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玻璃器皿的发展史 1
1.1.1 天然玻璃和玻璃的发现 1
1.1.2 国外玻璃的发展 1
1.1.3 中国玻璃的发展 2
1.2 玻璃器皿的分类 6
1.2.1 按用途分类 6
1.2.3 按制造方法分类 7
1.2.2 按功能分类 7
1.3 玻璃器皿的未来 8
1.3.1 绿色器皿玻璃组成 8
1.3.2 器皿玻璃原料 8
1.3.3 器皿玻璃熔化 9
1.3.4 玻璃器皿造型 9
1.3.5 器皿玻璃生产设备 9
1.3.6 生产技术管理 9
2.1.2 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10
2.1.1 透明及各向同性 10
2.1 玻璃态的特性 10
第2章 器皿玻璃的性能 10
2.1.3 玻璃的亚稳性 11
2.1.4 玻璃变化的可逆性 11
2.1.5 玻璃的可变性 11
2.2 器皿玻璃的性能 12
2.2.1 热膨胀系数 12
2.2.2 热稳定性能 17
2.2.3 折射率和透光率 19
2.2.4 玻璃机械强度的基本概念 24
2.2.5 化学稳定性 25
2.2.6 玻璃的析晶 29
2.2.7 黏度-温度特性(料性) 31
第3章 器皿玻璃的原料 33
3.1 器皿玻璃的主要原料 33
3.1.1 引入二氧化硅的原料 33
3.1.2 引入氧化铝的原料 35
3.1.3 引入氧化硼的原料 36
3.1.4 引入氧化钠的原料 38
3.1.5 引入氧化钾的原料 39
3.1.6 引入氧化钙的原料 39
3.1.7 引入氧化镁的原料 40
3.1.8 引入氧化钡的原料 41
3.1.9 引入氧化锌的原料 41
3.1.10 引入氧化铅的原料 42
3.2 器皿玻璃的辅助原料 43
3.2.1 着色剂原料 43
3.2.2 澄清剂原料 49
3.2.3 脱色剂原料 51
3.2.4 乳浊剂原料 52
3.2.5 助熔剂原料 53
3.2.6 氧化与还原剂原料 54
3.2.7 碎玻璃 54
4.1.2 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程序 56
4.1.1 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原则 56
第4章 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56
4.1 器皿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 56
4.2 普通无色明料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58
4.2.1 坩埚窑人工吹制成形玻璃的化学组成 58
4.2.2 池窑玻璃的化学组成 59
4.3 普通颜色玻璃的化学组成 61
4.3.1 钴蓝玻璃化学组成 62
4.3.2 铜蓝色玻璃化学组成 63
4.3.4 锰红色玻璃化学组成 64
4.3.3 铬绿色玻璃化学组成 64
4.3.5 氧化镍灰色玻璃化学组成 65
4.3.6 混合着色剂着色玻璃 66
4.4 稀土氧化物着色玻璃 68
4.5 红黄玻璃化学组成 69
4.5.1 硒红玻璃 69
4.5.2 硒镉红玻璃 70
4.5.3 硒镉黄玻璃 71
4.5.4 铜红玻璃 72
4.5.5 锑红玻璃 73
4.6 硫碳着色玻璃化学组成 74
4.7 乳浊玻璃的化学组成 75
4.7.1 白色乳浊玻璃 75
4.7.2 颜色乳浊玻璃 78
4.8 套料玻璃器皿的化学组成 78
4.9 晶质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79
4.9.1 铅晶质玻璃化学组成 80
4.9.2 无铅晶质玻璃的化学组成 81
4.10 耐热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84
4.11 特殊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85
第5章 器皿玻璃配方与性能计算 87
5.1 玻璃配方的计算与设计 87
5.1.1 根据确定的玻璃化学组成计算配方 88
5.1.2 以100份重石英砂为基础时的配方计算 92
5.1.3 根据给定的玻璃配方计算玻璃的化学组成 93
5.1.4 根据给定的摩尔分数计算质量分数 95
5.2.1 玻璃热膨胀系数的计算 97
5.2 玻璃性能计算 97
5.2.2 玻璃密度的计算 101
5.2.3 玻璃抗张强度和耐压强度的计算 102
5.2.4 玻璃硬度的计算 103
