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艺术本体论 3
第一章 关于纪录片 3
第一节 纪录片发展历程 3
一、纪录片的发明:电影形式的可贵尝试 3
二、纪录片的发展:技术更新形式 26
第二节 关于纪录片定义的争论 34
第二章 关于电视栏目纪录片 39
第一节 栏目纪录片的产生:中国文本研究 39
一、栏目纪录片的历史沿革 39
二、发展轨迹 44
第二节 栏目纪录片界定探析 46
第三章 电视栏目化纪录片创作的特性研究 48
一、符合纪录片的传播特性 48
二、符合电视栏目传播的特性 52
第四章 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类型分析 68
一、时事写真型 69
二、历史题材型 71
三、问题调查型 79
四、常态生活型 80
五、民族志范畴栏目纪录片 83
六、科学题材纪录片 85
第五章 栏目纪录片传播实务分析 87
一、明确传播模式:目标人群的定点传播 87
二、明确传播理念——劝服引导性过程 89
三、保障传播产业化——严格生产计划 90
四、实施传播反馈——规范收视调查反馈制度 92
五、栏目品牌资产评估 93
六、市场发行与宣传 94
第六章 电视纪录片可能出现的问题 97
一、隐私公众化 97
二、职业化 98
三、媚俗与煽情的唯收视率论导致栏目纪录片忘却社会责任 99
第七章 电视纪录片的未来之路 101
一、发展潜力 101
二、发展方向 107
下篇 创作论 115
第八章 创作观念层面 115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个误区 115
一、误区一:从事栏目纪录片创作会怀疑自己对纪录片的忠贞 115
二、误区二:过于相信观众在收视状态下的智力思考程度,过于复杂地处理了复杂的生活原貌 116
三、误区三:一味追求生活流的原生态表现,忽视电视视听多元素的运用 118
第二节 关于视角:构建平视而非平等的传播 119
一、放弃你的所谓政府意识,像朋友一样关注被拍摄对象 120
二、弗拉哈迪的工作方式,互动观影消除镜头的神秘感 120
三、指导被拍摄者 122
第三节 关于方法——还原·拓展·激荡 123
一、还原——纪录片应当还原并复写人物的生存外壳 123
二、拓展——深入拓展视听符号具有凝练性与暗示力的表现形式 126
三、激荡——构建屏幕舞台,激荡生活原态,创造原型情境 129
第四节 建构主题——形而上的人文内核 132
一、人文主题的个案选材 132
二、人文主题的多角度诠释与具象化切入 134
第五节 关于结构:信息传播的秩序化 138
一、单位段落信息的纯粹化 139
二、清晰的段落感 139
三、追求严谨完整的戏剧性 140
四、自然流畅又有原创性 145
第九章 前期准备 147
第一节 主题调研实务的过程化 147
一、调查步骤 148
二、调查手段 154
三、调查内容 158
第二节 纪录片的策划文案 160
一、案头格式 161
二、附表 185
第三节 组建摄制组 192
一、明确摄制组的责权利 193
二、纪录片导演的素质要求 195
三、纪录片摄影师的工作职责 198
四、纪录片录音师的工作职责 200
五、纪录片灯光师的工作职责 202
六、纪录片剧组制片的工作职责 203
第十章 前期拍摄 207
第一节 纪实素材选取 207
一、纪录不可知的未来生活,关注现实中的危机与偶然 207
二、介入型拍摄:纪录可预知的未来生活 213
第二节 纪录过程,建构现场多层信息结构 215
一、纪录事件的过程 215
二、注重现场的立体多层信息结构,挖掘细节的魅力 219
第三节 纪实拍摄的技术与技巧 221
一、摄像机上三脚架的拍摄纪实 221
二、手持摄像机拍摄纪实 225
第四节 采访手册 227
一、谁最适合去采访 229
二、采访的困难 230
三、如何去除访谈中的干扰因素 231
四、设计问题的重点,表述明确,拒绝歧义 235
五、访问的技巧原则 236
六、采访机位 240
七、采访细节的技术处理 241
第十一章 后期编辑 243
第一节 美学层面谈剪辑:影片剪辑的两种风格 244
一、再现风格的叙事性蒙太奇 244
二、表现风格的表现蒙太奇 248
第二节 操作层面谈剪辑:影片剪辑的具体流程 251
一、剪辑过程的开始:看素材作场记 252
二、纸上剪辑,搭建大结构 253
三、初剪粗编带 255
四、以观众的心态带着问题审看初编带 256
五、调整 258
六、精编 259
七、写解说 261
八、配音 262
九、为影片配上音乐、动效,打上字幕 263
十、二次修改 264
十一、审片 265
十二、修改定稿 266
附录一 主要参考资料 268
附录二 节目文本分析 271
附录三 世界纪录片大事年表 273
附录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重要作品年表 275
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