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05-2006》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闵维方主编;王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1105681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 1

教育是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2

图 2

图1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2

专栏1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 3

专栏 3

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基础 3

教育与人类的福利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4

成就与问题 5

应对挑战的整体化方案 6

第1部分 主题报告 11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发展现状 11

发展目标及实施 11

专栏1.1 《达喀尔行动纲领》六项全民教育目标 11

专栏1.2 联合国大会2000年9月6日第A/56/326号决议中与教育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 12

图1.1 三次人口普查各种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3

专栏1.3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进展情况 13

图1.2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 14

表 14

表1.1 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14

表1.2 2000年与2002年各级普通学校女学生数及其比例 15

表1.3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与地区差距 16

图1.3 城乡教师质量对比 16

表1.4 各省区市各级教育保留率与教师质量 17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指数分析 18

图1.4 中国教育发展指数(EDI) 19

表1.5 按教育发展指数大小进行的分类 20

图1.5 教育发展指数的地区比较 20

图1.6 114个国家2000年教育基尼系数 21

教育成就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 21

专栏1.4 教育成就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 22

图1.7 15岁以上人口教育基尼系数 23

就学机会和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 23

图1.8 以入学率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变量的基尼系数 24

各社会阶层的高等教育机会差距 2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 24

图1.9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校生分布情况 25

图1.10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校生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25

公立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分析 26

图1.11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等教育净入学率 26

图1.12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等教育净入学率的累积分布 26

图1.14 父亲职业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或高级专业人员家庭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27

图1.13 父亲职业为农林牧副渔人员家庭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27

图1.15 父亲教育程度指数变化情况 28

表1.6 父亲教育程序指数变化情况 28

民办高校入学机会分析 28

表1.8 民办高校学生抽样调查家庭教育背景 29

表1.7 民办高校学生抽样调查家庭职业背景 29

继续教育:需求强烈,供给短缺 30

表1.9 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 31

图1.16 教育因素与农民工的自我发展 32

第二章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33

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回顾 33

专栏2.1 重要的改革里程碑 35

表2.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略地位的演变 36

专栏2.2 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 38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39

表2.2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40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44

专栏2.3 教育的支柱 45

第三章 教育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整体化方案 48

以人民的学习需求为教育体系完善的根本依据 48

图3.1 教育需求日益受到两个市场的影响 49

专栏3.1 非正规就业的大量存在将是长期持续的现象 50

表3.1 能力的金字塔与教育目标 51

以全体人民的能力建设为目的 51

表3.2 属于公共服务性质的教育与培训人口及占总人口比重 54

充分满足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 54

表3.3 政府针对技术工人紧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措施 55

专栏3.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 55

表3.4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分布 56

大力改革供给导向型和共同体式的教育体系 57

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与试验 58

努力建设公共教育财政机制 60

第四章 改进教育财政系统的保障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60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机制 62

表4.1 2000—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学杂费 63

图4.2 各省人均GDP与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64

图4.1 各省人均GDP与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64

图4.3 各省人均GDP与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65

表4.2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机制发展的四个阶段 66

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区分公共财政责任和市场机能 68

图4.4 2001年不同国家不同教育级别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绝对值的比较 69

图4.5 各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的比较 69

图4.6 1996—2004年学费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 70

专栏4.1 财政拨款和学杂费之外的经费来源渠道 72

表4.4 中国各级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 72

表4.3 1999年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 72

专栏4.2 以投入为基础的拨款 74

专栏4.3 以产出为基础的拨款 75

国际视野下教育财政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75

图4.7 分地区6—22岁学龄人口发展趋势 76

专栏4.4 教育财政公平的度量指标 77

图4.8 不同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实际值比较 77

共同的发展取向:供给的充足性、分配的公平性和使用的有效性 78

专栏4.5 对义务教育财政的法律规定 79

专栏4.6 美国州政府为平衡学区经费差异使用的七项财政补助计划 82

专栏4.7 澳大利亚的需求本位经费计算方法 83

表4.5 1996—1997年英国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教育标准费用评估因素 84

专栏4.9 美国高等教育将产出指标引入拨款方法 85

专栏4.8 英格兰高等教育的经费拨付 85

完善制度建设,推进教育财政系统的保障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86

第五章 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构建多元化教育提供机制 89

三种教育组织形态与提供机制 89

专栏5.1 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三种理论 90

教育提供机制发展的影响因素 91

专栏5.2 三种教育模式 91

表5.1 1988年不同国家和地区各级私立教育所占的比重 92

图5.1 影响教育提供机制发展的因素 93

表5.2 政策目标与教育提供机制 94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95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提供机制 95