5.2.5 玻璃比热容的计算 104
5.2.6 玻璃黏度的计算 105
5.2.7 玻璃熔化温度的计算 106
第6章 器皿玻璃的配料 108
6.1 玻璃器皿生产工艺 108
6.2 配合料制备工艺 108
6.2.1 排仓配料工艺 109
6.2.2 群仓配料工艺 109
6.2.3 双排仓配料工艺 110
6.2.4 半机械配料工艺 111
6.2.5 手工配料工艺 111
6.3 配合料的称量 113
6.4 配合料的混合 114
6.5.1 配合料的成球原理 115
6.5 配合料的粒化 115
6.5.2 影响球粒产量和质量的工艺因素 116
6.6 配合料的输送与贮存 117
6.7 原料的管理 117
6.8 配合料的质量要求与控制 118
6.8.1 配合料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118
6.8.2 配合料的水分 118
6.8.3 配合料的气体率 119
6.8.4 配合料的均匀度 119
6.8.5 配合料分层控制 119
6.9 配合料的质量检验 121
6.9.1 化学分析检验 121
6.9.2 配合料均匀度检验 121
6.9.3 配合料水分检验 122
6.10 配合料均匀度测定 122
6.12 配料设备 123
6.12.1 混料设备 123
6.11 配合料的除铁 123
6.12.2 称量设备 127
6.13 器皿玻璃原料采购与技术要求 130
6.14 常用玻璃原料简易鉴别 133
第7章 器皿玻璃的熔制 140
7.1 玻璃的熔制过程 140
7.1.1 硅酸盐形成阶段 140
7.1.2 玻璃的形成阶段 142
7.1.3 玻璃液的澄清阶段 144
7.1.4 玻璃液的均化阶段 145
7.1.5 玻璃液的冷却阶段 146
7.1.6 影响玻璃熔化的因素 147
7.2 玻璃熔炉概况 147
7.2.1 坩埚炉 148
7.2.2 池炉 155
7.2.3 电熔炉 165
7.3 硒硫化镉玻璃的生产 173
7.3.1 着色机理 173
7.3.2 基础玻璃组成 174
7.3.3 原料的选择与配料 176
7.3.4 熔制工艺 177
7.3.5 生产问题分析 178
7.4 乳浊玻璃的生产 179
7.4.1 乳浊玻璃的分类 179
7.4.2 乳浊玻璃形成的机理 179
7.4.3 乳浊玻璃的生产工艺特点 180
7.5 硫碳着色玻璃的生产 182
7.6 铅晶质玻璃的熔制 183
第8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成形 185
8.1 玻璃成形的理论基础 185
8.1.1 玻璃黏度对成形的作用 185
8.1.2 玻璃表面张力对成形的作用 186
8.1.3 相关性质对成形的影响 187
8.1.4 玻璃的成形制度 188
8.2 玻璃器皿的成形方法 189
8.2.1 人工吹制成形 189
8.2.3 艺术玻璃的成形方法简介 192
8.2.2 自由成形 192
8.2.4 离心浇注法成形 194
8.2.5 压制法成形 194
8.2.6 压吹法成形 195
8.2.7 机械吹制成形 196
8.2.8 高脚酒杯的成形 198
8.3 玻璃成形模具 200
8.3.1 玻璃模具分类 200
8.3.2 模具材料要求 201
8.3.3 模具材料种类 202
8.3.4 模具的检查 203
第9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应力与退火 204
9.1 玻璃制品中的应力 204
9.1.1 玻璃中的热应力 204
9.1.2 玻璃中的结构应力 205
9.1.3 玻璃中的机械应力 206
9.2 玻璃制品中应力的检查 206
9.2.1 应力测量原理与计算 206
9.2.2 应力的测量与设备 207
9.3 玻璃器皿的退火 209
9.3.1 玻璃的退火温度 209
9.3.2 玻璃器皿制品退火过程 210
9.3.3 玻璃制品退火曲线的计算 211
9.3.4 制品退火的有关问题 212
9.3.5 玻璃制品退火炉 212
9.3.6 退火炉的发展方向 215
9.4.1 玻璃制品的破裂机理 216
9.4 玻璃器皿制品的破裂 216
9.4.2 套料制品的破裂 217
9.4.3 套料制品的应力检查 219
9.4.4 制品破裂原因分析与判断 219
第10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加工 224
10.1 玻璃器皿制品的爆口 224
10.2 玻璃器皿制品的磨口 226
10.3 玻璃器皿制品的抛光 228
10.3.1 机械抛光 228
10.3.2 化学抛光 229
