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正,谢远健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12019919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职业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既有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实际工作的案例与操作。

前言 1

第1编 经济法总论 1

第1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1

引导案例 1

1.1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

1.1.1 经济法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1

1.1.2 新中国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 2

1.2 经济法的概念和地位 3

1.2.1 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3

1.2.2 经济法的地位 4

1.3 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6

1.3.1 经济法的特征 6

1.3.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7

1.4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8

1.4.1 经济法的体系 8

1.4.2 经济法的渊源 9

1.5 经济法律关系 10

1.5.1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10

1.5.2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2

1.5.3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14

1.6 经济法律责任 16

1.6.1 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16

1.6.2 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原则 17

1.6.3 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 18

2.1.1 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19

2.1 公司法概述 19

第2编 经济组织法 19

引导案例 19

第2章 公司法律制度 19

2.1.2 公司法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22

2.1.3 公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4

2.1.4 公司的资本制度 26

2.2 有限责任公司 29

2.2.1 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29

2.2.2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29

2.2.3 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32

2.2.4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 37

2.2.5 国有独资公司 38

2.3 股份有限公司 40

2.3.1 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40

2.3.2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41

2.3.3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 44

2.4 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48

2.4.1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律意义 48

2.4.2 对公司的财务会计要求 48

2.4.3 公司的利润分配 49

2.5 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 50

2.5.1 公司的合并 50

2.5.2 公司的分立 51

2.5.4 公司的解散 52

2.5.3 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和增加 52

2.5.5 公司的清算 53

2.6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 55

2.6.1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概念和特征 55

2.6.2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 56

2.6.3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终止和清算 56

案例分析 57

第3章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 60

引导案例 60

3.1.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61

3.1.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61

3.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概述 61

3.1.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基本原则 62

3.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设定、变更和终止 64

3.2.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设立 64

3.2.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变更 65

3.2.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终止 66

3.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 68

3.3.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权利的主要内容 68

3.3.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义务的主要内容 68

3.4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内部领导制度 69

3.4.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69

3.4.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民主管理 71

3.5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72

3.5.2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与全民企业之间的关系 73

3.5.1 政府作为全民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全民企业之间的关系 73

3.5.3 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管理者与全民企业之间的关系 74

3.5.4 政府应当为全民企业职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4

3.5.5 政府应当为全民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75

3.6 违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75

3.6.1 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违法的法律责任 75

3.6.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违法的法律责任 76

3.6.3 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违法的法律责任 77

3.6.4 有关单位和个人违法的法律责任 77

4.1 合伙企业法的概述 78

4.1.1 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78

引导案例 78

第4章 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78

4.1.2 合伙企业法的概念及其适用 79

4.2 合伙企业的设立 80

4.2.1 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80

4.2.2 合伙企业的设立登记 81

4.3 合伙企业的财产 82

4.3.1 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 82

4.3.2 合伙企业财产的转让 83

4.3.3 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质押 84

4.4 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84

4.4.1 合伙企业事务执行的形式 84

4.4.2 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 85

4.4.3 合伙事务执行的决议方法 87

4.4.4 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 88

4.4.5 非合伙人参与合伙企业经营管理 89

4.5.1 对外代表权的效力 90

4.5 合伙企业与第三人关系 90

4.5.2 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 91

4.6 入伙与退伙 93

4.6.1 入伙 93

4.6.2 退伙 94

4.7 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96

4.7.1 合伙企业解散 96

4.7.2 合伙企业清算 96

案例分析 98

5.1 个人独资企业法概述 102

5.1.1 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102

