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
第二节 地形地貌 3
第一篇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3
第三节 土壤类型 4
第四节 水系分布 5
第五节 植被类型 6
第六节 土地资源 7
第七节 水资源 7
第八节 动植物资源 7
第二章 气候特征 9
第一节 气候特征 9
第二节 100年来气候变化 11
第三节 50年来异常气候分析 11
第一节 光能资源 15
第二篇 林牧农业气候资源 15
第三章 林牧农业气候资源 15
第二节 热量资源 20
第三节 水分资源 26
第四节 气象能源 32
第三篇 主要气象灾害 39
第四章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判别 39
第一节 干旱、洪涝灾害风险判别 39
第二节 低温灾害风险判别 47
第三节 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判别 53
第四节 黑白灾的风险判别 60
第五章 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64
第一节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64
第二节 农业产量风险区划 68
第三节 各种作物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69
附图(1~ 72
第四篇 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分析 73
第六章 气候变暖分析 73
第一节 气温变化 73
第二节 气候变暖与发展生产的气候优势 74
第三节 气候变暖带来的弊端 76
第七章 立体气候分析 77
第一节 湿度因子随高度的变化 77
第二节 热量因子随高度的变化 78
第三节 光照因子随高度的变化 78
第四节 大兴安岭的地形对气候的作用 78
第五节 垂直气候谱的生态意义 79
第六节 立体生态建设的战略 80
第一节 林业气象条件分析 82
第八章 林牧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82
第二节 牧业气候条件分析 84
第三节 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93
第五篇 气候、作物、牧业及生态适生区划 105
第九章 地温与冻土气候区划 105
第一节 地温的变化 105
第二节 冻土的变化 106
第三节 冻土的气候区划 107
第一节 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子及分布 109
第十章 土壤水分区划 109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 110
第三节 土壤水分分区 113
第十一章 林牧农业交错地带气候资源潜势分析及决策对策 115
第一节 林牧农业交错地带的确定 115
第二节 两个交错带的自然资源 115
第三节 交错地带的气候资源分析 116
第四节 两个交错地带的气候生产潜力 118
第五节 两个交错带气象灾害分析 120
第六节 气候年型与决策对策 121
第七节 Ⅰ交错区作物抵御气象灾害种植比例的决策 126
第八节 气候变化下的适应对策 129
第十二章 草原旅游气候资源区划 132
第一节 旅游气候资源略评 132
第二节 旅游气候分区 133
第三节 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134
第四节 草原生态旅游业亟待建设的重点项目 135
第一节 风能资源区划 136
第十三章 气候能源综合区划 136
第二节 太阳能资源区划 137
第三节 太阳能与风能互补作用 139
第四节 气象能源利用的综合建议 139
第十四章 主要作物、牧草种植区划 141
第一节 大豆种植区划 141
第二节 玉米种植区划 143
第三节 春小麦种植区划 145
第四节 马铃薯种植区划 147
第五节 主要牧草种植区划 149
第十五章 气候资源及综合气候区划 151
第一节 光照资源区划 151
第二节 热量资源区划 152
第三节 水分资源区划 153
第四节 综合气候区划 154
第二节 旱涝灾害评估模型的建立 161
第一节 建立旱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目的 161
第十六章 旱涝灾害灾后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及对策 161
第六篇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战略 161
第三节 对策讨论 163
第十七章 畜牧业结构调整最优方案 164
第一节 决策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164
第二节 决策模型的建立 164
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优化配置 166
第一节 种植业现状及问题 167
第十八章 农业结构调整最优方案 167
第二节 决策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167
第三节 决策模型的建立 168
第四节 作物布局与气候资源利用 169
第十九章 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对策 171
第一节 林牧农业引种的气候对策 172
第二节 林牧农业生产及布局对策 172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下的林牧农业生产对策 174
附录:术语解释 177
参考文献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