10.4 玻璃器皿制品的烘口 232
10.3.3 火焰抛光 232
10.4.1 圆盘式烧口机 233
10.4.2 带式烧口机 235
10.5 玻璃制品的切割与钻孔 236
10.5.1 切割 236
10.5.2 钻孔 237
10.6 玻璃器皿制品的钢化 237
11.1.1 基础釉的化学组成及要求 241
第11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装饰 241
11.1 玻璃制品的彩饰 241
11.1.2 基础釉的制备 243
11.1.3 色料的制备 244
11.1.4 彩釉料的制备 247
11.1.5 彩釉的应用 248
11.1.6 彩釉的烧成(烤花) 259
11.2 玻璃制品的刻花装饰 262
11.2.1 机械刻花 263
11.2.2 等离子弧刻花 266
11.2.3 激光刻花 267
11.2.4 喷砂雕刻 269
11.3 玻璃制品的化学装饰 273
11.3.1 化学蚀刻装饰 273
11.3.2 化学蒙砂装饰 274
11.4 彩虹和描金装饰 275
11.5.1 银黄扩散装饰 276
11.5 扩散着色装饰 276
11.5.2 铜红扩散装饰 278
11.6 其他装饰方法 279
第12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造型设计 281
12.1 玻璃器皿制品的造型设计 281
12.1.1 实用造型 281
12.1.2 艺术造型 281
12.1.3 需要注意的问题 282
12.2.2 外观 283
12.2 玻璃器皿制品的设计基本要点及原则 283
12.2.1 功能 283
12.2.3 适用性 284
12.2.4 便利性与安全性 284
12.2.5 语意表达 284
12.3 玻璃器皿制品的时尚性 286
12.3.1 简洁和抽象 287
12.3.2 流线型 290
12.3.3 色彩与绘画 290
12.3.4 科学创新性 293
12.4 玻璃器皿制品的形态构成 294
12.4.1 变化与统一 295
12.4.2 形象的重复 296
12.4.3 整体的韵律 297
12.4.4 对比与调和 297
12.4.5 对称与平衡 299
12.5 玻璃器皿制品的系统设计 300
12.5.1 人因方式设计 300
12.4.6 形象的特异 300
12.5.2 绿色设计 301
12.5.3 非物质设计 302
12.5.4 感性设计 304
12.6 玻璃器皿制品造型的设计程序 305
12.6.1 玻璃器皿制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305
12.6.2 初步设计——确定目标 305
12.6.5 模型——最后定案 306
12.6.4 设计效果图——形态功能展示 306
12.6.3 深化造型设计——逐步完善 306
第13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缺陷 308
13.1 玻璃中的气泡 308
13.1.1 气泡的产生原因 308
13.1.2 气泡缺陷的判断与检验方法 313
13.2 玻璃中的结石 314
13.2.1 结石的来源分析 314
13.2.2 结石的检验 321
13.3 玻璃中的条纹和节瘤 323
13.3.1 玻璃中条纹产生的原因 324
13.3.2 表面张力对消除条纹的作用 325
13.3.3 条纹的检验 325
第14章 器皿玻璃性能测定方法与标准 327
14.1 测定方法 327
14.1.1 玻璃热膨胀系数测定方法 327
14.1.2 玻璃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 331
14.1.3 玻璃密度的测定方法 336
14.1.4 玻璃软化点的测定方法(自重伸长法) 339
14.1.5 玻璃透光率的测定方法 340
14.1.6 玻璃折射率的测定方法 342
14.1.7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345
14.1.8 玻璃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偏光仪法) 351
14.2 玻璃器皿标准 352
14.2.1 机压玻璃杯(ZBY 22002—1986) 353
14.2.2 人工吹制玻璃杯(ZBY 22003—1986) 355
14.2.3 英国晶质玻璃标准 357
14.3 玻璃及玻璃器皿术语定义 359
参考文献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