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海岸带的基本特征和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 1
二、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任务、目的要求和组织实施 2
(一)任务的提出 2
(二)组织实施 2
(三)目的要求 3
三、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4
(一)完成的工作量 4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4
(三)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促进了海岸带科学研究 4
(四)促进了海岸带管理 6
第一篇 自然环境 8
第一章 海岸带自然环境概况 8
一、地理位置 8
二、主要环境特征 8
(一)季风气候与过渡性气候特征 8
(二)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征 10
(三)陆源物质多,动力作用大,岸滩变化快 10
(四)人类生产活动加速海岸带环境变化 11
第二章 气候 12
一、海岸带气候的基本特征 12
(一)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2
(二)季风气候特点显著 12
(三)过渡性气候特征显著 12
(四)气象要素的变化急剧 14
(五)灾害性天气频繁 14
二、太阳辐射与日照 14
(一)太阳总辐射 14
(二)日照 15
三、气温 16
(一)平均气温的分布状况 16
(二)气温年、日较差与大陆度 18
(三)气温的极端值 18
(四)界限温度初、终期和累积温度 18
四、降水 19
(一)年降水量 19
(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2
(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24
(四)降水强度 24
(五)降水日数 25
(六)降雪和积雪 26
五、风 26
(一)风向的季节变化 27
(二)风速 27
(三)风速的日变化和海陆风 29
(四)风压 29
六、湿度和蒸发 29
(一)湿度 29
(二)蒸发量 30
七、主要灾害性天气 31
(一)台风 31
(二)大风 33
(三)寒潮和强冷空气 35
(四)暴雨 36
(五)雾 37
八、海岸带气候分区综述 38
(一)南温带 38
(二)北亚热带 39
(三)中亚热带 39
(四)南亚热带 39
(五)北热带 40
(六)中热带 40
第三章 水文 41
一、陆地水文 41
(一)径流量 41
(二)泥沙 42
(三)入海水量 43
(四)入海沙量 46
(五)沿海流域分层阐释 46
二、海洋水文 47
(一)水温 47
(二)盐度 48
(三)潮汐 50
(四)潮流 51
(五)余流 53
(六)海浪 54
(七)风暴潮 57
(八)泥沙 58
(九)海冰 60
(十)重点海域水文特征 62
(十一)综合评述 76
第四章 海水化学 79
一、决定海水化学特征的因素 79
二、溶解氧 79
(一)空间分布 80
(二)时间变化 80
(三)重点海区特征 83
三、酸碱度(pH) 86
(一)空间分布 86
(二)时间变化 88
(三)重点海区特征 88
四、磷酸盐 90
(一)空间分布 90
(二)时间变化 93
(三)重点海区特征 94
五、硅酸盐 95
(一)空间分布 95
(二)时间变化 97
(三)重点海区特征 97
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 99
(一)空间分布 99
(二)时间变化 102
(三)小结 103
七、海岸带开发的海水化学问题 103
(一)海水溶解氧的低值区 103
(二)pH值(酸碱度)高值区 104
(三)磷酸盐过高会激发赤潮 104
(四)三氮过量也会导致赤潮 104
(五)硅酸盐 104
第五章 地质 105
一、前第四纪地质 105
(一)地层 105
(二)侵入岩 105
(三)地质构造 105
二、第四纪地质 110
(一)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 110
(二)第四纪火山岩及火山活动期 111
(三)第四纪地层 111
(四)第四纪沉积分区 115
(五)新构造运动特征 115
(六)第四纪地质发展简史 115
三、水文地质 120
(一)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情况 120
(二)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动态特征 122
(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123
(四)地下热矿水的分布特征 123
四、工程地质 124
(一)海岸带工程地质条件 124
(二)工程地质分区 128
五、综述 128
第六章 地貌 134
一、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134
(一)地质构造 134
(二)全新世和现代海平面变化 135
(三)气候条件 135
(四)河流作用 136
(五)海岸带动力作用 136
(六)人类生产活动的作用 136
二、海岸带地貌类型 137
(一)分类原则与系统 137
(二)地貌类型特征 137
三、海岸类型 137
(一)海岸类型的划分 137
(二)基岩海岸 140
(三)砂砾质海岸 140
(四)淤泥质海岸 145
(五)红树林海岸 149
(六)珊瑚礁海岸 149
四、现代沉积 150
(一)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和沉积层理 150
