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空间——精神的空间 红华 1
讲评 符志刚 3
“近”和“远” 毛鹏林 3
奔向自然——《新龙门客栈》中的大漠读解 白莲 5
树之隐喻雷梦娜 7
讲评 李志恒 王敏 10
寓言湖 连钢 骆巍 10
雨雾迷茫 伊思 13
讲评二 符志刚 13
讲评一 傅淮润 赵士法 13
逆景写情 济宝 15
讲评 光远 15
那氛围,那猫 野人 17
视角新的选择与转换 赵光 18
讲评 邢克进 21
落笔与藏笔 葛阿刚 21
《辽沈战役》二题 赵虹 24
讲评 李果 24
雨中情思——情节,应是性格的历史 白莲 26
讲评 立芳 29
塑造崇高形象中新的偶像化倾向——评《焦裕禄》中几个群众场面 董绍华 29
“拯救”与“毁灭”——张艺谋电影中的“儿子”现象阐释 沈茂生 30
讲评 郑彝忠 李新华 31
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余静 31
讲评 陈光远 33
“这一个”慈禧 伟羡 33
讲评 陈晓云 39
现代与传统意识的叠影 伟羡 39
给《秋菊打官司》指瑕 刘企华 41
偶然,应为必然的形式 强辉 43
乏味的“奇遇” 曹鸿 45
谈“巧合” 中复 47
贵在单纯 陈中复 48
解颐开心的影片 张彦加 50
侦破片的新视角 叶尧平 51
《热恋》画外音 流霞 53
讲评一 刘红曦 57
讲评二 吕金龙 57
注重人物的性格组合 赵光 57
讲评 汝阔 59
浅析《站直啰,别趴下》的思想蕴意 孙瑜 59
讲评 紫薇 达明 62
雾里看花 夏海豹 62
不该走入模式 张炼生 63
讲评 张汝阔 66
欲褒却乏力 光影 66
讲评 克进 69
哪有此事? 刘金 69
人为轰动与客观效应 董绍华 71
讲评 张学顺 李金华 73
“大腕”多,“广告”多 王洪志 73
真事假演笑话多 徐一鸣 74
讲评 沈济宝 77
“痴情女子”国籍考朱梓影 77
故事的伪造与《动物世界》的真实 拾风 78
愚昧:悲剧的深层涵蕴 郑振泰 80
难得的深刻 周乃光 82
讲评 卢仲福 84
诉不尽的忧伤——浅议《本命年》中的爱情戏 李悦春 84
心证·爱证 春雨 87
讲评 吕宫 陈克明 87
个性的折光——小议表演中的下意识动作 董小华 89
浓郁的乡土气息 王洪志 91
欲望 蔡雅 92
怎样看待银幕上的“性”? 芝维 94
银幻吻影 雷梦娜 96
过犹不及 祥泰 98
点睛:裸乳 蓝白 100
东西文化交融一瞥 高云雷 103
讲评 吕金龙 103
讲评 光影 106
卿为何“狂”? 俞人 树芬 106
岂能为打造情? 蔡小平 108
《水浒》戏还能这么拍? 陈嘉栋 109
讲评 志刚 111
改编:再造与创新郭惠萍 111
讲评 兰春雨 114
啼笑皆非 德伟 石蕾 114
不伦不类的“新” 赵光 116
讲评 岭南 梁福厚 119
情丝线 紫雯 119
讲评 王琪 122
“上帝”与羽毛武隽 122
有意味的仪式 吕金龙 123
泪堕酒杯中,可添杨梅红? 淮润 125
月历——情感的窗口 玉辉 郭颖 127
“狮王”醒来一声吼 牛新夏 129
讲评 陈光远 129
于细微处见深情周怡兰 陈静波 130
讲评 亚龙 133
情随物宛转 陈光远 133
讲评 朱万俊 135
情系于物 邢克进 135
讲评 周乃光 137
烛光未隐,微笑不残 吕金龙 137
眼泪没有流下来蔡小平 139
“便当车”的造型功能 彭国铭 141
巧用“硬币” 李进授 142
不能扔开主题光谈细节艺术 仲予 144
“色彩即思想” 李光嵘 145
讲评 陶颜 148
色彩蒙太奇:命运蒙太奇 蓝梦 148
色彩的情感变奏 娄树山 150
流光溢彩《太阳山》 彭慧媛 152
讲评 伯承 152
情感的流程 丽影 154
张艺谋还是张艺谋 王琪 156
讲评 梁伟羡 159
音与画的对位效果 封伯承 159
《梦断楼兰》艺术欣赏二题 张黎 160
讲评 吴彦台 164
并非箫声独咽周秋敏 164
讲评 叶康 166
于有声处现真情 符志刚 166
台词应多一点诱惑力 小华 168
话中有“戏” 白莲 169
讲评 喜盛 172
恐怖在蒙太奇思维中 蓝梦 172
讲评 徐志祥 175
蒙太奇的魅力——玩华而不坠其实 陈莉君 周茵 175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模糊美 雷梦娜 178
讲评 王兴海 178
讲评 董华 181
“寒蝉凄切”——话映衬 白莲 181
讲评 孙国华 184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话反衬 伊人 184
讲评 梁伟羡 187
人物情感的反向表现:爱极生恨 莲影 187
讲评 喜盛 189
合道之反常 常顺 厚福 189
讲评 符志刚 192
镜头运动异向审美 勒哲 192
对比的震撼 王喜盛 194
定格:别样的强调与突出 梁福厚 196
讲评 刘易 199
附 峨山行——访峨山民族电影评论学会(之一) 白莲 199
跋 梁伟羡 钱峻崖 202