

一、烧伤创面感染的特点 262

一、磺胺药及其衍生物 263

第二节 外用抗菌药物 263

四、抗菌消毒剂 266

三、百多邦 266

二、喹诺酮类衍生物 266

六、其他外用抗菌药物 267

五、酶制剂 267

一、抗生素 268

第三节 抗生素和抗真菌外用药 268

一、创面菌群变迁 269

第四节 创面菌群变迁和外用抗菌药选择 269

二、抗真菌药物 269

二、选药原则 270

主编述评 271

一、创面覆盖物的功能与主要指标 274

第二十二章 创面覆盖物 274

二、暂时性覆盖物 275

三、永久性覆盖物 279

四、创面覆盖物的结构与类型 284

五、创面覆盖物的临床应用 286

主编述评 287

一、发展历史及主要研究进展 289

第一节 组织工程动态 289

第二十三章 组织工程 289

二、种子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研究 291

三、支架材料与组织工程 294

四、细胞信号调控与组织工程 296

第二节 体外表皮细胞膜片 297

第三节 真皮支架 298

四、活性真皮替代物 299

三、含细胞真皮替代物 299

一、无细胞真皮替代物 299

二、人工合成真皮替代物的基本条件 299

第四节 器官型活性复合皮 300

一、细胞外基质替代物 301

第五节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301

四、应用进展 302

三、生长因子 302

二、种子细胞 302

主编述评 307

一、手术适应证 309

第一节 概述 309

第二十四章 烧伤手术治疗 309

三、手术时机 310

二、手术原则 310

五、术前准备 311

四、术式选择 311

六、术中处理 312

一、切痂术 313

第二节 坏死组织清除方法 313

七、术后处理 313

八、抗生素的应用 313

二、削痂术 315

三、扩创术 316

四、创面覆盖物 317

一、游离皮片移植术 318

第三节 皮肤移植手术 318

二、皮瓣移植术 323

第四节 皮库与皮肤保存 330

一、管理措施 331

二、皮肤保存 334

三、皮库发展前景 342

主编述评 343

一、皮肤移植的基本概念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第二十五章 移植免疫 346

二、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基本理论 347

二、Th1/Th2细胞与免疫反应 349

一、Th1/Th2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349

第二节 T细胞亚群与免疫反应 349

一、全身免疫 350

第三节 混合移植延缓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350

三、自体皮岛效应 351

二、诱导局部免疫耐受 351

四、自体表皮细胞诱导局部免疫耐受 352

五、局部免疫耐受中Th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10 353

二、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354

一、胸腺与移植免疫耐受 354

第四节 移植免疫最新研究进展 354

三、细胞共刺激通路与移植免疫 356

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 358

主编述评 362

二、烧伤特点及治疗 364

一、解剖特点 364

第二十六章 特殊部位烧伤 364

第一节 头皮和颅骨烧伤 364

二、烧伤特点及治疗 365

一、解剖特点 365

第二节 颜面部烧伤 365

一、眼部烧伤 367

第三节 眼部及外耳部烧伤 367

第四节 手部深度烧伤 369

二、外耳部烧伤 369

一、解剖特点 370

二、手部烧伤特点 372

四、处理原则 373

三、手部烧伤深度的分类及深度烧伤的分区 373

五、治疗方法 374

二、会阴部烧伤 377

一、足部烧伤 377

第五节 足部与会阴部烧伤 377

主编述评 380

一、了解和估计病情 382

第一节 概述 382

第二十七章 烧伤麻醉 382

二、麻醉前准备 383

四、常用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 384

三、术前用药 384

五、麻醉特点 387

一、早期清创术 389

第二节 常用烧伤手术的麻醉 389

四、其他手术 390

三、肉芽创面游离植皮术 390

二、早期切(削)痂术 390

六、特殊手术 391

五、大换药 391

七、烧伤整形手术 392

二、循环监测 393

一、呼吸监测 393

第三节 烧伤手术麻醉中的监测 393

三、体温监测 394

主编述评 395

一、体液的组成与分布 397

第一节 体液的基本概念 397

第二十八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397

三、机体内环境稳定 398

二、体液间隙 398

五、体液平衡 399

四、体液成分与浓度 399

七、度量单位 403

六、物质的转移 403

一、酸解离度 404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 404

八、主要电解质 404