(二)重矿物 153
(三)粘土矿物 154
(四)微体生物 154
(五)垂向层序 155
五、海岸历史变迁与现代过程 155
(一)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155
(二)海岸现代过程 157
六、海岸带开发中的地貌问题 160
(一)港址选择 160
(二)滩涂质量 160
(三)盐田选址 161
(四)海滨旅游选点 161
(五)海底不稳定因素 161
第七章 土壤 162
一、海岸带土壤类型、发生和分布规律 162
(一)土壤类型 162
(二)土壤发生和分布规律 162
二、海岸带土壤的基本特征 168
(一)潮间带土壤 168
(二)陆域平原土壤 174
(三)丘陵山地土壤 181
三、海岸带土壤分区 186
四、海岸带土壤评述 190
(一)土壤类型多种多样,为海岸带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0
(二)海岸带土壤利用中的问题 191
第八章 植被 192
一、植被的基本特点及其分布 192
(一)植被的区系组成 192
(二)植被的现状 193
(三)植被的分布特征 194
二、植被类型 196
(一)植被类型划分依据和分类系统 196
(二)植被类型概述 197
三、植被区划 208
(一)区划的依据和系统 208
(二)分区概述 208
四、植被的生态评价 213
(一)海岸带植被资源存在的问题和改造利用 214
(二)海岸带植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15
第九章 海洋生物 216
一、概述 216
二、海洋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216
(一)初级生产力 216
(二)浮游植物 218
(三)浮游动物 226
(四)底栖生物 232
(五)潮间带生物 242
(六)游泳生物 260
(七)海洋微生物 264
三、综述 266
(一)具有一定数量的地方性特有种 266
(二)海洋生物区系主要由暖水性低盐种类组成 266
(三)流系和水团结构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266
(四)潮间带生物垂直分带明显 267
(五)生物量较高 267
(六)近年来生物组成有显著改变 267
(七)潮间带生产潜力大 268
第十章 环境质量 269
一、海岸带环境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69
(一)特征 269
(二)影响因素 270
二、污染源 271
(一)基本特征 271
(二)污染源类型 273
(三)污染源评价 274
三、水质 274
(一)有机物污染 274
(二)石油 275
(三)重金属污染 277
(四)有机氯农药 279
(五)不同水体水质状况 279
四、海域沉积物和陆地土壤 284
(一)海域沉积物中污染物分布的基本特征 284
(二)海域不同环境沉积物中污染物状况 286
五、海洋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 290
(一)烃类 290
(二)重金属 290
(三)有机氯农药 291
六、环境质量分类和评价 293
(一)地表水 294
(二)土壤 294
(三)潮间带 295
(四)近海 296
七、我国海岸带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的意见 296
(一)近十年环境质量的变化 296
(二)对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的几点意见 298
第十一章 海岸带自然环境综评 299
一、海岸带环境基本特征 299
(一)环境特征概况 299
(二)海岸带受季风影响显著 300
(三)海洋水文要素变化复杂 300
(四)海洋生物种类多 301
(五)海岸带环境受到污染 301
二、海岸带环境的主要优势 302
(一)发展海运业 302
(二)发展水产业 302
(三)发展盐业 303
(四)滨海矿产资源开发 303
(五)潮汐能利用 303
(六)沿海土地塑造增长 304
三、海岸带自然灾害及其开发对环境引起的不利影响 304
(一)海岸带自然灾害 304
(二)海岸带开发对环境引起的不利影响 306
四、海岸带环境的人工改造 307
(一)沿海沙荒地改造 307
(二)海涂改造 307
(三)局部地区环境改造 307
五、对今后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几点意见 308
第二篇 自然资源 309
第一章 自然资源概述 309
第二章 土地资源 314
一、土地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 314
(一)独具特色的分布形态与结构 314
(二)利用类型齐全,农业用地为主体 315
(三)广阔的造陆地带,土地扩展潜力大 317
(四)开发利用问题多,调整平衡任务大 317
二、潮上带土地资源现状 318
(一)耕地 318
(二)园地 321
(三)林地 323
(四)草地 326
(五)水域 328
(六)城乡工矿地 330
(七)交通地 332
(八)特殊地 333
三、潮间带滩涂资源现状 336
(一)解放以来围海造地分布利用状况 336
(二)滩涂资源分布数量与结构 337
(三)海滩涂资源现状 340
(四)滩涂沼泽资源现状 342
(五)河滩地资源现状 342
四、潮下带浅海资源现状 344
(一)浅海渔业自然资源分布现状 345
(二)浅海海水养殖业分布利用现状 346
第三章 淡水资源 347
一、淡水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347
(一)沿海淡水资源分区 347
