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历史论述 3
别一种“五四” 3
不同的“反传统” 7
“革命中心”论与“现代性” 8
“新青年”的蛊惑 10
“鲁迅”的“出场” 18
作为纪念“五四”的“批孔” 21
被重新解释的“现代文艺” 32
断裂中的连续 38
“无作者文本”与“大批判” 41
“非知识分子写作” 46
矛盾重重的“过渡状态” 50
在主流话语秩序的形成中 52
截然对立还是相对疏离 56
当年的言说 59
尴尬和困顿 62
分裂的诗人 65
诗歌中的“关键词” 67
上限与下限 70
非常态的意义 74
“文艺条目”与文艺思潮 76
第二辑·散文研究 91
何谓“散文时代” 91
汉语危机与散文的兴起 93
现代散文的滋长 95
“美文”的变迁 101
闲话的魅力 105
文化大散文的发展、困境与终结 110
给“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114
《画梦录》与“独语” 121
现代“楚风” 126
此岸的“流言” 133
“雅舍”里的人生 140
人生边上的眉批 149
文化乡愁 154
文人传统的复活与转化 158
教育背景的意义 162
感性与知性 165
为何只有“凋零的惆怅” 167
文章中的学术 169
叶兆言的吴宓 173
文字的灵魂 176
散文的疼痛感 179
第三辑·文学批评 183
重返话语实践的场所 183
文化转型之后 187
争论余秋雨的背后 192
高晓声的“陈奂生战术” 195
小说中的“乡土中国”——以李锐为中心 202
《废都》与九十年代知识分子 221
声音与文字 236
一个人的“选本” 246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