九、钠滤过分数——FE(Na) 404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 405

三、酸碱度(pH值) 405

二、氢离子 405

五、酸碱变化 408

第三节 水和电解质紊乱 411

一、水和钠的紊乱 412

二、钾的紊乱 419

三、钙的紊乱 422

四、磷的紊乱 424

五、镁的紊乱 426

一、单纯型酸碱紊乱 427

第四节 酸碱紊乱 427

二、混合型酸碱紊乱 432

第五节 补液疗法 434

四、静脉输注液体和药物的种类 435

三、计划和落实 435

一、原则和要领 435

二、规划和安排 435

主编述评 440

二、呼吸道和肺组织受损 444

一、体表受损 444

第二十九章 烧伤感染 444

第一节 屏障损害 444

一、入侵途径 445

第二节 感染入侵途径和传播媒介 445

三、肠道屏障受损 445

二、传播媒介 446

一、病原菌耐药 447

第三节 烧伤感染和医院感染 447

三、医院感染的威胁 448

二、烧伤感染和交叉感染 448

一、细菌 449

第四节 病原菌 449

二、真菌 454

一、病理基础 455

第五节 创面感染 455

三、病毒 455

二、临床特点 456

三、防治原则和方法 457

一、创面脓毒症 459

第六节 全身侵袭性感染 459

二、脓毒症 461

一、用药指征 464

第七节 外用抗菌药物治疗 464

二、使用原则 465

一、适用原则 466

第八节 全身抗生素应用 466

三、用药策略 467

二、科学用药 467

一、综合预防措施 468

第九节 综合防治措施 468

二、综合治疗措施 469

二、预后 470

一、影响 470

第十节 影响和预后 470

主编述评 471

二、预防性治疗指征 475

一、烧伤感染防治研究回顾 475

第三十章 烧伤的抗生素治疗 475

第一节 预防性治疗 475

一、细菌耐药性及发生机制分类 476

第二节 细菌耐药机制 476

二、细菌产酶 477

三、泵出系统 479

一、烧伤抗菌药物选用原则与方案 480

第三节 抗菌药物选择 480

四、膜孔蛋白与靶位 480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82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86

四、肽类抗生素 487

五、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489

主编述评 491

一、医院感染发展简史 493

第一节 烧伤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关系 493

第三十一章 医院感染与感染监控管理 493

三、烧伤感染和医院感染 494

二、医院感染及医院烧伤感染的诊断标准 494

第二节 感染监控和管理 495

二、感染管理 496

一、感染监控 496

第三节 医院烧伤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501

二、烧伤感染调查资料及致病菌调查 502

一、调查方法 502

三、抗生素滥用现状调查 505

四、影响耐药性发展和扩散的因素调查 506

五、抗生素临床应用的问题与医院感染关系调查 507

主编述评 510

一、免疫功能变化 513

二、非特异免疫功能紊乱 513

第三十二章 烧伤免疫 513

第一节 烧伤免疫平衡失调 513

一、淋巴细胞 515

第二节 免疫细胞变化 515

二、单核巨噬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 517

一、分类 518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变化 518

二、白介素变化 519

四、干扰素 520

三、肿瘤坏死因子 520

一、免疫器官受损 521

第四节 免疫失衡机制 521

五、集落刺激因子 521

三、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影响 522

二、免疫物质丢失 522

二、感染与免疫 523

一、休克与免疫 523

四、免疫抑制物的作用 523

第五节 烧伤处理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523

三、切痂与免疫 524

四、营养与免疫 525

一、非特异免疫制剂 526

第六节 免疫疗法 526

五、移植与免疫 526

三、细胞因子制剂 527

二、特异免疫制剂(菌苗及疫苗) 527

五、抗过激炎症反应药物 528

四、免疫调节剂 528

七、免疫抑制剂 529

六、中药 529

主编述评 531

一、烧伤休克心 533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533

第三十三章 烧伤并发症 533

二、心力衰竭 535

三、心律失常 537

五、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539

四、心脏感染 539

六、高血压症 540

一、肺水肿 541

第二节 呼吸系统 541

二、肺炎 547

三、肺不张 549

四、肺栓塞 551

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53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558