(二)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淡水资源 348
(三)沿海淡水资源的特点 349
二、淡水资源估算 350
(一)地表水 351
(二)地下水 352
(三)外来水 354
三、水质及其污染分析 355
(一)天然水质 356
(二)污染源 358
(三)水质分析 363
四、淡水资源的利用与评价 368
(一)开发利用现状 368
(二)供需平衡关系 370
(三)评价 373
第四章 海水资源 374
一、海水资源概况 374
(一)海水资源特点 374
(二)海盐资源概况 374
(三)海水化学资源 377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现状 379
(一)海水制盐 379
(二)海水化学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 381
(三)海水淡化及海水直接利用 383
第五章 海洋生物资源 385
一、海岸带与水产资源 385
二、海岸带水产资源概况 386
(一)浅海资源 386
(二)滩涂资源 398
三、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03
(一)近海捕捞业现状 403
(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07
四、水产资源保护和增养殖建议 409
(一)以法治渔 409
(二)大力发展增、养殖渔业 409
(三)积极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 409
(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治海洋污染 410
(五)加强科学研究,发展新技术 410
第六章 植物资源 411
一、海岸带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411
(一)植物资源的类别和主要种类 411
(二)海岸带资源植物的分布 418
二、几种主要植物资源 419
(一)大米草 419
(二)芦苇 421
(三)单叶蔓荆 422
(四)茳芏和短叶茳芏 422
(五)海三棱麃草 423
三、发展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 423
第七章 森林资源 424
一、森林资源和宜林地资源 424
(一)森林资源 424
(二)宜林地资源 429
二、海岸带主要造林树种资源 431
(一)防护林树种 431
(二)用材林树种 437
(三)薪炭林树种 439
(四)经济林树种 439
(五)风景林树种 440
三、海岸带森林现状 442
(一)海岸带森林现状 442
(二)海岸带现有林存在的问题 450
第八章 港口资源 452
一、自然港址的类型及其环境特征 452
(一)海岸港 452
(二)河口港 453
(三)潟湖港 453
二、沿海各类港址的数量及其分布 453
三、沿海港址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455
(一)沿海港址利用现状 455
(二)存在的问题 457
四、渔港概况 459
第九章 矿产资源 461
一、海岸带矿产资源概况及其成矿特征 461
(一)海岸带矿产资源概况 461
(二)海岸带矿产资源成矿特征 461
二、海岸带主要矿产资源 466
(一)黑色金属矿产 466
(二)有色金属矿产 468
(三)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矿产 473
(四)燃料矿产 474
(五)冶金辅助原料矿产 480
(六)化工原料矿产 483
(七)建筑材料矿产 486
(八)特种非金属矿产 489
(九)其它非金属矿产 489
三、海岸带主要矿产资源评述 491
(一)石油、天然气 491
(二)金 492
(三)金刚石 492
(四)滑石、菱镁矿 492
(五)石墨矿 493
(六)明矾石矿、叶腊石矿 493
(七)钛铁砂矿 493
(八)锆英石矿 493
(九)型砂矿、标准砂矿、玻璃砂矿 493
(十)卤水矿 493
(十一)高岭土矿 493
(十二)石膏矿 493
(十三)煤矿 494
(十四)泥炭矿 494
(十五)建筑材料 494
第十章 海洋再生能源 495
一、潮汐能资源 495
(一)潮汐能资源分布特征 495
(二)潮汐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 498
二、波浪能资源 499
(一)波浪能资源分布及评价 499
(二)波浪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 501
三、潮流能资源 502
(一)潮流能资源及评价 502
(二)潮流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 503
四、风能资源 504
(一)风能资源分布特征 504
(二)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506
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 507
一、海岸带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色 507
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组群状况 508
(一)海岸景观 508
(二)岛屿景观 509
(三)奇特景观 510
(四)生态景观 510
(五)海底景观 511
(六)山岳景观 511
(七)人文景观 511
三、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513
(一)旅游资源优势已被重视,正在不断开拓扩大,海岸带的旅游事业发展较快 513
