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恩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9104335
  • 页数:2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8章。在总论之后介绍寄生虫与消化道、肝及胆管、血液与淋巴系统、呼吸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各种寄生虫,阐述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流行及简单防治知识。第7章介绍寄生虫的常用诊断技术,阐述寄生虫抗原的特点、类型、制备与纯化,寄生虫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第8章介绍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的危害 1

一、寄生现象 1

第1章 总论 1

二、寄生虫的危害 2

第二节 寄生虫和宿主的种类 3

一、寄生虫的类别 3

二、宿主的类别 3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4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4

第四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 5

一、寄生虫生活史及其类别 5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5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5

二、寄生虫的分类及命名 7

第五节 寄生虫形态及生活史特点 7

一、蠕虫 7

二、原虫 14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 16

二、寄生虫抗原 17

一、免疫类型 17

四、免疫逃避 18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18

五、免疫致病 19

第七节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19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19

二、多寄生现象 20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20

第八节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20

二、免疫学诊断 21

一、病原学诊断 21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 22

第九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2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22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24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24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25

第2章 消化道寄生虫 26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 26

一、形态 27

二、生活史 28

三、致病 29

四、诊断 29

五、流行与防治 30

第二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0

一、形态 31

二、生活史 32

三、致病 34

四、诊断 35

一、形态 36

五、流行与防治 36

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 36

二、生活史 37

三、致病 38

四、诊断 38

五、流行与防治 39

第四节 毛首鞭形线虫 39

一、形态 39

五、流行与防治 40

四、诊断 40

二、生活史 40

三、致病 40

第五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线虫 41

一、粪类圆线虫 41

二、东方毛圆线虫 43

第六节 布氏姜片吸虫 44

一、形态 44

二、生活史 44

四、诊断 45

三、致病 45

五、流行与防治 46

第七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吸虫 46

一、异形吸虫 46

二、棘口吸虫 48

第八节 带绦虫 49

一、链状带绦虫 49

二、肥胖带绦虫 52

三、亚洲带绦虫 53

一、微小膜壳绦虫 54

第九节 膜壳绦虫 54

二、缩小膜壳绦虫 56

第十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绦虫 57

一、阔节裂头绦虫 57

二、犬复孔绦虫 58

第十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59

一、形态 60

二、生活史 60

三、致病 61

四、诊断 62

五、流行与防治 63

第十二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63

一、形态 63

二、生活史 64

三、致病 64

一、形态 65

第十三节 隐孢子虫 65

二、生活史 65

四、诊断 65

五、流行与防治 65

三、致病 66

四、诊断 66

五、流行与防治 66

第十四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原虫 66

一、结肠小袋纤毛虫 66

二、人芽囊原虫 68

三、齿龈内阿米巴 69

第十五节 常用消化道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70

三、定量透明法 72

一、粪便直接涂片法 72

二、厚涂片透明法 72

四、饱和盐水浮聚法 73

五、自然沉淀法 74

六、钩蚴培养法 75

七、肛门拭子法 75

八、肛周蛲虫成虫检查 76

九、粪便虫体检查法 76

十、铁苏木素染色法 76

十一、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 77

十二、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 78

第3章 肝及胆管寄生虫 80

第一节 肝毛细线虫 80

一、形态 80

二、生活史 80

三、致病 82

四、诊断 82

五、流行与防治 82

二、生活史 83

一、形态 83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83

三、致病 84

四、诊断 85

五、流行与防治 85

第三节 肝片形吸虫 86

一、形态 86

二、生活史 86

五、流行与防治 87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 87