第三节 泌尿系统 558

二、感染 566

一、食管炎 569

第四节 消化系统 569

二、急性胃扩张 570

三、应激性溃疡 571

四、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575

五、腹泻 576

六、真菌性肠炎 578

第五节 神经系统 579

一、脑水肿 580

二、高渗性昏迷 583

三、中毒性脑病 585

四、电昏迷 586

五、脑脓肿 587

六、惊厥 588

七、脊髓损伤 589

八、周围神经损伤 591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 592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反应 593

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反应 594

四、下丘脑-腺垂体-性腺(HPG)轴反应 595

三、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HPT)轴反应 595

五、糖代谢调节激素变化和应激性糖尿病 596

六、其他腺垂体激素 597

七、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激素 598

一、骨关节烧伤 599

第七节 骨关节烧伤及其并发症 599

二、并发症 601

主编述评 604

一、发病机制 611

第三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611

二、临床特征 617

三、诊断标准 620

四、防治原则 623

五、预后 627

主编述评 628

一、代谢的特点 630

第一节 概述 630

第三十五章 代谢 630

二、代谢的调节 632

一、高代谢 639

第二节 代谢紊乱 639

二、糖代谢紊乱 640

三、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 641

四、脂类代谢紊乱 643

五、微量元素代谢紊乱 644

一、适度代谢营养支持 646

第三节 并发症防治 646

二、代谢反应调理 650

主编述评 653

一、营养的重要性 655

第一节 概述 655

第三十六章 营养 655

一、能量需求测定和计算方法 656

第二节 营养需求 656

二、营养代谢支持发展趋势 656

三、脂肪需求 658

二、糖类需求 658

五、维生素需求 659

四、蛋白质需求 659

六、微量元素需求 661

七、其他特殊营养成分 663

一、肠内营养 665

第三节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665

二、肠外营养 670

主编述评 672

四、治疗 675

三、诊断 675

第三十七章 特殊原因烧伤 675

第一节 热挤压伤 675

一、损伤机制 675

二、临床表现 675

一、简史及其流行病学 676

第二节 电烧伤 676

二、致伤机制及影响因素 677

三、损伤形式及病理生理 679

五、组织烧伤及可能并发症 681

四、电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早期治疗 681

六、创面修复 684

一、概述 688

第三节 化学烧伤 688

二、酸烧伤 690

三、碱烧伤 695

四、其他化学物质烧伤 697

一、芥子气皮肤损伤 704

第四节 化学战剂损伤 704

二、路易氏剂皮肤损伤 707

三、氮芥皮肤损伤 709

四、刺激剂皮肤损伤 710

一、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711

第五节 放射损伤 711

二、临床表现 712

三、诊断与治疗 715

四、预后 717

主编述评 718

二、基本特点 722

一、分类 722

第三十八章 复合伤 722

第一节 概述 722

一、临床特点与类型 723

第二节 放射性复合伤 723

二、放射复合伤的治疗 726

一、烧伤复合伤 729

第三节 烧伤与化学复合伤 729

二、化学性复合伤 731

主编述评 733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伤情估计 735

第一节 概述 735

第三十九章 小儿烧伤 735

二、治疗 738

一、感染 740

第二节 感染及常见并发症 740

二、常见并发症 742

主编述评 747