引导案例 102

第5章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102

5.1.2 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104

5.2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104

5.2.1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104

5.2.2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 105

5.2.3 对个人独资企业的登记管理 107

5.3 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08

5.3.1 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 108

5.3.2 个人独资企业的义务 109

5.4.1 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 111

5.4.2 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 111

5.4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和事务管理 111

5.5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113

5.5.1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条件 113

5.5.2 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 114

5.5.3 财产的分配 114

5.5.4 注销登记 114

案例分析 115

第6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117

引导案例 117

6.1 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 118

6.1.1 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118

6.1.2 外商投资企业法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119

6.1.3 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基本原则 120

6.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21

6.2.1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121

6.2.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 121

6.2.3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 123

6.2.4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 124

6.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机构 126

6.2.6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127

6.2.7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128

6.2.8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129

6.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130

6.3.1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130

6.3.2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 131

6.3.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合作条件 132

6.3.4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 133

6.3.5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134

6.3.6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期限、终止和清算 135

6.4 外资企业法 136

6.4.1 外资企业的概念 136

6.4.2 外资企业的设立 136

6.4.3 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和外国投资者的出资 137

6.4.4 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 138

6.4.5 外资企业的期限、终止和清算 139

6.5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别规定 140

6.5.1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 140

6.5.2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40

6.5.3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别规定与《公司法》的衔接 141

案例分析 143

第7章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145

引导案例 145

7.1 企业破产法概述 146

7.1.1 破产的概念和特征 146

7.1.2 破产法的概念、作用、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 147

7.2 破产申请的提出与受理 148

7.2.1 破产界限 148

7.2.2 破产申请的提出 149

7.2.3 破产申请的受理 151

7.3 债权人会议与和解整顿制度 155

7.3.1 债权人会议 155

7.3.2 和解和整顿制度 158

7.4.1 破产宣告 162

7.4 破产宣告与破产清算 162

7.4.2 破产清算组与破产财产 164

7.4.3 破产债权 168

7.4.4 与破产有关的各项权利 170

7.4.5 破产财产的分配 171

7.4.6 破产程序的终结 172

7.5 破产救济与破产责任 173

7.5.1 破产救济 173

7.5.2 破产责任 174

案例分析 176

8.1.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79

8.1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179

引导案例 179

第8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179

第3编 市场管理法 179

8.1.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180

8.1.3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181

8.2 不正当竞争行为 181

8.2.1 假冒、仿冒行为 181

8.2.2 限购排挤行为 182

8.2.3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183

8.2.4 商业贿赂行为 183

8.2.5 虚假宣传行为 184

8.2.6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85

8.2.7 降价销售行为 186

8.2.9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87

8.2.8 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187

8.2.10 诋毁商誉行为 188

8.2.11 串通投标行为 188

8.3 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督检查 189

8.3.1 监督检查部门 189

8.3.2 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 191

8.3.3 被监督检查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91

8.3.4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社会监督 192

8.4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192

8.4.1 民事责任 192

8.4.2 行政责任 193

案例分析 194

8.4.3 刑事责任 194

第9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96

引导案例 196

9.1 产品质量法概述 197

9.1.1 产品质量法的概念 197

9.1.2 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197

9.1.3 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198

9.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99

9.2.1 产品质量监督的概念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199

9.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形式 200

9.2.3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 202

9.3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03

9.3.1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03

9.4.1 产品质量责任概念 205

9.3.2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05

9.4 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205

9.4.2 产品质量责任的具体内容 206

案例分析 208

第10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09

引导案例 209

10.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210

10.1.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210