(二)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尚处初创阶段,发展潜力很大 514
(三)当前在开发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必须引起重视 515
四、主要旅游区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 516
(一)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滨海国际旅游区 516
(二)黄、渤海沿岸避暑、度假旅游区 516
(三)海南岛避寒、度假旅游区 517
(四)以上海为中心的商业文化旅游区 517
(五)以杭州为中心的名胜古迹旅游区 518
(六)以福州为中心的名胜古迹旅游区 518
第十二章 自然保护区 519
一、概况 519
二、海岸带自然保护区 520
(一)海岸带自然保护区现状 520
(二)海岸带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521
(三)海岸带自然保护区发展前景 522
三、关于今后建设海岸带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523
(一)及早制定海岸带自然保护区管理法 523
(二)海岸带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与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524
(三)海岸带自然保护区必须与旅游休憩适当结合 524
(四)各级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海岸带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建立 524
(五)自力更生、广开财源,是发展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的重要途径 525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评价 526
一、海岸带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526
(一)具有多种功能的土地资源是海岸带最宝贵的财富 526
(二)淡水资源紧张,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526
(三)海盐资源非常丰富,其它重要海水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527
(四)经济鱼类资源衰退,经济无脊椎动物和滩涂生物量大,海水养殖前景广阔 528
(五)矿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 529
(六)沿海自然港址众多,但布局不尽合理 530
(七)森林资源不富裕,林种配置不够合理,应加强以防护林为主体的海岸带森林建设,并充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530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 531
(一)对某些海岸带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还不明,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531
(二)资源的开发难度大 531
(三)资源的承载能力受到人口巨大压力,使某些资源不足 532
(四)由于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岸带自然资源存在着数量下降,质量变差的危险 532
第三篇 开发利用设想与管理 533
第一章 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533
一、海岸带开发的历史过程 533
(一)远古开发时期 533
(二)古代开发时期 533
(三)近代开发时期 535
(四)现代开发时期 537
二、人口 538
(一)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538
(二)人口性别比和劳动人口 541
(三)人口的文化素质 541
(四)华侨和少数民族 542
三、经济特征 543
(一)发展水平 543
(二)产业结构 545
(三)地域分布 548
四、农业 550
(一)概述 550
(二)种植业 553
(三)水产业 558
(四)畜牧业与林业 560
五、工业 562
(一)概述 562
(二)盐业与盐化学工业 566
(三)能源与原材料工业 571
(四)加工工业 573
(五)主要的工业集聚地带 576
六、交通运输、港口、对外贸易与经济联系 578
(一)交通运输概况 578
(二)港口发展现状 583
(三)港口的地域组合 586
(四)对外贸易与经济联系 587
七、城镇 591
(一)概述 591
(二)沿海经济特区城市 594
(三)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 595
(四)沿海其他较重要城市 598
(五)沿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区 600
第二章 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 605
一、综合优势与制约因素 605
(一)区位优势 605
(二)资源优势 606
(三)社会经济优势 607
(四)制约因素 608
