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1
总论 3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理论 3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概述 3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3
二、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和作用 4
三、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6
四、自然保护区的确立原则 7
五、对自然保护区的重新认识 8
第二节 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理论 10
一、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 10
二、生物圈保护区的空间结构 11
三、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 12
四、《塞维利亚纲要》对21世纪自然保护区的展望 14
五、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目标定位和分区管理 15
六、生物圈保护区的现实指导意义 16
第三节 IUCN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 18
一、自然保护区分类的基本概念 18
二、IUCN保护地类别体系的概念与解析 19
三、中国现行分类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四、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与中国现行分类比较 21
第四节 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理论 2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4
二、生物区域规划理和管理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26
三、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实践 26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28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发展 28
第一节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28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 30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发挥的作用 33
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34
第二节 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35
一、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简史 35
二、世界各大洲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 36
三、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特点 37
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展历程 38
五、国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39
六、国外保护区建设的启示 40
一、世界保护区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41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趋势 41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44
三、新世纪生物保护和发展的展望 45
四、新世纪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动向 48
五、21世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 49
六、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建设 52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53
第一节 认识有失偏颇 53
一、对自然保护区事业认识不统一 53
二、自然保护区的性质与地位问题 54
三、对保护和利用的辩证认识问题 55
第二节 法律法规滞后 57
一、缺乏系统性的法律体系 57
二、自然保护区法律的滞后性 58
三、法律法规相互冲突 60
四、行政执法缺乏统一性 61
五、中外保护法律制度和政策比较分析 61
第三节 管理体制不顺 65
一、体制问题的表现 65
二、管理机构的性质不明确 67
三、行政与业务的相互分离 68
四、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 69
五、自然保护区的划建及晋升审批问题 70
第四节 社区相当贫困 70
一、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处在“老少边穷”地区 71
二、基础设施落后 73
三、缺乏发展空间 73
一、保护区发展量大而不均衡 74
四、发展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 74
第五节 投入严重不足 74
二、自然保护区投入主体不明确 75
三、投入总量不足 77
四、地方财政缺乏积极性 78
五、政府的投资差异性较大 78
六、缺乏良好的投、融资体制 80
第六节 社区冲突不断 81
一、土地权属不清 81
二、保护与发展政策的不对称引起的纠纷 84
三、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冲突 84
四、社区习俗与资源保护的冲突 85
第七节 技术力量缺乏 86
五、动物破坏方面存在矛盾与冲突 86
六、管理经营合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86
一、人员素质偏低, 87
二、科研队伍待遇低 87
三、科研工作层次低 88
四、技术人才流动难 89
五、技术设备落后 89
第八节 盲目开发利用 89
一、利益驱动的威胁 90
二、对项目开发的屈从 91
三、我国GDP考核的弊病 93
四、法律执行的随意性 94
一、保护为根本 95
第一节 处理好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关系 95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几个关系 95
二、社区为基础 96
三、科技为先导 97
四、发展为动力 98
第二节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相互关系 99
一、保护与发展政策目标的协调统一 99
二、合理、合法、科学利用资源 100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101
第三节 正确处理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利益关系 102
一、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需求模型 102
二、不同需求层次权益的关系 103
四、自然保护区的成本分析 105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 105
五、兼顾各方利益群体 106
六、解决自然保护区成本的途径 107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理论的探索 108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构建 108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 108
二、“蚂蚁”模型的提出 110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本工具 110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手段 112
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两个引擎 113
六、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自然保护区法》 114
七、科学的理念和开拓创新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助推器 115
一、“136”房子模型的提出 116
第二节 “136房子”模型——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新模式 116
二、“136”房子模型的构成 117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工具——分类指导 118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类管理 118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 119
三、自然保护区的分级管理 121
第四节 解决社区冲突的有效途径——实验区的规划与管理 122
一、实验区规划与管理的提出 122
二、实验区规划与管理模型 123
三、实验区规划与管理模型剖析 124
四、实验区规划与管理目标 125
五、对策建议 126
一、发展方向——三大目标 127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现代化建设的“345”发展战略 127
二、建设目标——四大基地 128
三、建设内容——五大体系 129
第六章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突破口 130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发展理念 130
一、以“保护第一”的观念保护生物多样性 131
二、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指导自然保护区工作 132
三、以“以人为本”的群众基点提高社区生活水平 134
第二节 制定与保护区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135
一、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的必要性 135
二、《条例》上升为法律的有关问题 136
三、关于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的建议 138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141
第三节 改革现有的保护区管理体制 141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模式设计 142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 144
四、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 147
第四节 制定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政策 148
一、生态补偿政策 148
二、扶贫政策 152
三、产业政策 15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机制创新 156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创新的现实要求 156
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制度 158
三、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159
四、建立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拍卖制度 160
五、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应注意的问题 160
六、世界各地自然保护区的例证 161
七、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 162
第六节 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165
一、严格的分区管理 165
二、科学规划管理 165
三、运用科学管理措施 165
四、加强保护区的信息宣传 167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69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 169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69
第二节 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 172
一、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价 172
二、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 172
二、中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173
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173
四、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 175
五、中国的生物圈保护区 175
六、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 176
七、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177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178
一、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178
二、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的因素 180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181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18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18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84