表5.3 一些国家对私立教育进行财政补助的政策 101

表5.4 1995和2001年教育机构公共经费来源和私人经费来源的相对比例 103

专栏5.3 美国营利性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105

专栏5.4 美国凤凰大学 106

专栏5.5 我国混合型学校的七种形式 108

国际视野下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110

第六章 加速义务教育后培训体系建设 110

专栏6.1 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立法 111

中国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现状 117

图6.1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人口比重 118

图6.2 我国各行业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情况构成 119

专栏6.2 我国职业培训相关法律规定 121

中国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121

专栏6.3 TAFE学院——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和培训之间的立交桥 124

建立和完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 128

专栏6.4 终身学习的指标体系 129

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指标国际比较 132

表6.1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经济、教育数据 133

表6.2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1) 134

表6.3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2) 135

表6.4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3) 136

表6.5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4) 137

表6.6 1994年OECD国家公共教育、培训经费占GDP的比例 138

表3 2000年中国各行业人员受教育水平 139

表2 2000年中国三类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139

附表: 139

表1 1999年OECD国家25—64岁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状况 139

表5 2000年各地区分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 140

表4 2000年我国不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 140

表6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分布 141

表7 2002年我国职业培训规模 141

表8 2002年分地区技工学校综合情况 142

表9 2002年分地区技工学校培训情况 143

表10 2002年分地区就业训练中心综合情况(1) 144

表10 2002年分地区就业训练中心综合情况(2) 145

表11 2002年分地区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情况(1) 146

表11 2002年分地区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情况(2) 147

表12 2002年分地区职业技能鉴定综合情况 148

确立高等学校的主体地位,完善与改革国家创新体系 149

第七章 使高等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 149

表7.1 R D人力资源 150

专栏7.1 OECD国家实施新的科学技术计划与创新政策 150

图7.1 1998—2001年七国集团国家理科和工科毕业生人数 151

表7.3 R D研究经费 152

表7.2 R D人员 152

专栏7.2 “211工程”和“985工程” 153

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154

表7.4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大学的三种模式 154

专栏7.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 155

图7.2 导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整体质量的评价 155

制度创新,将我国建设成为国际学术与科技中心 157

专栏7.4 国际学术与科技中心 158

美国成为国际学术和科技中心的经验及其启示 159

专栏7.5 美国政府对公立大学的管理 160

专栏7.6 美国大学董事会职责 161

政策建议 163

第2部分 中国教育发展指数 167

第八章 中国教育发展程度的省区市比较 167

教育发展指数的构成 167

图8.1 教育发展指数(EDI)的构成 168

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总体排序 169

表8.1 计算EDI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权重 169

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按分项指标排序 170

表8.2 按教育发展指数大小进行的分类 170

表9.1 北京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2

第九章 中国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指数解析 172

表9.2 天津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3

表9.3 河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4

表9.4 山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4

表9.5 内蒙古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5

表9.6 辽宁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6

表9.7 吉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7

表9.8 黑龙江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8

表9.9 上海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8

表9.10 江苏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79

表9.11 浙江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0

表9.12 安徽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1

表9.13 福建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1

表9.14 江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2

表9.15 山东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3

表9.16 河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4

表9.17 湖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5

表9.18 湖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5

表9.19 广东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6

表9.20 广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7

表9.21 海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8

表9.22 重庆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9

表9.23 四川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89

表9.24 贵州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0

表9.25 云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1

表9.26 西藏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2

表9.27 陕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2

表9.28 甘肃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3

表9.29 青海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4

表9.30 宁夏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5

表9.31 新疆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 196

图10.1 教育发展指数(EDI)及分指标指数的地区比较 197

第十章 中国教育发展程度的地区比较 197

各地区按教育存量排序 197

各地区教育发展总体排序 197

各地区按教育增量排序 198

各地区按教育投入排序 198

各地区按教育贡献排序 199

表10.1 各级教育师资水平的地区比较 199

附图 200

图1 各省区市的教育发展指数(EDI)排序 200

图2 各省区市的教育存量指数排序 201

图3 各省区市的教育增量指数排序 202

图4 各省区市的教育投入指数排序 203

图5 各省区市的教育贡献指数排序 204

图6 北京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05

图7 天津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06

图8 河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07

图9 山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08

图10 内蒙古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09

图11 辽宁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0

图12 吉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1

图13 黑龙江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2

图14 上海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3

图15 江苏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4

图16 浙江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5

图17 安徽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6

图18 福建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7

图19 江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8

图20 山东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19

图21 河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0

图22 湖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1

图23 湖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2

图24 广东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3

图25 广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4

图26 海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5

图27 重庆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6

图28 四川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7

图29 贵州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8

图30 云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29

图31 西藏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30

图32 陕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31

图33 甘肃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32

图34 青海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33

图35 宁夏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34

图36 新疆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 235

附表: 236

表1 2003年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排名 236

表2 2003年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指数 237

表3 各省区市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238

表4 各省区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996—2003年) 239

表5 国内生产总值 240

表6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与三类产业贡献率 241

表7 投资率 242

表8 人口与就业 243

表9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244

表10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44

表11 城乡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245

参考文献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