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行政强制、行政执行与行政法实务 3
第一部分 行政强制与行政执行法研究——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主题 3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4
(一)行政执行的概念 4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7
(三)行政强制行为的概念 10
(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12
(五)扶助性行政强制 14
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19
(一)行政本位模式 20
(二)司法本位模式 22
(三)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23
(四)模式选择与强制执行权配置 37
三、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 46
(一)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必要性 46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 49
(三)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范围 52
(四)行政主体之间执行权限的划分 56
(五)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规则 60
(六)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救济 65
四、即时强制 67
(一)即时强制的概念 67
(二)即时强制的性质 72
(三)即时强制的条件 75
(四)即时强制的方法 79
(五)即时强制的救济 82
五、非诉行政执行 84
(一)非诉行政执行的产生与发展 84
(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成因 87
(三)非诉行政执行的性质 90
(四)法院对行政执行依据的审查 93
(五)完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思路 96
(六)完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 99
六、行政强制中的和解 101
(一)问题的提出 101
(二)行政强制中和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02
(三)行政强制中和解的几个阶段 106
(四)对行政强制中和解的控制 107
第二部分 行政法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探讨的其他问题 109
一、行政行为的更正 109
(一)对“行政行为更正”的界定 110
(二)行政行为的更正对象 111
(三)行政行为更正的原则和机关 114
(四)行政行为的更正方法和方式 117
(五)行政行为更正的效力 120
二、关于工伤认定行为的可诉性 121
三、利害关系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123
(一)传统理论、司法实践及其缺陷 124
(二)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的根据 125
(三)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的条件 130
(四)利害关系人诉讼的常见形态 137
(五)利害关系人与行政诉讼第三人 144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中的问题 145
(一)行政复议范围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146
(二)复议当事人资格与诉讼当事人资格的认定 148
(三)行政复议审查与行政诉讼审查的范围 149
(四)复议与诉讼的审查依据和法律适用 151
(五)行政复议终局裁决与司法终审 153
五、规章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 155
(一)规章规定的行政主体规范的适用 155
(二)规章规定的行政行为内容规范的适用 159
(三)规章规定的行政程序规范的适用 161
(一)法定程序的界定 164
六、行政程序的司法审查 164
(二)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的主要内容 166
第二编 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1年年会主题 173
第一部分 依法行政的宏观问题 173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问题 173
(一)依法行政的涵义 173
(二)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原则 177
(三)依法行政的成就 178
二、依法行政的宪政基础 179
(一)作为依法行政制度前提的民主 180
(二)作为依法行政机制保障的法治 182
(三)作为依法行政价值追求的人权 185
三、行政法的发展走向 187
(一)行政“疆域”的变迁 187
(二)行政权行使主体的变迁 191
(三)行政法原则的变迁 194
(四)行政目标和手段的变迁 199
(五)行政控权机制的变迁 202
四、依法行政的范式转换 206
(一)计划帝国之下行政权与法的关系 207
(二)法治国家之下行政与法的关系 209
五、依法行政与中国人文基础 212
(一)中国人文基础与依法行政理念的冲突 213
(二)人文缺陷的克服与依法行政观念的树立 215
六、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7
(一)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 217
(二)我国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20
(三)行政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222
(四)改善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建议 223
七、依法行政与行政法立法 225
(一)行政法立法的宗旨 225
(二)行政法立法与行政法治原则 226
(三)行政法立法的原则 228
(四)立法决定权与行政决策权 229
(五)立法民主与立法平等 232
八、依法行政的依据 235
(一)依法行政依据的种类 235
(二)“法律优先”的障碍 236
(三)法律作为排他依据的事项 238
九、依法行政与行政组织 240
(一)行政主体资格与自费行政单位 240
(二)职权法定与权限冲突 241
(三)部门利益化与执法扭曲 244
(四)双重领导与地方保护 246
(五)首长负责制与领导干预 247
(六)现行干部制度的缺陷 248
(一)立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49
十、依法行政的问题及对策 249
(二)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51
(三)行政本位主义及对策 257
(四)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9
(五)法律责任追究中的问题及对策 260
十一、宪法的适用 263
(一)理论界对《批复》的评价 264
(二)宪法的直接可适用性 266
(三)宪法私法化的危险 268
第二部分 依法行政的中观问题 276