10.1.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10

10.1.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211

10.2 消费者的权利 212

10.2.1 安全保障权 212

10.2.3 自主选择权 213

10.2.2 知悉真情权 213

10.2.4 公平交易权 214

10.2.5 求偿权 214

10.2.6 结社权 215

10.2.7 获得知识权 215

10.2.8 受尊重权 216

10.2.9 监督权 216

10.3 经营者的义务 216

10.3.1 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 217

10.3.2 接受监督的义务 217

10.3.3 保障安全的义务 217

10.3.6 出具凭证的义务 218

10.3.4 提供真正信息的义务 218

10.3.5 如实标记的义务 218

10.3.7 保证质量的义务 219

10.3.8 提供售后服务的义务 219

10.3.9 保证交易的公平性义务 220

10.3.10 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 220

10.4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20

10.4.1 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220

10.4.2 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 222

10.4.3 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 222

10.5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 222

10.5.1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 222

10.5.2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224

案例分析 226

第11章 合同法律制度 228

引导案例 228

11.1 合同的订立与效力 228

11.1.1 合同的订立 228

11.1.2 合同的效力 240

11.2 合同的履行与担保 250

11.2.1 合同的履行 250

11.2.2 合同的担保 257

11.3 违约责任 266

11.3.1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266

11.3.2 违约责任的形式及免责规定 268

11.4.1 建设工程合同概述 271

11.4 建设工程合同法律规范 271

11.4.2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274

11.4.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277

案例分析 281

第12章 证券法律制度 283

引导案例 283

12.1 证券法概述 284

12.1.1 证券的概念和种类 284

12.1.2 证券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及基本原则 285

12.2 证券发行与上市 287

12.2.1 证券发行 287

12.2.2 股票发行 287

12.2.3 债券发行 291

12.2.4 证券上市 293

12.3 证券交易 295

12.3.1 证券交易的概念 295

12.3.2 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定 296

12.3.3 持续信息公开 297

12.3.4 禁止的交易行为 299

12.4 上市公司收购 302

12.4.1 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 302

12.4.2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制度 302

12.5 证券监管制度 305

12.5.1 政府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制度 305

12.5.2 证券业自律制度 306

12.6.1 证券交易所 307

12.6 证券机构体系 307

12.6.2 证券中介机构 310

12.6.3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315

12.6.4 证券业协会 316

12.7 证券投资基金 317

12.7.1 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317

12.7.2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 318

12.7.3 基金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 320

12.7.4 基金的信息公开 320

12.7.5 禁止交易的行为 321

12.8.1 违反证券发行规定的法律责任 324

12.8.2 违反证券交易规定的法律责任 324

12.8 违反证券法的责任 324

12.8.3 违反证券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的法律责任 325

12.8.4 证券机构的法律责任 326

12.8.5 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326

12.8.6 关于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审理的若干规定 326

案例分析 328

第13章 票据法律制度 330

引导案例 330

13.1 票据法概述 330

13.1.1 票据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330

13.1.2 有关票据的法律关系 331

13.1.3 票据行为 332

13.1.4 票据权利 334

13.2.2 出票 339

13.2 汇票 339

13.2.1 汇票的概念和种类 339

13.2.3 背书 342

13.2.4 承兑 345

13.2.5 保证 347

13.2.6 付款 349

13.2.7 追索权 350

13.3 本票 355

13.3.1 本票概述 355

13.3.2 本票的出票 358

13.3.3 本票的付款 362

13.4 支票 363

13.4.1 支票的概述 363

13.4.2 支票的特殊规则 364

13.4.3 支票与汇票比较 367

案例分析 367

第4编 宏观调控法 371

第14章 税收法律制度 371

引导案例 371

14.1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371

14.1.1 税收的概念、特征和体系作用 371

14.1.2 税法构成 373

14.2 增值税法 375

14.2.1 增值税的概念和特征 375

14.2.2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375

14.2.4 增值税的税率 377

14.2.3 增值税的纳税人 377

14.2.5 增值税的应纳税额 378

14.2.6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地点 380

14.2.7 增值税的减免税 381

14.2.8 增值税专用发票 382

14.3 消费税法和营业税法 385

14.3.1 消费税法 385

14.3.2 营业税法 389

14.4 所得税法 392

14.4.1 企业所得税 392

14.4.2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399

14.4.3 个人所得税 404

14.5.1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409

14.5 财产税法 409

14.5.2 房产税法 412

14.6 印花税法律制度 414

14.6.1 印花税的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414

14.6.2 印花税的税率 415

14.6.3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416

14.7 税收征收管理法 417

14.7.1 税收征收管理机关 418

14.7.2 税务管理 418

14.7.3 税款征收 419

14.8 违反税法的责任 423

14.8.1 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程序的法律责任 423

14.8.3 欠税的法律责任 424

14.8.2 偷税的法律责任 424

14.8.4 骗税的法律责任 425

14.8.5 抗税的法律责任 425

14.8.6 税务行政复议 426

案例分析 428

第15章 会计法律制度 433

引导案例 433

15.1 会计法概述 434

15.1.1 会计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434

15.1.2 会计法的基本原则 435

15.1.3 会计管理体制 436

15.2.1 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 437

15.2 会计监督 437

15.2.2 财政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 440

15.3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446

15.3.1 会计机构 446

15.3.2 会计人员 447

15.4 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451

15.4.1 不依法进行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督的法律责任 451

15.4.2 伪造、变造、编制虚假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 453

15.4.3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 454

15.4.4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编制、隐匿、故意销毁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 454

15.4.5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 455

15.4.6 其他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455

案例分析 456

参考文献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