二、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609
(一)指导思想 609
(二)基本原则 609
三、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 610
(一)资源利用的主要特点 611
(二)人口预测 611
(三)资源开发潜力 611
(四)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 612
第三章 海岸带各产业的布局设想 614
一、港口布局 614
(一)北部岸带港口布局 614
(二)中部岸带港口布局 615
(三)南部岸带港口布局 616
二、工业布局 617
(一)海岸带工业布局原则 617
(二)海岸带工业布局 617
三、水产业的开发设想和布局 621
(一)开发设想 621
(二)水产业开发布局 624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626
(一)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平衡的分析 626
(二)淡水资源开源节流措施,推广利用海水技术 627
五、农牧业基地布局 628
(一)商品粮基地布局 628
(二)经济作物布局 629
(三)畜牧业布局 630
六、林业布局 631
(一)海岸带林业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631
(二)海岸带的林业布局 632
七、石油资源开发利用 634
(一)基地选择因素 634
(二)基地布局设想 634
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634
(一)潮汐能的利用 635
(二)波浪能的利用 636
(三)潮流能的利用 636
九、旅游业的发展布局 637
第四章 分区综合开发利用设想 639
一、分区的原则与体系 639
(一)分区的原则 639
(二)分区体系 639
二、北部岸带区 640
(一)优势与特点 640
(二)各岸段概况 642
三、中部岸带区 659
(一)优势与特点 659
(二)各岸段概况 660
四、南部岸带区 675
(一)优势与特点 676
(二)各岸段概况 677
第五章 海岸带管理 692
一、海岸带管理立法的根据及性质 692
(一)海岸带的地理和社会特征与管理 692
(二)海岸带管理法规的性质 693
二、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694
(一)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 694
(二)发展临海工业的压力 694
(三)开发利用效益不理想 694
(四)因决策失误造成开发利用不合理 695
(五)管理不力,水产资源遭到破坏 695
(六)盲目围垦 695
(七)某些闸、坝工程造成的有害影响 696
(八)开发利用间的矛盾纠纷 696
(九)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696
(十)海岸侵蚀与盐水入侵 697
(十一)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 697
三、我国海岸带管理现状 697
(一)历史沿革 697
(二)现状综述与分析 699
(三)海岸带传统行业管理的局限性 699
四、海岸带现代综合管理 702
(一)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702
(二)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和立法活动 703
五、加强海岸带管理的建议 707
(一)继续加强海岸带立法,逐步完善海岸带法律体系 707
(二)划定海岸带(海洋)管理边界 708
(三)制定海岸带功能区划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708
(四)建立沿海地方海岸带管理机构,完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709
(五)加强海洋管理科学研究,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709
(六)国家投资及财政支持 709
(七)加强标准计量工作,制定海岸带管理标准 709
(八)培训合格的海岸带管理人才 710
展望与建议 711
一、展望 711
(一)港口建设和大河河口的综合治理将有很大发展 711
(二)滨海城市迅速兴起 712
(三)海洋渔业农牧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12
(四)海洋油气及矿产业将全面发展 712
(五)人口和海洋灾害仍然是制约海岸带开发的重要因素 712
二、建议 713
(一)请国务院尽快组织力量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总方针、政策,用以指导海洋工作全局 713
(二)深化改革,完善海洋管理体系,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713
(三)采用多种手段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宏观调控 713
(四)尽早制定海洋技术政策 713
(五)加强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和前期工程 715
(六)加强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715
(七)扩大对外开放范围,提高开放程度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