一、生理特点 749

第一节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变化 749

第四十章 老年人烧伤 749

一、三高现象 750

第二节 烧伤临床特点 750

二、体液变化 750

三、药物代谢变化 750

二、多器官损害严重 751

一、休克期治疗 752

第三节 休克期治疗及创面处理 752

三、创面愈合缓慢等 752

二、创面处理 754

主编述评 757

一、临床意义及疼痛分类 760

第一节 概述 760

第四十一章 烧伤患者的镇痛与镇静 760

二、伤情与疼痛评估 761

一、药物选择 762

第二节 药物镇痛与镇静 762

三、实施原则 762

二、镇痛方法 764

一、疼痛定位方法及身体区分 765

第三节 腕踝针法止痛 765

二、针刺点及针刺方法 766

第四节 特殊状态镇痛与镇静的处理 770

一、机械通气 770

三、疗效评估 770

三、痒痛 771

二、幻肢痛 771

主编述评 772

一、门诊、急诊及住院接待护理 774

第一节 烧伤常规护理 774

第四十二章 烧伤的护理 774

二、创面护理 776

一、休克期护理 779

第二节 休克期及感染期护理 779

二、感染期护理 781

三、吸入性损伤和气管切开护理 782

一、特殊部位烧伤的护理 784

第三节 特殊部位特殊原因烧伤的护理 784

二、特殊原因烧伤的护理 787

一、小儿烧伤的护理 790

第四节 小儿和老年人烧伤的护理 790

二、老年人烧伤的护理 791

一、烧伤患者的营养补充 792

第五节 烧伤及其并发症的饮食护理 792

一、护士素质修养 794

第六节 烧伤的心理护理 794

二、烧伤并发症的饮食护理 794

二、心理护理方法 795

一、头面部疼痛及护理 796

第七节 烧伤疼痛的护理 796

二、会阴部疼痛及护理 798

三、肢体疼痛及护理 799

四、小儿烧伤疼痛及护理 800

五、老年人烧伤疼痛及护理 801

一、康复护理 802

第八节 康复护理及相关问题 802

二、烧伤病区管理制度及尸体料理 804

主编述评 806

二、对康复标准的认识 809

一、促进烧伤康复的发展 809

第三篇 烧伤康复治疗 809

第四十三章 烧伤康复的意义和主要对象 809

第一节 烧伤康复的意义 809

一、心理障碍 810

第二节 主要对象康复的对策 810

三、体表损害和容貌损毁 811

二、精神异常 811

五、社会适应性减退 812

四、功能障碍 812

主编述评 813

一、瘢痕的病理形态及类型 815

第一节 概述 815

第四十四章 烧伤瘢痕的防治 815

二、瘢痕形成机制 816

一、发生规律 819

第二节 畸形和功能障碍 819

二、重点部位 820

一、预防 821

第三节 烧伤瘢痕防治 821

二、加压疗法 822

三、瘢痕内激素注射疗法 824

四、功能治疗 825

六、外用药物和外敷治疗 828

五、美容护理 828

主编述评 830

一、建立烧伤后心理和社会治疗模式 833

第一节 概述 833

第四十五章 烧伤后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833

二、悲伤反应 834

一、各时期精神障碍 835

第二节 精神障碍 835

二、常见精神障碍 836

三、儿童精神行为 838

二、复工或复学能力 839

一、对家庭的影响 839

第三节 烧伤涉及的社会问题 839

三、婚姻、恋爱和性功能问题 840

主编述评 841

二、产生畸形的原因 843

一、瘢痕挛缩畸形 843

第四十六章 整形手术治疗 843

第一节 概述 843

三、早期治疗与畸形的预防 844

四、整形手术要求 845

五、基本操作技术 846

六、整形原则 849

一、瘢痕磨削术 851

第二节 手术方法 851

二、Z字改形术 852

三、瘢痕切除松解术 855

四、游离皮片移植术 857

一、术前准备 862

第三节 围手术期处理 862

一、皮肤 864

第四节 修复材料 864

二、术后处置及功能锻炼 864

二、扩张的皮肤软组织 866

三、高分子生物材料 870

主编述评 873

一、概述 875

第一节 眼睑成形术 875

第四十七章 整复再造 875

二、眦切开和眦角成形术 877

五、眼睑外翻的整复 878

四、睑劈开术 878

三、睑缘粘连术 878

六、眼睑缺损的整复 879

七、眦部瘢痕畸形的整复 883

一、颊黏膜瓣修复法 885

第二节 小口畸形矫正术 885

四、黏膜瓣与皮瓣联合修复法 887

