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作为学科的立法学 1
第二节 立法学的价值和地位 6
第三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3
第四节 立法学的研究方法 21
第一编 立法原理 27
第二章 立法原理总论 27
第一节 何谓立法原理 27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范畴 31
第三节 立法的物质基础 39
第四节 立法与利益、治国和秩序 45
第三章 立法的概念 53
第一节 立法概念释义 53
第二节 立法的外延、内涵和定义 56
第三节 立法和法的创制、制定、制订、拟订 60
第四章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6
第一节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概述 66
第二节 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71
第三节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77
第五章 立法的国情根据 88
第一节 立法与国情的一般理论 88
第二节 立法对国情的依赖性 93
第三节 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 96
第四节 中国立法与中国国情 106
第六章 立法的历史发展 114
第一节 立法法与其历史环境 11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127
第三节 立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137
第四节 立法的历史类型 143
第七章 立法制度总论 155
第一节 何谓立法制度 155
第二编 立法制度 155
第二节 立法制度与立法体制 157
第三节 中国现行立法体制 162
第四节 中国立法体制的改革 165
第五节 立法活动过程 170
第八章 立法主体 177
第一节 立法主体概述 177
第二节 立法机关:主要的立法主体 185
第三节 立法机关的三大主体 196
第四节 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204
第五节 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员 210
第一节 立法权概述 214
第九章 立法权限 214
第二节 立法权和国家权力体系 216
第三节 立法权的归属和范围 221
第四节 明示立法权和默示立法权 224
第五节 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和政府立法权 227
第六节 立法权之间的关系 234
第十章 立法程序 238
第一节 立法程序概述 238
第二节 提出法案 241
第三节 审议法案 249
第四节 表决和通过法案 259
第五节 公布法 265
第十一章 中央立法 271
第一节 中央立法概述 271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273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 282
第四节 国务院立法 288
第五节 国务院部门立法 296
第十二章 地方立法 300
第一节 地方立法概述 300
第二节 一般地方立法 310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317
第四节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立法 322
第十三章 授权立法 329
第一节 何谓授权立法 329
第二节 授权立法制度 337
第三节 中国授权立法 342
第一节 立法监督原理 351
第十四章 立法监督 351
第二节 立法监督制度 356
第三节 中国立法的批准、备案和审查 368
第四节 中国立法的改变、撤销和裁决 377
第十五章 立法和法的解释 386
第一节 法的解释原理 386
第二节 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 389
第三节 中国法律解释运作制度的完善 396
第三编 立法技术 403
第十六章 立法技术总论 403
第一节 何谓立法技术 403
第二节 立法技术与立法、法制和社会发展 406
第三节 立法活动运筹技术 410
第四节 法的结构营造技术 413
第一节 立法的一般方法 418
第十七章 立法方法、策略和要求 418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策略 429
第三节 立法技术的其他要求 440
第十八章 立法预测、规划和决策 446
第一节 立法预测 446
第二节 立法规划 452
第三节 立法决策 464
第十九章 法案起草 472
第一节 法案和法案起草 472
第二节 法案起草人 477
第三节 法案起草的过程和步骤 481
第四节 委托起草和合作起草 489
第二十章 法的构造 492
第一节 法的结构的要件和类型 492
第二节 法的名称 494
第三节 法的内容 499
第四节 目录、标题、序言、括号和附录 503
第五节 卷、编、章、节、条、款、项、目 508
第六节 立法语言文字 513
第二十一章 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 518
第一节 法的总则 518
第二节 法的分则 525
第三节 法的附则 529
第二十二章 立法的完善 536
第一节 法的修改和补充 536
第二节 法的废止 541
第三节 法的清理 544
第四节 法的汇编 552
第五节 法的编纂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