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毅,胡志光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8440943
  • 页数:5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介绍了电力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电力环境监测、电力环境影响评价、电力环境管理与法规、火电厂除尘技术、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火电厂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技术、火电厂输灰技术、火电厂噪声控制技术和电磁污染与核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全面,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电力环保科技工作者必备的专业书,可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亦可供相关领域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第一章 电力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 1

第一节 我国电力生产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

一、我国电力生产的现状 1

二、电力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第二节 电力生产过程 2

一、发电厂类型和特点 2

二、火电厂生产过程 3

第三节 电力生产的主要生产系统与原理 4

一、火电厂的主要生产系统 4

二、锅炉设备的工作原理 4

三、燃料及燃烧计算 9

四、汽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五、电气系统简介 13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

一、电力生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5

二、能源问题和电力环境保护 15

三、可持续发展 18

四、中国电力生产可持续发展 28

参考文献 32

第二章 电力环境监测 33

第一节 水和废水监测 33

一、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33

三、pH值的测定 36

二、水温的测定 36

四、悬浮物的测定 37

五、溶解氧的测定 38

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38

七、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40

八、硫化物的测定 42

九、氟化物的测定 44

十、砷的测定 47

十一、汞的测定 48

十二、六价铬的测定 51

十三、镉、铜、铅、锌的测定 53

十四、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55

十五、挥发酚的测定 58

十六、氨氮的测定 60

十七、总磷的测定 62

第二节 空气和废气监测 63

一、空气监测的布点方法 63

二、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64

三、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66

四、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69

五、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72

六、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72

七、污染源监测采样布点 74

八、烟气采样方法 76

九、颗粒物采样方法 81

十、排放浓度、排放量的计算 87

十一、烟气温度的测定 88

十二、烟气含湿量的测定 88

十三、烟气压力的测定 91

十四、烟气流速的测定 93

十五、烟气流量的测定 94

十六、烟气成分的测定 94

十七、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95

十八、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98

十九、烟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101

一、噪声测量仪器 102

第三节 噪声监测 102

二、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103

三、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三章 电力环境影响评价 106

第一节 概述 106

一、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 106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07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108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08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08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08

一、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109

三、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109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09

二、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110

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1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12

一、环境质量标准 112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

三、污染源评价标准 120

第五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21

一、评价级别和范围的确定 121

二、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121

三、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 123

四、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124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有关参数的确定 127

第六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 129

一、评价等级、范围和参数的确定 129

二、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31

三、水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131

四、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模型 132

五、河流水质模型的参数估算 137

第七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40

一、环境影响识别与监测调查 140

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41

二、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程序 142

三、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142

第八节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42

一、噪声评价等级划分 142

四、噪声影响预测 143

第九节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144

一、大纲及报告书编制依据 144

二、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146

三、环境特征及环境保护目标 148

四、评价原则和评价指导思想 148

五、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和评价 148

六、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149

七、水土保持 149

十一、公众参与调查 150

十二、环境保护措施论证 150

八、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50

十、灰渣综合利用 150

九、清洁生产分析 150

十三、结论 151

参考文献 151

第四章 电力环境管理与法规 152

第一节 电力环境管理概述 152

一、电力工业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152

二、电力环境管理体制 152

三、电力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 152

四、电力环境管理机构与职能 152

五、电力环境管理制度 153

六、电力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 155

第二节 电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155

一、筹划立项阶段环境管理 155

二、设计阶段环境管理 156

三、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 157

四、竣工验收和生产准备阶段环境管理 157

第三节 电力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158

一、企业环境管理基本原则 158

二、企业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 158

三、环境保护计划管理 159

四、环境质量管理 159

五、环境技术管理 160

六、环境监测管理 161

七、环保设备的管理 162

八、排污收费管理 162

九、环境统计管理 164

十、环境指标考核 164

十一、环境宣传和教育培训 165

第四节 电力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167

一、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167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模式 167