三、黏膜瓣与唇红瓣联合修复法 887

二、唇红瓣修复法 887

一、应用解剖 888

第三节 鼻成形术 888

三、鼻翼缺损的修复 891

二、鼻部瘢痕切除术 891

四、鼻小柱缺损的修复 894

五、鼻尖缺损的修复 895

六、全鼻缺损的修复 898

七、前鼻孔狭窄与闭锁修复 904

一、应用解剖 905

第四节 外耳再造术 905

二、耳轮缺损再造术 906

三、小部分耳缺损再造术 908

五、耳大部分缺损及全耳缺损修复术 909

四、耳垂缺损修复术 909

一、概述 915

第五节 拇指再造术 915

二、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术 918

一、双皮管阴茎再造术 921

第六节 阴茎再造 921

二、大腿部套入式皮管阴茎再造术 923

五、一期阴茎再造术 924

四、龟头成形术 924

三、腹胁岛状皮瓣阴茎再造术 924

主编述评 927

一、一般疗法 929

第一节 疗养方法 929

第四篇 烧伤社会保障 929

第四十八章 烧伤疗养 929

二、自然因子疗法 930

三、物理及体育疗法 931

第二节 疗养院疗养 933

五、压力疗法 933

四、中医疗法 933

一、疗养院基本条件及选择注意事项 934

二、疗养方案 935

一、社区疗养 936

第三节 社区疗养与家庭疗养 936

二、家庭疗养 938

主编述评 940

一、烧伤保险 941

第一节 烧伤保险与基金会 941

第四十九章 烧伤社会福利 941

二、烧伤基金会 942

一、社会捐赠 943

第二节 社会捐赠与政府拨款 943

主编述评 944

二、政府拨款 944

一、宣传教育 946

第一节 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 946

第五十章 烧伤预防 946

二、制度规范 948

二、生产设备安全化 950

一、生活用品安全化 950

第二节 产品设备管理安全 950

三、交通安全管理 951

二、建立综合报警系统 951

第三节 社会安全 951

一、适时发布安全信息 951

六、维护世界和平 952

五、强化社会治安 952

四、公共场所安全管理 952

主编述评 953

二、医德规范 955

一、社会道德规范 955

第五十一章 伦理道德 955

第一节 医德规范 955

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 956

第二节 医学和伦理 956

三、医护规范 956

三、认知同意 957

二、诊疗同意 957

二、安慰治疗 958

一、无效放弃 958

第三节 无效放弃和安慰治疗 958

第四节 安乐死 959

四、安慰剂 959

三、记录在案 959

三、学术领域的道德规范 960

二、合法性 960

第五节 诊疗问题 960

一、真实性 960

主编述评 961

二、医患矛盾 963

一、医患关系 963

第五十二章 医疗纠纷 963

第一节 医患关系与医患矛盾 963

一、交流沟通 964

第二节 沟通和认知 964

三、正确对待医患矛盾 964

二、医疗事故 965

一、工作失误 965

二、确立认知 965

三、化解矛盾 965

第三节 失误和事故 965

三、专家审议 966

二、调解矛盾 966

第四节 纠纷和调解 966

一、医疗纠纷 966

二、观念、作风和职业保险 967

一、诉讼、仲裁和制度、政策、导向 967

第五节 其他问题 967

三、烧伤临床值得注意的问题 968

主编述评 969

二、进修和再教育 971

一、医学教育 971

第五十三章 医护权益 971

四、医疗执照和执业证书 972

三、职务、职称和权限 972

五、医护保险 973

主编述评 974

一、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监测 976

附录A 监护和治疗仪器及其临床应用 976

附录 976

二、心电图监测 977

三、自动化间断血压监测 978

四、食管超声心动图 979

五、机械通气 980

二、气垫床 989

一、背景 989

附录B 气垫床和悬浮床 989

四、临床影响提示 990

三、悬浮床 990

六、使用注意事项 991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991

一、烧伤感染 992

附录C 消毒隔离 992

二、消毒隔离措施 993

三、消毒灭菌法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