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文学与科举、党争、地域、家族、传播等学科交叉型专题为中心&王水照 1
域外汉籍中所见宋代江西诗派新资料及其价值&卞东波 6
日藏《全芳备祖》刻本时代考&程杰 19
论《文苑英华》的碑志文及其类目&陈冠明 26
论南宋前中期的词坛风尚及尊体倾向&陈丽丽 43
试论“嘉祐四友”的进退分合与交游唱和&陈元锋 50
试论北宋文士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崔际银 64
泛道德思维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冲突——对欧阳修政治言论的重新考察&崔铭 72
论周密词的都市书写与情感疏离&丁淑梅 81
南宋的多元文化与文学流派&邓乔彬 89
《绝妙好词》在清代的传刻与接受——兼论项氏笺注本与查氏笺注本的关系&邓子勉 98
南北乡心自不同——北宋词人贺铸与周邦彦的比较研究之一&符继成 108
宋代科举策问形态研究&方笑一 118
北宋“后湖居士”苏庠考&方星移 丁新 130
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巩本栋 136
论宋代文人的马少游情结&顾友泽 155
周密诗、词之考察&黄海 166
论宋代帝王对俗词的接受&何春环 174
欧阳修的“和气”与“六一风神”&洪本健 185
南宋祠禄官制与地域诗人群体——以福建为中心的考察&侯体健 197
日课一诗论&胡传志 207
张炎词在清代的接受与清代词学的建构&黄浩然 217
黄庭坚《书磨崖碑后》的文化背景与文史互文&李贵 227
论宋代馆驿诗的新变化&李德辉 238
从《养生说》诸篇看苏轼的生死观&李杰玲 243
论欧阳修的公文理论与写作实践&李黛岚 249
经典读本的选择与宋诗雅俗观&凌郁之 257
宋代字说考论&刘成国 266
宋词对琵琶乐妓的描写及其审美特征&刘尊明 281
论宋代江西文学家族联姻对家族文学的影响&黎清 291
论宋人对代名之使用与创造&罗宁 299
论朱熹的古文理论&马茂军 315
石介对儒家雅颂诗学传统的承继&马银华 323
论北宋名臣韩琦的诗歌&莫砺锋 328
宋代《贡举条式》的艺术渊源&钱建状 338
论辛弃疾《贺新郎》词的传播与接受&钱锡生 雷雯 345
杨万里与“诗债”&浅见洋二 353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的宋诗研究&邱美琼 364
论周紫芝其人及其诗——《周紫芝年谱》前言&任群 372
宋代花判新探&沈如泉 382
经典缺失的诠释与补亡——论宋人对“杜甫不赋海棠”的讨论与书写&沈扬 390
论唐宋词中的“生态意识”&宋秋敏 399
宋元之际士人阶层的分化与文学转型&沈松勤 405
宋初词坛沉寂原因新探&孙克强 422
论宋词“绝唱”&谭新红,孙欣婷 430
“诗律伤严近寡恩”——论“小东坡”唐庚律诗之工&唐玲 441
基于诗人立场的批评——论刘克庄的诗学思想&王开春 451
宋诗总集三论&王友胜 461
论宋人以“集注”注诗&王德明 468
刘子翚纪事诗考论&王利民 475
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失落——秦观“诗似小词”评价的接受学考察&王晓骊 485
北宋文人的地方流动及其影响论略&汪超 494
翁方纲论宋诗&吴中胜 501
《将赴兴国别同社五君子》之五君子考&徐海梅 510
《六州歌头·项羽庙》与北宋初年词坛生态&许芳红 516
文章学对古代小说文法论之影响&杨志平 521
朱熹《武夷棹歌》与朝鲜理学家李退溪的次韵诗&衣若芬 532
试论柳永及其词在宋金时期的经典化&郁玉英 540
王灼行年补考&岳珍 549
宋元词学批评中的词体体性论&岳淑珍 553
论苏轼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由兴波 564
唐稷生平思想考述&曾敏 573
“碛砂藏”与《三体唐诗》之流传&查屏球 581
观照:源于佛教的审美批评方式&张海沙 596
《贺圣朝·预赏元宵》的不同文本、作年和文本关系&张明华 612
宋人对白居易“池上”境界的仿慕及文学史意义&张再林 617
宋代诗学视阈中的以“鬼”论诗&张振谦 625
宋代“脚体”时文与元代“股体”时文&张祝平 633
从宋传奇看宋人的“女色”观&郑慧霞 644
从“意象”到“事象”:叙事视野中的唐宋诗转型&周剑之 651
苏轼与临济宗禅僧尺牍考辨&朱刚 661
《全宋诗》误收唐诗考辩(下篇)&朱腾云 668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诸葛忆兵 677
吕本中“活法”说内涵生成的理学观照&左志南 686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宋代文学与宋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国栋 王利民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