三、建立电力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步骤 168

四、前期准备工作 168

五、初始评审 169

六、环境管理体系设计 173

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75

八、环境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179

九、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180

十、管理评审 181

十一、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 182

第五节 电力环境管理法律与法规 183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83

二、电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 183

三、与电力行业相关的其他法律 187

四、与电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规章、条例及管理办法 187

第六节 电力环境管理完善和发展 189

一、电力环境管理体制调整与完善 189

二、电力环境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完善与发展 190

三、先进管理机制的引入 191

参考文献 194

第五章 火电厂除尘技术 196

第一节 粉尘的性质 196

一、粉尘颗粒的形状表征 196

二、粉尘的粒径 197

三、粉尘的分散度 197

四、粉尘的密度 197

五、粉尘的安息角 197

六、粉尘的磨损性 198

七、粉尘的黏附性 198

九、粉尘的比电阻 199

八、粉尘的荷电性质 199

十、粉尘的成分 200

十一、粉尘的浸润性 200

十二、粉尘的爆炸性 200

十三、粉尘的放射性 201

第二节 除尘器分类和性能指标 201

一、悬浮尘粒的分离和捕集 201

二、除尘器的组成和分类 201

三、除尘器的性能指标 201

四、处理气体的流量 202

五、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202

一、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03

第三节 机械除尘技术 203

六、除尘效率 203

二、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204

三、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204

四、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尺寸 205

五、旋风除尘器的分类 205

六、旋风除尘器的选型 205

七、旋风除尘器设计实例 207

八、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维护 207

第四节 电除尘技术 209

一、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09

二、电除尘器的分类 209

三、电除尘器的基本参数 210

四、电除尘器的本体结构 212

五、电除尘器的供电控制 217

六、电除尘器的运行维护 222

第五节 袋式除尘技术 227

一、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机理 227

二、袋式除尘器的性能 227

三、袋式除尘器分类 229

四、滤料的性能及种类 230

五、袋式除尘器的结构 231

六、袋式除尘器的运行维护 233

第六节 湿式除尘技术 234

一、湿式除尘机理 234

二、湿式除尘器分类 234

三、湿式除尘器的结构 234

四、消除烟气带水的措施 240

五、湿式除尘器的运行维护 241

参考文献 241

第六章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243

第一节 气态污染物控制原理 243

一、控制原理 243

二、硫氮氧化物的控制途径 253

第二节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256

一、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 256

二、氨法脱硫技术 269

三、海水烟气脱硫技术 270

四、其他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272

一、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 274

第三节 干法烟气脱硫 274

二、LIFAC脱硫技术 275

三、喷雾干燥脱硫技术 276

四、CDSI脱硫技术 278

五、其他干法脱硫技术 279

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 280

一、催化还原技术 280

二、非催化还原技术 283

三、其他烟气脱硝技术 285

参考文献 287

第一节 废水概论 288

一、废水的相关术语 288

第七章 火电厂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288

二、废水的处理 290

三、废水再生和工业水的回用 290

第二节 火力发电厂废水及其水质特性 292

一、经常性废水 292

二、非经常性废水 294

第三节 火电厂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295

一、物理处理技术及设备 295

二、化学处理技术及设备 306

三、生物处理技术 309

四、膜分离技术及设备 320

五、其他处理技术及设备 330

第四节 火电厂主要废水的处理及回用 336

一、冷却排污水的处理 337

二、化学酸碱废水的处理 338

三、冲灰废水的处理 342

四、烟气脱硫废水的处理 344

五、生活污水的处理 347

六、煤场废水、冲渣水、车间冲洗水的处理 348

七、含油废水的处理 349

八、锅炉清洗废液的处理 351

九、锅炉排污水的处理 351

十、火电厂废水的集中处理与回用 351

参考文献 358

一、我国火电厂灰渣排放现状 359

第八章 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技术 359

