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金融的制度视角 1
第1章 金融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 11
1.1 引言 11
1.2 社会合作能力、政府因素与制度选择:一个分析框架 14
1.3 风险偏好与银行制度选择 23
1.4 项目选择、偏好冲突与银行制度 26
1.5 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因银行制度而异 33
1.6 国有银行改革:监管重于“市场化” 41
1.7 结论 46
第2章 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与国有银行制度 49
2.1 引言 49
2.2 既有的讨论:人们忽略了什么 50
2.3 储蓄差异及改革绩效 54
2.4 国家能力的重要性 56
2.5 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一种估算 58
2.6 一个考虑金融补贴的体制内增长模型:国有银行为什么重要 60
2.7 结论 63
第3章 外生性金融制度及其效率 65
3.1 引言 65
3.2 关于面子成本 67
3.3 借方替代问题 70
3.4 分工水平与产权困境 72
3.5 外生性金融中介的效率 76
3.6 外生性金融市场:性质与逻辑 78
3.7 私人贷方的双重身份与金融制度演进 80
3.8 结论 83
第4章 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存款需求与信贷能力 85
4.1 引言 85
4.2 国家退出的不对称、金融剩余与国有银行角色 88
4.3 资本金对于国有银行之不重要与重要 90
4.4 国有银行资本金:一个意味深长的等式 92
4.5 国家的低资本金偏好、股权回报与退出路径 94
4.6 由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说起 96
4.7 国家声誉入股与存款需求过剩 98
4.8 国有银行的信贷能力 100
4.9 信贷约束与存差:一种分离均衡 103
4.10 结论 107
第5章 国有银行的信贷均衡以及不良贷款的性质 110
5.1 引言 110
5.2 不良贷款与渐进改革 111
5.3 国有银行的信贷均衡模型 113
5.4 不良贷款的两种形式 116
5.5 双重不良贷款模型 119
5.6 结论 121
第6章 银行制度与货币化路径的决定因素 123
6.1 引言 123
6.2 “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证据与问题 124
6.3 最优货币化的决定 131
6.4 内生货币扩张与高货币化 139
6.5 结论 145
第7章 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地方因素 147
7.1 引言 147
7.2 关于效率不对称 149
7.3 信贷市场的进入方式 151
7.4 机会成本假说与地方性金融安排的效率 157
7.5 结论 162
第8章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 164
8.1 引言 164
8.2 “体制内”金融支持与民营经济的筹资困境 166
8.3 两种信用联系与民营经济的改革地位 169
8.4 民营经济的融资次序与策略选择 172
8.5 结论 175
第9章 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 177
9.1 引言 177
9.2 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调整与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181
9.3 利差补贴、甄别成本与国有银行贷款规模的决定 191
9.4 分红博弈、资产扩张及其后果 197
9.5 市场化路径的选择与国有银行改革的两难困局 206
9.6 结论 210
第10章 中国农贷制度的结构与变迁 213
10.1 引言 213
10.2 农户的经济学:经典理论 215
10.3 “拐杖”逻辑与中国农户收入结构的特殊性 217
10.4 农户、国家及其信贷联系:另一视角 220
10.5 小农家庭的功能与金融偏好:贝克尔理论及其修正 224
10.6 农贷的供求结构:一种尝试性解读 228
10.7 结论 231
结论 中国金融发展道路的选择 234
附录Ⅰ 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悖论”:基于海南案例的分析 238
附录Ⅱ “笼中虎”:一个金融制度变迁故事的解读 251
参考文献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