第八章 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84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动态 186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190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 190
二、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分析 191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93
一、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193
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概念、分类与特征 197
三、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199
四、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原理和原则 201
五、我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方式 202
六、资源利用收益的合理分配与监督管理 204
七、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建议 205
一、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7
第四节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207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08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209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210
第九章 发展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 212
第一节 生态旅游概述 212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212
二、对我国生态旅游的评价 216
三、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8
四、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219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基本原理 219
一、生态旅游的四大要素 220
二、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 222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224
四、游客容量的设计 225
五、生态旅游产品的属性 227
六、严格评估生态旅游产品 228
七、建立当地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 228
八、生态旅游的管理 228
第三节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介绍 229
一、概述 229
二、主要目标 231
三、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231
四、基本原则的要求说明 232
五、词语解释 237
六、《行为守则汇编》 239
一、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246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246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 247
三、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250
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对策 251
五、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和基本的保证 252
第十章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 254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概述 254
一、什么是社区共管 254
二、社区共管的现实意义 256
二、国际研究的最新动态 259
第二节 社区权益保护与社区共管 261
一、共管实践中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 261
二、共管实践的几点启示 262
三、社区共管对策建议 263
四、社区共管的措施 265
各论 269
第十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 269
第一节 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价 269
一、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 269
二、经济社会的本底调查 270
三、调查成果的综合评价 270
三、本底调查的资料整理 271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 271
一、总体设计原则 271
二、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272
三、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 273
四、分区管理 274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道路设计 275
一、道路建设性危害 275
二、道路设计的指导思想 276
三、自然保护区道路初步设计步骤 276
四、道路设计生态优化 277
第四节 野外保护管理站设计 278
第十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 279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 279
一、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特点 279
二、森林防火的对策 280
三、森林防火的措施 281
一、破坏资源的形式和特点 283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 283
二、资源保护的内容 284
三、资源保护的对策 285
四、资源保护的措施 286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野外巡护 287
一、目的及任务 287
二、巡护的职责 288
三、巡护的内容 288
四、主要措施 288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执法 289
一、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责任 289
二、几种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292
三、行政执法程序 294
四、行政处罚的复议、起诉和强制执行程序 29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防灾抗灾 295
一、地质灾害类型 295
二、预防治理 296
第十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 298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的对象 298
一、环境生态研究 298
二、生物资源研究 299
三、生物资源保护研究 300
四、生态经济研究 301
五、生物资源管理研究 301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管理 302
一、科学研究的内容 302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 303
三、科学研究的管理 304
四、参与交流与合作 305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 305
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305
二、生态监测点的布设 306
三、生态监测的频率 307
四、生物资源的监测 307
五、生态质量评价 307
六、生态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309
七、生态监测结果的处理 309
三、对学校生态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 310
二、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310
一、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自然保护事业 310
第一节 科普教育的意义 310
第十四章 自然保护区的科普教育 310
四、有利于协助解决区域生态问题 311
第二节 科普教育内容与形式 311
一、宣传教育的内容 311
二、宣传教育方式 312
三、开展各种生态教育活动 312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设计 314
一、保护区介绍材料 314
二、科普知识宣传实例 314
三、学生野外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 315
四、学生野营活动计划与生态教育 317
一、科普教育——旅游产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319
二、“寓教于游”——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互动体系 319
第四节 科普教育的途径——“寓教于游” 319
三、例证——香港米埔保护区 321
第五节 游客中心 321
一、目标 322
二、地点选择 322
三、组成 322
四、设计 322
五、管理 323
第六节 野炊点和野营 323
一、野炊点 323
二、野营 323
第七节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介绍 325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26
二、过程与方法 327
三、知识与能力 329
第八节 科普教育对策与措施 334
一、科普教育的对策 334
二、科普教育的措施 334
第十五章 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 336
第一节 社区共管的目标 336
一、必须以减少资源直接利用为目的 336
二、必须以解决社区贫困为目标 337
三、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 337
四、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337
二、共管体系应该解决的问题 338
一、原则 338
第二节 社区共管体系建设 338
三、共管过程的阶段和主要步骤 339
第三节 共管的类型和方法 339
一、共管的类型 340
二、共管的方法 340
第四节 社区共管中的激励 341
第五节 社区共管的过程 342
一、项目过程简介 342
二、共管的初始阶段 342
三、社区共管计划阶段 345
四、项目推广阶段 349
第六节 社区共管的措施 350
一、规划的目标 353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353
第十六章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353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 353
三、规划的基本内容 354
四、功能分区 356
五、游客容量的设计 357
六、规划期限 357
第二节 生态旅游地景观生态设计 358
一、什么是景观生态设计 358
二、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359
三、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内容 360
四、设计目标 361
五、技术过程 361
一、产品设计的原则 363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产品形象设计 363
二、产品设计的内容 364
第四节 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 365
一、生态旅游的资源管理 366
二、游客管理 367
三、管理对策 368
四、管理措施 370
第十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组织管理 372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机构设置 372
一、内设机构 372
二、人员配备 373
三、办公选址 374
二、人事制度改革 375
一、目标责任制度化 375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制度建设 375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激励机制 377
一、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377
二、工作人员激励机制 378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档案管理 382
一、自然保护区档案的分类 382
二、档案收集范围 382
三、立卷原则与形式 383
四、案卷的操作程序 383
五、案卷质量要求 384
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38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培训 385
一、培训意义 385
第六节 管理站规范化建设 386
四、职称评定 386
二、培训方式 386
三、培训计划 386
第十八章 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沟通 388
第一节 公众心理沟通 388
一、公众心理沟通的概念 388
二、心理沟通的类别 388
三、公众心理沟通的作用 389
四、公众心理沟通的方法 389
五、公关人员的心理素质 390
六、沟通方式 390
七、沟通方法 391
第二节 标示和游览图 392
一、标示 392
一、旅游线路的设计 393
二、游览图 393
第三节 旅游线路及解说 393
二、旅游线路上的解说 394
第四节 信息共建共享——中国自然保护区网 395
一、建站目的 395
二、基本框架 395
三、网站特点 398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相关的名词解释 399
一、自然保护区涉及的主要名词术语 399
二、常用的规范化名词术语(共159个) 399
参考文献 415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