第一节 概述 359

二、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360

三、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概况 362

第二节 火电厂灰渣形成、分类及基本特性 365

一、火电厂灰渣形成 365

二、粉煤灰、炉渣的收集和输送 366

三、火电厂灰渣分类 368

四、粉煤灰的品质参数 369

五、火电厂灰渣的基本性能 370

六、火电厂灰渣的环境污染 376

一、灰渣减量化控制技术 378

第三节 火电厂灰渣环境污染的控制技术 378

二、灰渣资源化控制技术 379

三、灰渣填埋控制技术 379

四、防渗技术 380

五、燃煤发电厂灰渣完全资源化清洁生产 381

第四节 火电厂灰渣的综合利用 381

一、粉煤灰综合利用 381

二、炉渣的综合利用 390

三、脱硫灰渣综合利用 391

四、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展望 395

第五节 火电厂灰渣利用控制标准规范 395

一、灰渣标准的功能 395

二、国外粉煤灰标准 396

三、中国粉煤灰标准 398

参考文献 401

第九章 火电厂输灰技术 402

第一节 负压气力输灰系统 402

一、系统简介 402

二、负压气力输灰系统的供料器 404

第二节 正压气力输灰系统 408

一、大仓泵系统简介 408

二、旋转卸料阀 410

三、仓泵 412

四、干灰集中设备 415

五、空气压缩机 418

二、气锁阀 420

第三节 微正压(气锁阀)气力输灰系统 420

一、系统简介 420

第四节 空气斜槽—气力提升泵输送系统 422

第五节 高浓度气力输灰技术 423

一、紊流双套管气力输灰系统 423

二、小仓泵气力输灰系统 423

三、AV泵 425

四、脉冲栓流气力输灰技术 426

第六节 灰库 428

一、灰库的类型与结构 428

三、平底和锥底灰库的设计 430

二、灰库有效容积的计算 430

第七节 水力输灰技术 431

一、水力输灰系统 431

二、水力输灰系统的主要设备 432

参考文献 437

第十章 火电厂噪声控制技术 438

第一节 噪声控制基础知识 438

一、噪声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438

二、噪声的物理参量 439

三、噪声的传播特性 443

四、噪声的衰减特性 444

五、噪声控制概论 447

一、室内声学 448

第二节 吸声技术 448

二、吸声原理 450

三、吸声材料 451

四、吸声结构 455

五、吸声减噪的设计计算 457

第三节 隔声技术 458

一、构件隔声性能的评价方法 458

二、构件的隔声性能 459

三、隔声罩 463

四、隔声间 463

五、隔声屏 467

二、消声器的性能 469

第四节 消声技术 469

一、消声器的类型 469

三、阻性消声器 471

四、抗性消声器 473

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475

六、微穿孔板消声器 475

七、放空排气消声器 476

第五节 隔振与减振阻尼技术 477

一、隔振技术 477

二、减振阻尼技术 482

参考文献 483

第一节 电磁辐射污染源 484

一、电磁辐射污染源的分类 484

第十一章 电磁污染与核污染防治技术 484

二、电磁辐射体的分类 485

三、电磁辐射的产生与传播 485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486

五、电力系统的电磁场污染 486

第二节 工频电磁场 487

一、工频电场 487

二、工频磁场 488

三、工频电磁场电磁辐射标准 490

四、工频电磁场电磁辐射监测 491

四、距离防护 496

七、区域控制与绿化 496

六、个体防护 496

五、合理设计、匹配输出 496

一、电磁屏蔽 496

三、隔离与滤波防护 496

二、吸收防护 496

第三节 电磁污染的防护对策及建议 496

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497

第四节 电力系统输变电环节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497

一、输变电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 497

二、目前国家对输变电工程的环境保护要求 497

三、主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497

一、河北省承德地区110kV输变电工程 498

第五节 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污染影响及防治实例 498

四、目前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498

二、南昌地区迎西Ⅰ、Ⅱ110kV电缆线路 500

第六节 核电站概论 501

一、核物理基本知识 501

二、核电站工作原理和分类 502

三、核电站的放射性废液排放标准 503

第七节 核电站放射性水的形成及分类 504

一、冷却剂放射性污染的原因 504

二、核电站放射性废水的形成和分类 505

第八节 放射性水的净化处理工艺 506

一、化学沉淀处理 506

二、过滤处理 509

三、离子交换处理 510

四、蒸发处理 513

五、膜分离处理技术 514

第九节 放射性水处理系统 518

一、冷却剂循环净化系统 518

二、反应堆排水处理复用系统(硼回收系统) 520

三、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和燃料贮存池水净化系统 523

四、放射性浓集物的固化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 525

第十节 核电站大气污染的控制 527

一、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源及其性质 527

二、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527

三、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控制 528

参考文献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