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报告 2
第一章 发展概况 2
一、中国旅游业的世界地位 2
(一)出境游客量、消费稳居世界第一 2
(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跃居全球第三 5
(三)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之首 10
(四)中国旅游竞争力跨越式快速提升 11
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 12
(一)三大市场仍呈“两增、一减”格局,空间分布较一致 12
(二)酒店、旅行社等传统行业发展受困,并购重组活跃 13
(三)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15
(四)旅游业发展备受国家关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5
(五)全国的游客满意度整体“一般”,东部略胜一筹 16
(六)在线旅游发展持续升温,助推传统旅游业的转型 17
三、中国旅游业的热点事件 19
(一)“互联网+旅游”助力旅游业转型升级 19
(二)“厕所革命”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
(三)“一带一路”开启区域旅游合作新篇章 20
(四)“假日办撤销”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 20
(五)“新型城镇化”带来旅游业发展新机遇 21
(六)“追星改摘星”引星级酒店改走平民路线 21
(七)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发布 22
(八)“旅游专项整治”促旅游市场环境优化 22
(九)“导游骂游客”凸显旅游乱象亟待整治 23
(十)“游客黑名单”制威慑旅游不文明行为 23
第二章 产业分析 25
一、住宿接待业 25
(一)发展现状 25
(二)特征分析 54
(三)问题剖析 57
二、旅游景区(点) 59
(一)发展现状 59
(二)特征分析 75
(三)问题剖析 77
三、旅行社业 78
(一)发展现状 78
(二)特征分析 107
(三)问题剖析 109
四、在线旅游业 111
(一)发展现状 111
(二)发展特征 122
(三)问题剖析 124
第三章 发展评价 133
一、指标体系 133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33
(二)指标体系的参考借鉴 135
(三)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141
二、评价方法 146
(一)数据获取 146
(二)评价方法 146
三、评价结果 148
(一)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 148
(二)副省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 163
第四章 发展对策 170
一、宏观调控策略 170
(一)继续发挥旅游业“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170
(二)大力发展跨国旅游,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172
(三)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174
(四)推动旅游业绿色化,发挥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175
二、部门管理策略 177
(一)健全旅游安全保障及应急机制 177
(二)实施“互联网+旅游业”战略 178
(三)提升旅游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180
(四)打造“一带一路”跨国旅游品牌 181
(五)加快构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 182
三、行业经营策略 183
(一)住宿接待业 183
(二)旅游景区(点) 186
(三)旅行社业 188
(四)在线旅游业 190
第二篇 专题报告 194
专题一 文明旅游问题——基于网络媒体信息的研究 194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 194
(一)研究背景 194
(二)研究目的 195
(三)研究方法 195
二、舆论分析:各媒体如何报道文明旅游问题 195
(一)政府部门官网:对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倡导性宣传 195
(二)主要网络媒体:对文明旅游问题进行多维度透视 201
(三)网络社交媒体:对文明旅游报道或赞或弹 205
三、舆论透视:为什么会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 210
(一)不文明旅游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挑战 210
(二)我国旅游活动中不文明现象的成因分析 212
四、舆论调控:如何从不文明走向文明 214
专题二 湖北省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调查 224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224
(一)调查背景 224
(二)调查目的 227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227
(一)调查设计 227
(二)调查实施 228
三、湖北省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总体特征 229
(一)旅游影响感知的总体特征 229
(二)旅游发展态度的总体特征 232
四、湖北省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群体差异 233
(一)旅游影响感知的群体差异 233
(二)旅游发展态度的群体差异 237
五、湖北省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地市州差异 240
(一)旅游影响感知的地市州差异 241
(二)旅游发展态度的地市州差异 244
附录 250
附录一 省域旅游竞争力分指标的评价结果 250
附录二 省域旅游竞争力分省域的评价结果 272
附录三 副省级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指标的评价结果 319
附录四 副省级城市旅游竞争力分城市的评价结果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