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2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2
1.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1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
1.2.1 按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 12
1.2.2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12
1.2.3 按用来控制网络的网络操作系统来分类 14
1.2.4 按照协议对网络分类 16
1.2.5 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17
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
1.3.1 协议分层 17
1.3.2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服务 19
1.3.3 服务原语 20
1.3.4 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22
1.4 参考模型 23
1.4.1 OSI参考模型 23
1.4.2 TCP/IP参考模型 27
1.4.3 OSI参考模型与TCP/P参考模型的比较 30
1.4.4 本书网络教学参考模型 32
1.5 网络标准化 34
1.5.1 电信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34
1.5.2 国际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35
1.5.3 Internet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36
习题 37
第2章 物理层 38
2.1 数据通信概述 38
2.1.1 傅立叶分析 38
2.1.2 有限带宽信号 39
2.1.3 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42
2.2 导向的传输介质和非导向的传输介质 43
2.2.1 导向的传输介质 44
2.2.2 非导向的传输介质 50
2.3 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55
2.3.1 模拟传输系统 57
2.3.2 调制解调器 58
2.3.3 数字传输系统 60
2.4 信道复用技术 62
2.4.1 频分多路复用 63
2.4.2 时分多路复用 64
2.4.3 波分多路复用 66
2.4.4 码分复用 67
习题 69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70
3.1 数据链路层的设计要点 70
3.1.1 为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70
3.1.2 成帧 71
3.1.3 错误控制 74
3.2.1 纠错码 75
3.2 错误检测和纠正 75
3.1.4 流控制 75
3.1.5 链路管理 75
3.2.2 检错码 77
3.3 基本数据链路协议 80
3.3.1 一个无限制的单工协议 81
3.3.2 一个单工的停-等协议 82
3.3.3 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 83
3.4 滑动窗口协议 86
3.4.1 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 86
3.4.2 1位滑动窗口协议 88
3.4.3 回退n帧滑动窗口协议 89
3.4.4 选择性重传滑动窗口协议 89
3.5 数据链路层协议示例 90
3.5.1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 90
3.5.2 PPP协议 93
3.5.3 帧中继 99
习题 103
第4章 局域网及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07
4.1 局域网概述 107
4.2 多路访问协议 108
4.2.1 ALOHA系统 108
4.2.2 载波检测多路访问协议 109
4.2.3 无冲突的协议 114
4.2.4 有限竞争协议 115
4.2.5 波分多路访问协议 117
4.3 以太网 119
4.3.1 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120
4.3.2 曼切斯特编码 124
4.3.3 以太网MAC子层协议 125
4.3.4 二元指数后退算法 126
4.3.5 以太网的性能 127
4.3.6 交换式以太网 128
4.3.7 快速以太网 129
4.3.8 千兆以太网 132
4.3.9 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 134
4.4 无线LAN 136
4.4.1 802.11协议栈 137
4.4.2 802.11物理层 137
4.4.3 802.11 MAC子层协议 138
4.4.4 802.11帧结构 141
4.4.5 无线LAN提供的服务 142
4.5 宽带无线网络 143
4.5.1 802.11和802.16的比较 143
4.5.2 802.16协议栈 146
4.5.3 802.16物理层 146
4.5.4 802.16 MAC子层协议 148
4.5.5 802.16帧结构 150
4.6.1 802.5令牌环网的体系结构 151
4.6 802.5令牌环网 151
4.6.2 802.5 MAC子层协议 152
4.6.3 802.5协议栈 153
4.6.4 802.5帧结构 154
4.7 数据链路层交换 155
4.7.1 从802.x到802.y的网桥 155
4.7.2 本地的网络互连 158
4.7.3 生成树网桥 160
4.7.4 远程网桥 161
4.7.5 虚拟LAN 161
习题 164
第5章 网络层及网络互联 165
5.1 网络层设计要点 165
5.1.1 为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165
5.1.2 无连接服务的实现 166
5.1.3 面向连接服务的实现 167
5.1.4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168
5.2 路由算法 169
5.2.1 路由算法概述 170
5.2.2 最短路径路由选择 171
5.2.3 固定式静态路径选择算法 173
5.2.4 扩散路由算法 173
5.2.5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174
