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中国的双城记 1
第一章 城市之风:中国的南与北 11
一 从东西到南北 11
二 中国的古城和古都 19
三 明星城市:“旧长袍的新花边” 28
四 南北冲突的现代涵义 32
五 从上海到北京 36
六 城市的秘密:关于城市的文化理论 42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 50
一 海上画派:海派文化的滥觞 50
二 梨园风景:海派京剧 56
三 文学革命与海上文坛 61
四 京样、京味、京派 69
五 京海之争:1930年代的文坛公案 75
第三章 京派和海派:双峰对峙 83
一 大上海崛起:雄极一时的海派文化 83
二 北平:京派文化的乐土 95
三 上海人:都市新人类 105
四 文人笔下的北平:京味和老北京人 117
第四章 新北京:光荣和梦想 130
一 “旧城唯上”:1950年代的毁城之争 131
二 气象非凡的全能型城市 140
三 京味的消解 149
四 昔日王府名宅 156
五 古都风貌:仍在继续的争论 163
六 胡同和大院:两种文化 172
第五章 革命文化:新的中心 179
一 革命文化和语言文字 179
二 革命文化和文化革命 186
三 风暴的中心:北京在“文革”中 193
四 连结北京的红线:“上海帮”集结 200
五 市民文化:抗拒和变迁 207
第六章 海派的嬗变 217
一 “大上海沉没” 217
二 适应与变形 225
三 “上海病” 229
四 阁楼里的“中产阶级” 234
第七章 上海文化:新海派 245
一 “又多又快,不好不坏” 245
二 “上影风格” 250
三 海上文坛:呼唤力作 255
四 上海美术:没有特点的特点 258
五 上海人的新闻兴趣 263
第八章 新北京和第三代人 269
一 代的诞生:青年文化的兴起 270
二 红卫兵的早期环境:学校和大院 273
三 复制和反叛:关于红卫兵文化 279
四 从知青到青知: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 286
五 崛起和失落:青年知识分子文化 298
一 南人和北人 305
第九章 上海人和北京人 305
二 两地人互看 309
三 公共汽车小社会 314
四 上海人的价值系统 317
精明 317
实惠 320
合理主义 322
规矩和礼数 324
世俗化 327
西化 330
五 干大事的北京人 334
政治化 334
侃大山和幽默 337
豪放 339
汉子和小生 342
六 变化中的女性 346
上海女郎 346
北京姑娘 350
婚姻和家庭 352
女性的强化 357
理想的女性 361
第十章 三足鼎立:1990年代新格局 365
一 广东文化:世纪末的新北伐 365
二 新京味文化:从小说到生活 371
青年文化的交接 371
京味小说 373
王朔小说 375
侃和调侃 377
王朔现象 380
文化衫 382
三 海派文化的复兴 384
第十一章 十字路口的城市 391
一 城市的尖叫 391
高度竞争 394
“城市美化运动” 396
二 打造“中国的曼哈顿” 400
三 保卫文化的北京 405
古都保卫战 406
与推土机竞赛 409
四 毁城之思 414
建筑领域的“革命文化” 415
“拆迁经济学” 418
谁的城市,怎样规划? 421
第十二章 上海新天地 424
一 新天地、旧天地 424
二 寻找上海 429
三 “模范生”神话 433
四 失落的文化高地 439
五 大政府,小社会 444
第一版后记 451
修订版后记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