一、依法行政与行政审批 276
(一)行政审批的涵义与特征 276
(二)行政审批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278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81
(四)立法设定行政审批的有关问题 286
(一)行政计划的定义 291
二、依法行政与行政计划 291
(二)行政计划的特征 293
(三)行政计划的分类 294
(四)行政计划的功能 296
(五)有关行政计划的其他问题 298
三、依法行政与行政指导 303
(一)行政指导行为的合法性 304
(二)行政指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307
(三)行政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313
(四)行政指导法治化的措施 315
(五)行政指导行为的可诉性 320
(六)行政指导引起诉讼的有关问题 324
四、行政事实行为 326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326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333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334
(一)无权限行政活动的涵义 336
五、无权限行政活动 336
(二)无权限行政活动的分类和形式 342
(三)无权限行政活动的救济 344
六、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 346
(一)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的基本观念 346
(二)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的关系 349
第三部分 依法行政的微观问题 353
一、地方立法中的“变通规定” 353
(一)变通规定的产生背景 353
(二)变通规定的种类 355
(三)变通规定与其他规定的关系 356
(四)变通规定的权限范围 357
(五)变通规定的适用 362
二、行政补偿的范围 363
(一)行政补偿的行为范围 363
(二)行政补偿的事项范围 365
(三)行政补偿的权益范围 366
三、一事不再罚原则 367
(一)“一事”的界定 368
(二)一事不再罚的理由和例外 372
(三)一事不再罚的运作机理 375
四、行政执法责任制 382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理论基点 382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85
五、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 391
(一)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演进 391
(二)现行审查方式的缺陷 393
(三)完善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建议 397
六、自然资源权属争议引起的行政复议 400
(一)自然资源权属争议的成因 400
(二)自然资源问题给行政复议带来的挑战 401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402
七、行政裁决的法律救济 406
(一)行政裁决法律救济的制约因素 406
(二)行政裁决的救济模式 408
八、国家赔偿制度保障的“合法权益” 412
(一)法律规范之间的内在冲突 412
(二)判令重作行政行为的误区 414
(三)程序违法的侵权责任 415
(四)合法权利推定 416
九、行政诉讼被告胜诉的条件 419
(一)行政行为符合法定权限 419
(二)行政行为具有事实根据 421
(三)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422
(四)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正确 422
(五)行政行为符合公正原则要求 423
(一)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可行性分析 427
第三编 行政程序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主题 427
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问题 427
(二)行政程序法治化的功能 432
(三)行政程序立法的目标与模式 433
(四)行政程序法公法属性的弱化 435
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437
(一)行政程序公正原则 438
(二)行政程序效率原则 442
(三)行政程序公开原则 444
(四)诚信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447
(五)相对人参与原则 452
三、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几个基本关系 452
(一)程序规范与实体规范的关系 452
(二)行政程序法典与单行法的关系 456
(三)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的关系 459
(四)内部程序与外部程序的关系 461
(五)法定程序与正当程序的关系 462
四、行政程序法的适用范围 462
(一)确定行政程序法适用范围的因素 462
(二)行政程序法适用的主体 465
(三)行政程序法适用的行为 467
(四)行政司法行为程序 469
(五)行政协助行为程序 470
五、行政程序中相对人的权利 472
(一)行政程序申请人的知情权 472
(二)行政相对人聘请律师的权利 473
(三)当事人获取证据收据的权利 473
(四)要求复制证据材料的权利 474
(五)要求行政主体表明态度的权利 474
六、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划分 475
(一)划分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标准 475
(二)我国现行听证会制度的类属 477
七、公听代表人制度 479
(一)建立公听代表人制度的必要性 479
(二)建立公听代表人制度的因素 481
(三)建立公听代表人制度的设想 483
八、行政证据制度 487
(一)行政证据的定义和种类 488
(二)行政程序中的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 490
(三)行政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 493
(四)行政程序中的证明标准 495
九、穷尽行政程序原则 496
(一)穷尽行政程序原则的涵义 496
(二)穷尽行政程序原则的作用 497
(三)穷尽行政程序原则存在的问题 498
十、行政规范制定程序 500
(四)确立穷尽行政程序原则的建议 500
(一)行政规范的名称和形式 501
(二)行政规范的种类 504
(三)制定行政规范的具体程序 507
(四)对行政规范的监督与救济 510
(五)有关行政规范的法条设计 511
十一、行政指导程序 517
(一)国外行政指导程序的基本内容 517
(二)行政指导程序的问题分析 519
(三)完善的行政指导程序的设想 520
十二、行政程序违法及其责任 521
(一)确定行政程序违法的根据 521
(二)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根据 525
(三)行政程序违法的责任主体 526
(四)行政程序违法的责任形式与适用条件 528
后记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