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散工研究概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目的和期望成果 2
三、有关研究综述 3
(一)外来工的产生和发展 3
(二)外来工研究回顾 5
(三)散工研究述评 9
四、研究理论和方法 11
(一)理论视野 11
(二)方法论和研究手段 14
第二章 散工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17
一、众说纷纭的散工定义 17
二、我们的散工定义 20
三、历史上的散工 21
四、散工的产生和存在 22
五、几个认识误区的厘正 24
第二编 广州散工调查与研究 28
第三章 散工的基本特征 28
一、人口学特征 30
(一)散工的性别特征 30
(二)散工的年龄特征 31
(三)散工的婚姻状况 32
(四)散工的族群特征 34
(五)散工的籍贯 34
(六)散工的文化程度 35
二、社会学特征 37
(一)经济上的贫困性 37
(二)社会地位的边缘性 42
(三)择业和日常行为上的“自由”性 49
(四)身份的模糊性 52
(五)“形散而神不散” 53
(六)同质性强 55
(七)经济上的“块状性” 56
(八)潜在的危险性 57
三、文化特征 58
(一)先赋资源不足且后致资源缺乏 58
(二)生存力的顽强性 60
(三)社区生态水平的低下性 62
(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65
(五)语汇的多样性 66
(六)家庭模式的多样性 67
(七)文化移植的剧烈性,相对剥夺感强 68
(八)社会信任度低 70
(九)代际流动明显 72
(十)行为文化和期待文化的典型性 73
(十一)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 74
(十二)迁移行为短期化和非家庭化 75
第四章 散工生存状况大扫描 78
一、“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进军“珠三角” 78
二、等待机会:散工揽活 82
(一)怎样揽活 82
(二)关于工作 85
(三)关于工资 90
三、“只要肯吃苦,就能生存” 96
(一)居住情况 96
(二)生存状况 102
(三)经济情况 108
(四)广州印象 110
(五)社会交往 113
(六)关于将来 116
一、散工的社会交往网络 119
第五章 都市的二元社区 119
二、散工的社会认同 122
三、二元社区与都市社会融合 128
四、散工的社会期望 130
五、散工的教育问题 133
第三编 浙江、福建、广西三地散工调查与研究 138
第六章 杭州散工调查与研究 138
一、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139
二、杭州散工的基本特征 140
(一)人口学特征 140
(二)工作情况 145
(三)生活状况 151
(四)劳动与社会保障 159
(五)社会关系 164
(六)将来计划 166
(一)简短的总结 171
三、总结与讨论 171
(二)余论 175
第七章 农民工、制度性歧视与社会公正——以厦门为例 177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方法 177
(一)对就业歧视的调查与分析 178
(二)就业歧视的制度分析 189
(三)就业与职业歧视:法律的视角 199
二、结论:追求一个工作平等的时代 202
第八章 散工与职业技能培训——以南宁、柳州为例 205
一、散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206
(一)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动机 206
(二)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 208
(三)职业技能培训后的流向 209
(四)职业技能培训与工作观 211
(五)散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214
(一)失范到规范的转变 215
二、散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发的思考 215
(二)女性散工缺乏职业技能 218
第九章 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221
一、简短结论 221
二、对策建议 225
附编 散工典型个案选篇 230
一、保姆个案分析 230
(一)工作性质 231
(二)年龄 232
(三)与雇主的关系 234
(四)外出工作的原因 237
(五)婚姻家庭 239
(六)社会网络 241
二、搬运工个案分析 244
(一)工作性质 244
(二)性别和年龄 246
(三)身体和健康 248
(四)社会网络和组织性 249
(五)“自由主义”的行业特性 251
三、建筑散工个案分析 253
(一)工作性质 253
(二)年龄和性别 255
(三)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 256
(四)社会权益保障 257
四、其他散工类型群体分析 259
五、访谈个案 263
(一)分类个案1:保姆 263
(二)分类个案2:搬运工 329
(三)分类个案3:建筑工 388
(四)分类个案4:其他 445
参考文献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