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预防保健、养生的理论 1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 1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及中医学的特点 1
二、阴阳理论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2
三、气血理论 3
四、脏腑 4
五、病因 9
第二节 中医预防保健理论 11
一、中医预防医学的概念 11
二、中医的健康标准 11
三、中医预防保健具体方法 11
第三节 中医养生理论 14
一、生命 14
二、天年 15
三、衰老 15
四、天人相应 16
五、形神合一 16
六、动静互涵 16
七、协调平衡 17
八、正气为本 17
第二章 中医治未病 18
第一节 中医治未病学历史渊源 18
一、春秋战国前及战国时期 18
二、秦汉时期 23
三、晋隋、唐宋时期 37
四、明清时期 39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 41
一、治未病学说 41
二、中医体质学 44
三、体质干预 52
第三章 中医体质养生 58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 58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58
一、先天因素 58
二、后天因素 59
第三节 体质的特点 64
一、体质的遗传性 64
二、体质的稳定性 64
三、体质的可变性 65
四、体质的多样性 65
五、体质的可调性 65
第四节 体质与年龄 65
第五节 中医体质的分类 66
第六节 不同类别体质的形成与特征 66
第七节 体质的辨识方法 67
第八节 不同体质的养生与调治原则 68
第四章 中医食疗与食养 71
第一节 概念 71
一、营养与中医食养食疗 71
二、中医食养、中医食疗与中医药膳 71
三、均衡饮食与膳食指南 72
第二节 中医食疗养生理论的特点 73
一、体现“治未病”思想 73
二、食物基础是精气 73
三、食物具有四性五味 74
四、饮食应辨体质 74
五、食勿伤胃、食需淡薄 75
六、食物有相宜相忌 76
七、食物可养五脏 77
第五章 中医音乐养生 78
第一节 中医音乐养生理论 78
一、中医音乐养生与阴阳 80
二、中医音乐养生与五行 80
三、中医音乐养生与七情 81
第二节 中医音乐养生作用与机制 82
一、中医音乐养生作用 82
二、中医音乐养生机制 83
第三节 中医音乐养生方法 84
一、五音养生方法 84
二、音乐处方 87
附:茶叶五行 88
第四节 注意事项 88
第六章 中医情志调养 90
第一节 修德 90
一、思想清净 91
二、少私寡欲 92
三、精神乐观 92
四、心胸开阔 95
五、意志坚强 95
第二节 畅情 96
一、畅情的理念 96
二、畅情的基本原则及常见方法 98
第三节 动形 103
一、放松功 104
二、松静功 106
第七章 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手段 107
第一节 膏方 107
一、膏方的含义 107
二、膏方的分类 107
三、膏方的功效 108
四、膏方的特点 109
五、组方原则 110
六、组方特点 111
七、组方内容 112
八、膏方的制作 113
九、膏方的保存 115
十、膏方的服用 115
十一、膏方服用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117
十二、膏方的适用范围 118
第二节 拔罐 126
一、概述 126
二、拔罐疗法的特点 126
三、器具准备 127
四、拔罐的手法 128
五、操作步骤 129
六、注意事项 131
七、禁忌证 131
八、不良反应和处理 132
九、常见疾病举例 132
十、罐印的诊断功能 135
第三节 刮痧 137
一、概述 137
二、刮痧的功效 137
三、刮痧工具 138
四、刮痧时间及频率 138
五、常用刮痧法 139
六、刮痧的部位 139
七、刮痧的步骤 141
八、刮痧后的正常情况 142
九、禁忌证 142
十、常见疾病举例 143
第四节 灸法 146
一、概述 146
二、作用特点 147
三、适应证 147
四、常见操作方法 147
五、禁忌证 149
六、注意事项 150
七、常见疾病的灸法治疗 150
第五节 针刺 155
一、概述 155
二、作用特点 155
三、基本操作方法 155
四、针灸前的准备 157
五、禁忌证 157
六、针刺注意事项 158
七、不良反应和处理 159
八、常见病治疗举例 160
第六节 推拿 163
一、概述 163
二、推拿的功效 163
三、推拿的时间、次数和强度 164
四、推拿基本技术 164
五、适应证 167
六、禁忌证 167
七、常见疾病举例 167
第七节 贴敷 170
一、概述 170
二、作用特点 171
三、特殊贴敷方法 171
四、适应证及禁忌证 172
五、基本操作方法 172
六、注意事项 173
七、常见疾病的穴位选择 174
第八节 足浴 175
一、概述 175
二、功效 175
三、适应证 175
四、用具 176
五、操作方法 176
六、注意事项 176
七、禁忌证 177
八、常用单味足浴方 177
第九节 功法锻炼 178
一、概述 178
二、功法锻炼的意义 178
三、特点和作用 178
四、禁忌情况 179
五、常用功法 179
第八章 季节养生 214
第一节 各季节总的养生原则 214
第二节 各季节饮食调理 215
第三节 各季节生活起居调理 219
第四节 各季节运动调理 225
第五节 各季节自我保健方法 226
第九章 常见慢性病易感人群的预防调理 229
第一节 高血压病 229
一、高血压易感人群的范围 229
二、高血压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29
三、高血压易感人群病前调理的方法 230
第二节 高脂血症 233
一、高脂血症易感人群的范围 233
二、高脂血症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34
三、高脂血症易感人群病前调理的方法 234
第三节 糖尿病 238
一、糖尿病易感人群的范围 238
二、糖尿病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39
三、糖尿病易感人群预防保健的方法与技术 239
第四节 脂肪肝 242
一、脂肪肝易感人群的范围 242
二、脂肪肝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42
三、脂肪肝易感人群病前调理的方法 243
第五节 冠心病 246
一、冠心病易感人群的范围 246
二、冠心病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46
三、冠心病易感人群预防保健的方法 247
第六节 中风 249
一、中风易感人群的范围 249
二、中风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49
三、中风易感人群预防保健的方法 250
第七节 痴呆 252
一、痴呆易感人群的范围 252
二、痴呆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52
三、痴呆易感人群预防保健的方法 253
第八节 易患感冒 255
一、易感冒人群的范围 255
二、易感冒人群的中医分类 255
三、易感冒人群预防保健方法 256
第九节 慢性咳嗽 258
一、慢性咳嗽易感人群的范围 258
二、慢性咳嗽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59
三、慢性咳嗽易感人群预防保健方法 259
第十节 颈椎病 263
一、颈椎病易感人群的范围 263
二、颈椎病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64
三、颈椎病易感人群预防保健方法 264
第十一节 腰腿痛 268
一、腰腿痛易感人群的范围 268
二、腰腿痛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68
三、腰腿痛易感人群预防保健方法 268
第十二节 痛风 272
一、痛风易感人群的范围 272
二、痛风易感人群的中医分类 272
三、痛风易感人群预防保健的方法与技术 272
附录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276
附录2:关于征求《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意见的通知 281
附录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 284
附录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 287
附录5: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 290
附录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通知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