四、诊断 87

三、致病 87

一、形态 88

二、生活史 89

三、致病 89

四、诊断 90

五、流行与防治 91

第五节 多房棘球绦虫 91

四、流行与防治 92

三、诊断 92

二、致病 92

一、形态和生活史 92

第六节 肝与胆管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 93

一、醋酸乙醚改良法 93

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93

三、肝组织活检(肝脏穿刺) 94

第4章 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虫 95

第一节 丝虫 95

一、形态 96

二、生活史 97

三、致病 98

五、流行 100

四、诊断 100

六、治疗与预防 101

第二节 日本裂体吸虫 101

一、形态 101

二、生活史 102

三、免疫 104

四、致病 105

五、诊断 106

六、流行 107

七、防治 108

第三节 疟原虫 108

一、形态 108

二、生活史 109

三、致病 111

四、免疫 112

五、诊断 112

六、流行与防治 113

一、形态 114

第四节 利什曼原虫 114

二、生活史 115

三、致病 116

四、诊断 117

五、流行与防治 117

第五节 其他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原虫 118

一、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 119

二、枯氏锥虫 121

三、巴贝虫 122

一、血膜染色法 124

第六节 常用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124

二、微丝蚴白天诱出检查法 126

三、体液内微丝蚴检查法 126

四、离心沉淀浓集法 127

五、溶血浓集法 127

六、尼龙袋集卵法 127

七、毛蚴孵化法 127

八、直肠活组织检查法 128

九、穿刺涂片染色法 128

十一、动物接种法 129

十、原虫培养法 129

第5章 呼吸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 130

第一节 并殖吸虫 130

一、卫氏并殖吸虫 130

二、斯氏狸殖吸虫 134

第二节 肺孢子虫 135

一、形态 135

二、生活史 136

三、致病 136

四、诊断 138

五、流行与防治 139

第三节 粉螨 140

一、形态 140

二、生活史 140

三、致病 141

四、诊断 141

五、流行与防治 142

第四节 广州管圆线虫 142

一、形态 142

三、致病 143

二、生活史 143

五、流行与防治 144

四、诊断 144

第五节 呼吸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的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 145

一、痰液检查 145

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45

三、脑脊液检查 145

第一节 旋毛形线虫 146

一、形态 146

第6章 皮肤及组织脏器寄生虫 146

二、生活史 147

三、致病 147

四、诊断 148

五、流行与防治 148

第二节 美丽筒线虫 149

一、形态 149

二、生活史 149

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 150

五、流行与防治 150

一、形态 150

四、诊断 150

三、致病 150

二、生活史 151

三、致病 152

四、诊断 153

五、流行与防治 153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 153

一、形态 153

二、生活史 154

三、致病 155

四、诊断 156

五、流行与防治 157

第五节 疥螨 158

一、形态 158

二、生活史与生态 159

三、致病 159

二、生活史与生态 160

第六节 蠕形螨 160

一、形态 160

五、流行与防治 160

四、诊断 160

三、致病 161

四、诊断 161

五、流行与防治 161

第七节 蝇蛆 162

一、形态 162

二、生活史与生态 162

五、流行与防治 164

四、诊断 164

三、致病 164

第八节 虱 165

一、形态 165

二、生活史与生态 166

三、致病 166

四、诊断 167

五、流行与防治 167

第九节 结膜吸吮线虫 167

一、形态 167

三、致病与诊断 168

四、流行与防治 168

二、生活史 168

第十节 阴道毛滴虫 169

一、形态 169

二、生活史 169

三、致病 169

四、诊断 170

五、流行与防治 170

第十一节 皮肤及组织脏器寄生虫病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 170

一、排泄物与分泌物检查 170

三、人工培养与动物接种 171

二、活组织检查 171

第7章 寄生虫病常用诊断技术 173

第一节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及类型 173

一、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173

二、寄生虫抗原的类型 173

第二节 寄生虫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174

一、抗原的制备 174

二、抗原的纯化 176

一、皮内试验 180

二、染色试验 180

第三节 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 180

三、环卵沉淀试验 181

四、尾蚴膜反应 182

五、间接血凝试验 183

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183

七、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184

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84

九、斑点ELISA 186

十、免疫酶染色试验 187

十一、免疫印迹试验 188

十二、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189

第四节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90

一、DNA探针技术 190

二、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技术 191

附录A 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192

一、原虫和虫卵的采集和保存 192

二、蠕虫虫体的采集和保存 192

三、常用的固定液和保存液 193

附录B 人体主要寄生的虫卵和四种人体疟原虫形态 195

参考文献 197

索引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