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牟宗三疏解儒家人性论之进路 7
第一节 实践优位的立场 9
(一)传统思想的实践优位性 9
(二)论知识进路不相契於人性论之探讨——以孟告「生之谓性」之辩说明 10
1.「生之谓性」章辨正 10
2.论「生之谓性」之广义疏解 11
3.论以知识进路探讨人性有所不契 12
(三)实践优位立场的确立 13
1.论实践进路探诗人性之适切性 13
2.附释泛道德反知主义之疑 14
3.实践优位立场的确立 15
第二节 论牟宗三对人性普遍性之反省与肯定 15
(一)对人性普遍性之消极说明 16
1.普遍性非由归纳普遍化而来 16
2.普遍性非由智测论证而来 16
(二)对人性普遍性之积极说明 17
1.孟子「心所同然」与象山「心同理同」之启示 17
2.中庸「天命之谓性」之启发 17
3.对内容真理之具体的普遍性之反省 18
4.论人性的普遍性需在实践中亲证 19
第三节 「一心开二门」之终极洞识 20
第二章 天命之谓性——论人性根源之自立他立 23
第一节「天命之谓性」的「天」、「命」、与「性」 23
(一)天 23
1.天作为一虚位字 23
2.羲和之天、自然者天 24
3.超越之位格天 24
4.超越之形上实体天 26
5.浑通理气之超越限定者天 26
(二)命 28
1.「命令义」的命 29
2.「流行义」的命 29
3.「命限义」的命 29
(三)性 29
1.二分之性:结构之性、创造之性 29
2.三层之性:生物本能、气质之性、义理之性 30
3.综论气与性 31
第二节 天命之谓性 32
(一)普人物地泛论「天命之谓性」 32
(二)「天命之谓性」之人性论底疏解 33
(三)综论「天命之谓性」 34
第三节 论人性根源之自立与他立 35
(一)人性根源上的他立 35
(二)人性根源上的自立 36
第三章 率性之谓道——论人性之自律他律 39
第一节 论人之真实主体性与人性各面 40
(一)人性内涵之总持各面 40
1.才性、气性 40
2.认知主体性 41
3.道德主体性 42
4.综论人性之总持各面 43
(二)论道德主体性即人之真实主体性 44
(三)论道德主体性与人性其它各面之关系 45
1.道德主体性为气性之本体 46
2.道德主体辩证的开显为认知主体 46
第二节 论人性之善恶 48
(一)何谓人性善恶问题 49
(二)论人性中之善端——内在道德性 50
(三)论人性中之根恶 51
第三节 自律与他律 53
(一)自律、他律之两层意义 54
(二)论动机的自律是真正的道德动机 54
(三)论法则的自律是道德律的本质 56
1.从孟告义内义外之辩论仁义内在 56
2.从朱陆穷理即理之不同论道德的自律性 57
3.论康德的意志自律自立法性 59
(四)对自律与他律之终极反省:圆教一本之自他一如 60
第四章 修道之谓教——论实现人性之自力他力 63
第一节 依己之自力:逆觉工夫 65
(一)孔孟的践仁尽心 65
(二)五峰、蕺山之逆觉、慎独 66
1.五峰之逆觉工夫 67
2.蕺山慎独之学 67
(三)象山阳明之一心朗现 69
1.象山之立本工夫 69
2.阳明之致良知 70
第二节 依他之自力:顺取工夫 71
第三节 论工夫中的他力 72
(一)论道德实践中本质性他力之不可能 73
(二)论道德实践中辅助性他力之价值 74
第四节 综论自力他力 74
第五章 天道性命相贯通 79
第一节 论性之两路规定——「天道性命相贯通」根源义地探讨 80
第二节 自他同本一源——道德的形上学之证立 83
(一)「道德的形上学」释义 83
1.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s) 84
2.形上学的道德学(metaphysical ethics) 84
3.道德的神学(moral theology) 84
4.神学的道德学(theological ethics) 84
5.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 85
(二)道德的形上学之证立进路 85
(三)道德的形上学之证立 86
1.自由无限心(无限智心)之证立 86
2.智的直觉之证立 88
3.两层存有论之完成 91
第三节 自他圆盈一如——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圆善境 93
(一)纯善境——圆善境之最高条件之探讨 95
1.现实人生永难企及 95
2.圣贤祖先之纯善境 96
3.纯善境界圆顿之终可及 96
(二)圆善境——自他圆盈一如之终极境 98
1.论康德之福德一致 98
2.对康德圆善论之批判 99
3.儒家圆教模型下之圆善论 100
第六章 结论 103
参考书目 113
附录 117
附录一 就阳明学要旨略论新儒家哲学复兴之契机 117
附录二 论朱陆异同与会通 131
附录三 论朱王异同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