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史与思 3
善与价值系统 3
1.价值观意义上的天人之辩 4
2.群己关系 13
3.义利与理欲 19
4.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26
“真”的文化意蕴 31
1.“真”与“是” 32
2.体现于政治理念中的“真” 38
3.生活世界中的“真” 42
4.“真”与终极关怀 47
古典哲学中的方法论 53
1.本于实然 53
2.二重程序 56
3.明分与合观 60
4.因势见理 63
5.论证与实证 66
何为人与人之“在”:从孔子的观点看 69
1.何为人 69
2.为何而“在” 75
3.向何而“在” 78
4.如何“在” 81
伦理与治道:以孟子为中心的考察 88
1.人的二重定位 88
2.政治理念的价值内涵 92
3.善政与善教 96
1.未始有封与分而齐之 103
道通为一:形上的世界 103
2.与物无际 111
3.齐是非及其双重内蕴 117
天人之辩与《庄子》哲学 125
1.物与人 126
2.本真之“在” 130
3.“天”的双重含义 136
4.自然原则的双重展开 144
5.天人之行本乎天 149
魏晋价值观的衍化 154
1.名教与自然 155
2.自性的确认与玄同彼我 170
3.逍遥的理想与天命的抑制 180
1.仁体义用 191
罗从彦理学思想的历史意涵 191
2.人与法 193
3.明而不察 197
4.理之必然与世之常行 199
徘徊于形上与形下之间:王国维的哲学历程 203
1.从形而上学到实证论 203
2.实证论的双向展开 206
3.实证论的限度:二难困境 211
存在与境界:新理学的内在主题 216
1.真际与实际:思辨的进路 216
2.天地境界 221
3.从形式地“说”到实际地“在” 225
回到智慧 231
1.认识论与本体论 232
2.客观性、主体性、主体间性 235
3.知识与智慧 241
下篇 思与史 247
理解哲学 247
1.何为哲学 247
2.哲学何为 253
知性思维 259
1.问题与辨析 259
2.认识的环节 261
3.知性思维与形式逻辑 264
科学与人文 268
1.两种文化 268
2.理性化及其不同向度 278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284
存在与价值 292
1.是什么与意味着什么 292
2.价值和评价 299
3.价值、规范与世界的变革 302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路向 311
1.“是”与存在 311
2.Ontology与本体论 313
3.存在与人之“在” 317
4.求其“通” 321
现代性的内在维度 326
1.概念的辨析 326
2.人文之维 329
3.历史的前提 333
4.多向度的展开 335
说“道理” 343
1.“道理”与“讲道理” 343
2.内在的哲学意蕴 347
3.历史之源 351
论德性 354
1.双重视域中的德性 355
2.德性与规范 361
3.德性与德行 367
4.成就德性 374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 383
1.道德的形式之维 384
2.实质的规定 388
3.历史中的张力 394
4.一种可能的合题 401
时代境域中的哲学问题 409
1.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 409
2.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 412
本体论视域中的美 417
1.审美秩序 417
2.存在的完美 423
3.美与自由 431
4.美与真、善 436
附录 445
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445
主体间关系论纲 466
后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