5.2.6 动态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之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 175
5.2.7 动态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之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 178
5.3.1 拥塞控制的通用原则 181
5.2.8 分级的路由选择 181
5.3 拥塞控制算法 181
5.3.2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184
5.4 服务质量 184
5.5 网络互联 186
5.5.1 网络的不同之处 186
5.5.2 路由器及其在网际互联中的作用 188
5.6.2 IP地址 192
5.6 IP协议 192
5.6.1 IP协议 192
5.6.3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196
5.6.4 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197
5.6.5 IP数据报的格式 200
5.7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204
5.7.1 划分子网 204
5.7.2 使用子网掩码的分组转发过程 207
5.7.3 无分类编址域间路由CIDR 208
5.8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212
5.9 因特网路由选择协议 214
5.9.1 内部网关协议RIP 216
5.9.2 内部网关协议OSPF 220
5.9.3 多播路由 224
5.10 外部网关路由协议 227
5.11 IPv6 230
5.11.1 IPv6的首部 233
5.11.2 IPv6的地址空间 235
5.11.3 从IPv4向IPv6过渡 237
5.11.4 ICMPv6 238
习题 239
第6章 传输层 241
6.1 概述 241
6.1.1 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241
6.1.2 传输服务原语 242
6.1.3 Berkeley Socket(伯克利套接字) 244
6.1.4 套接字程序设计的例子:一个Internet文件服务器 245
6.2 传输协议的要素 249
6.2.1 编址 249
6.2.2 建立连接 252
6.2.3 释放连接 254
6.2.4 流控制和缓冲 256
6.3.1 UDP协议的主要特点 257
6.3 用户数据报协议 257
6.2.5 多路复用 257
6.3.2 UDP的基本工作过程 258
6.3.3 UDP端口号分配方法 260
6.3.4 UDP数据报格式 261
6.3.5 远程过程调用 262
6.3.6 实时传输协议 264
6.4 传输控制协议TCP 266
6.4.1 TCP协议的主要特点 266
6.4.2 TCP的端口号分配和Socket地址 267
6.4.3 TCP报文段的格式 268
6.4.4 TCP传输连接建立与释放 269
6.4.5 TCP流量与拥塞控制 270
6.4.6 TCP差错控制 274
6.4.7 TCP的计时器 275
6.4.8 无线TCP和UDP 276
6.4.9 事务型TCP 278
习题 279
第7章 网络应用层 280
7.1 DNS协议 280
7.1.1 DNS名字空间 281
7.1.2 资源记录 283
7.1.3 DNS服务器 284
7.1.4 域名解析过程 285
7.2 万维网 287
7.2.1 体系结构 288
7.2.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289
7.2.3 静态Web文档 291
7.2.4 动态Web文档 294
7.2.5 无线WAP 296
7.3 文件传输协议FTP 299
7.3.1 FTP协议命令 300
7.3.2 FTP协议命令响应 301
7.4 电子邮件 303
7.3.3 FTP软件 303
7.4.1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简介 304
7.4.2 邮局协议第三版POP3简介 306
7.4.3 电子邮件地址 308
7.4.4 电子邮件信息格式 308
7.4.5 邮件服务与DNS MX记录 310
7.5 多媒体 310
7.5.1 数字音频介绍 310
7.5.2 流式音频 312
7.5.3 Internet电台 313
7.5.4 IP电话 314
7.5.5 数字视频简介 316
7.5.6 视频点播 318
7.5.7 多播骨干网MBone 319
7.6 新一代应用层网络技术——P2P计算 320
7.6.1 P2P技术的起源 320
7.6.2 P2P网络的分类 321
7.6.3 P2P技术的应用 324
7.6.4 P2P与Client/Server(C/S)比较 326
7.6.4 P2P技术的未来 327
习题 327
第8章 网络安全 328
8.1 密码学 328
8.1.1 密码学简介 328
8.1.2 置换密码 328
8.1.3 代替密码 329
8.1.4 一次一密乱码本 331
8.1.5 两条基本的密码学原则 332
8.2 对称密钥算法 333
8.2.1 DES数据加密标准 334
8.2.3 密码算法的使用模式 338
8.2.4 其他密码算法 340
8.3 公开密钥算法 341
8.2.5 密码分析 341
8.3.1 RSA 342
8.3.2 其他的公开密钥算法 343
8.3.3 公钥的管理 344
8.4 数字签名 345
8.4.1 对称密钥签名 346
8.4.2 公开密钥数字签名 347
8.4.3 消息摘要 347
8.4.4 生日攻击 348
8.5 认证协议 348
8.5.1 基于共享密钥的认证 348
8.5.2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350
8.5.3 使用密钥分发中心的认证协议 351
8.5.4 使用Kerberos的认证协议 353
8.5.5 使用公开密钥密码学的认证协议 354
8.6.1 IPSec 355
8.6 通信安全 355
8.6.2 防火墙 356
8.6.3 入侵检测系统 358
8.6.4 虚拟私有网络 360
8.6.5 无线网络的安全 361
8.7 电子邮件安全 361
8.7.1 PGP邮件公钥加密技术 361
8.7.2 PEM加密加强型邮件标准 362
8.7.3 S-MIME安全多用途网际邮件扩充协议 363
8.8 Web安全 364
8.8.1 安全威胁 364
8.8.2 安全的命名机制 366
8.8.3 安全套接字层SSL 367
8.8.4 移动代码的安全 369
习题 370
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